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及对策建议

2021-08-02董艳玲安帅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董艳玲 安帅

摘 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历史任务、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存在梗阻等诸多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3 - 0031 - 08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深刻调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

一、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都需要在中长期的发展中予以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构建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持续探索的理论成果,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等经济理论探索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国际大循环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作用,积极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小国经济或者发展中大国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没有一个发达的大国经济是以“外循环”为主体,例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仅有26%。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降低,已由2006年的65%下降到2019年的36%。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时代下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供需匹配度持续提升,已经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供给层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我国产业体系健全,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逐渐在产业体系中显现,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内体系中具有较好的衔接和调整能力。我国制造业正在由中低端持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已经拥有替代进口消费品的制造能力。在需求层面,我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二)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近些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市场开始由“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自由流动受到阻碍。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外需严重萎缩,我国必须将经济发展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转换。二是大国博弈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中兴事件到华为事件,再到几十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中国企业被列入实体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全面打压。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必须从“引进-模仿-消化”向更多依靠自主创新转变。另外,传统的“两头在外”贸易模式容易受全球价值链的束缚,存在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促进国内分工体系升级,从坚持“以外促内”的外向经济模式转向构建“以内促外”的新发展格局。从这个意义上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新变化、全球供应链新挑战所作出的一项中长期战略部署,为中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应对疫情必须作出战略调整。疫情叠加风险通过投资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和供应链中断等对中国及世界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面对疫情冲击下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我国必须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努力打通国际循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不是搞国内经济的封闭运行,而是以更高质量的国内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循环。综上所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大国经济不同于小国经济,小国由于疆域狭小、人口较少,资源禀赋和市场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在本国实现内部可循环。中国这样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可以且必须实现内部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一直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国内市场供求规模和水平均已具备实现国内大循环的条件。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实现经济循环必须实现供需匹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工业体系完整,配套体系健全,各类市场主体数量众多(2020年市场主体多达1.3亿户)。从需求方面看,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结构日益稳固。

从供需两方面看,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纵深广阔,可以释放持久的经济动能,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供求匹配度不断提升, 已经具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条件和基础。

二、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構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供给体系的关联性,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各种“卡脖子”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依托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畅通经济循环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循环的畅通。目前,国内大循环还存在一些堵点,制约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例如,从生产环节看,制造业“缺芯少魂”现象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制约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从分配环节看,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特别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尚有较大差距,收入分配结构亟待优化;从流通环节看,同发达国家相比,物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迫在眉睫;从消费环节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消费潜力需要进一步释放,消费环境优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尚需进一步提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尽快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使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高效运转。

(二)依托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国内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国内庞大的需求市场可以倒逼供给体系完善和供给能力提升,为扩大进出口创造条件,有利于促进国际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会促使国内需求逐渐升级,企业和居民越来越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一个更高品质、更高层次的商品市场,这个不断循环的国内市场会持续优化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延伸,国际循环可以促进国内循环向更高质量发展。一是国际循环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扩大消费规模。二是国际循环可以扩大国内生产投资规模。三是国际循环通过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可以提升国内供给能力,推动国内循环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只有发挥好对内对外政策组合效应,协调好外资和内资、进口与出口比重,才能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进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美国、日本的内需和外需比重相对稳定,国内居民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我国必须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畅通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循环升级,形成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关系,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扫除妨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繁荣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当前供给结构的调整还跟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重点难点仍然在供给侧。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不断研究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又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高效畅通的双循环体系,促进生产与消费、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现实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深度衰退现象。尽管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但是未来增长潜力不容乐观,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仍面临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

(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不断提升,但供给与需求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化解。目前,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与关键核心技术短缺并存,同一行业中低端产品过剩和高端产品短缺并存。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粗钢产量世界第一,但高端钢铁品种还要依赖进口。如果在经济运行中供给和需求无法在结构上匹配,那么在总量上就无法真正实现动态平衡,经济增长就会减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就会受到阻碍。

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下,供给和需求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显突出。一方面,煤炭和钢铁等领域的过剩产能仍需继续化解;另一方面,部分高端产品面临着断供风险。近几年来,美国频频采用“实体清单”对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实施制裁,例如对华为等通信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封锁,以遏制中国科技型企业发展。美国的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供求结构,给我国高端技术行业带来威胁。以数控机床为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近年来仅在6%左右,高档数控机床严重依靠进口。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限制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武器装备和尖端技术产品,数控机床行业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存在着断供风险。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面临挑战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必须良性互动,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甚协调的状况,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金融发展快于实体经济增长。根据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统计的数据,我国2002年金融资产总额为0.8万亿美元,占GDP的53%;2008年为13万亿美元,占GDP的283%;2018年为56万亿美元,占GDP的403%。根据Wind数据库,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快速上升,已经连续6年超过世界金融中心美国和英国。尽管我国的金融业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迥然相异,很难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分析,但是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的事实警示我们需要防止出现“金融诅咒”现象,即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融资结构不甚合理。无论从融资增量上看,还是从融资存量上看,我国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偏高,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偏低,这种融资结构既不利于企业“去杠杆”,也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三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近些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有大量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微企业难以及时获得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四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显现。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非金融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渐提高参与金融领域业务的比重,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些金融和实体经济不甚协调的状况为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带来诸多困难,也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严峻挑战。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存在梗阻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国内外市场的高效衔接不断拓展双循环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分工,分工又有赖于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斯密在《国富论》中阐释的分工理论,分工会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的发展又取决于市场交易范围的扩大。“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3]由此可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须打通国内外市场高效衔接的梗阻,不断拓展双循环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衔接的梗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使双循环受阻。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限制措施强化本国市场保护和非市场化博弈,使我国原有的贸易和投资格局受到冲击;国际循环不畅通过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传递到国内循环,给国内循环的经贸秩序带来干扰。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双循环造成阻碍。地方保护主义主要体现在以各种隐蔽形式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基于稳定就业、完成考核指标等原因,对当地的落后产能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低效益、高消耗、以规模为导向的落后产能势必与技术创新和以国内消费为导向的国内循环相矛盾,从而成为国内外循环之间的梗阻点”。[4]三是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不足阻碍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进一步畅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0%,但由于对内对外开放不足,行政垄断和市场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产生阻碍。

四、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从根本上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關键在于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国内循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中兴、华为等企业及科研机构接连遭遇美国制裁,让我们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切肤之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推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发展动力。一是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在某些关键环节形成“反制”能力,加快推进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广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平衡发展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会通过收入分配环节影响消费环节,从而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5]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完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体制机制。针对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状况,需要按城乡、区域、行业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收入分配失衡的成因,再针对成因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深化所得税和财产税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来,我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在继续推进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基础上,应着力推动以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弥补乡村振兴过程中资本、人才、技术不足的短板,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以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现代通信设施、技术创新为纽带,发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区域分工合作,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

流则通,通则兴。货畅其流,市场才能兴旺,新发展格局才能呈现新发展局面。[6]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7]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顺畅的流通体系,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可以扩大交易范围,优化分工体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亟须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完善交通运输布局,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加快建立反应迅速、抗风险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三是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油气勘探开发、储备设施、油气和电力传输通道建设等方面提升综合能力和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系统。

(四)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促进消费持续升级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资,也要积极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升级。一是实现供需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需要企业提供与需求升级相匹配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我国消费需求已经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的贡献率达到58%。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国消费需求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强需求侧管理,适时调整与消费相关的政策,着重扩大占比70%左右的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占比30%左右的公共消费,最大限度地释放消费潜力。[8]三是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一系列改革,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加居民社会消费意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是居民消费中最为关切的“四大人生规划”需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居民提供更为完善和更有保障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从而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

(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一是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四化”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国际化、普惠化、适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世界一流金融体系的共同特征。普惠化虽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从实践来看,中国的普惠金融政策影响更为广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应该凸显普惠化的特征,尤其是要利用科技金融手段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度化是为了防止出现“金融诅咒”现象,需要将金融信贷规模、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行业利润率等指标调控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二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有利于企业“去杠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可比拟的独特功能,建议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促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落实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进一步优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失序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害,从而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负面影响。维护经济金融稳定,需要强化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及时弥补跨行业监管短板,健全宏观审慎、微观审慎、行为监管“三支柱”监管框架,加大整顿金融秩序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六)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促进国内循环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一是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创新发展。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最具潜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打破亚洲区域贸易壁垒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占全球经济体量约为29%的亚洲地区成為自由贸易和投资的集中地;不断扩大我国在周边地区和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开放新格局。二是破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藩篱。通过完善社会托底政策将保护就业岗位的做法改变为保护劳动者本身,加快落后产能出清,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尽快改变服务业管制较多、活力不足的状况。目前,“国有企业在教育、文化传媒、医疗卫生、金融、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占比超过2/3。要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建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9]除了少数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在完善外商投资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快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實现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20-07-22(1).

[2]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1).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6.

[4]陈雯,马京京.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面临的困难挑战及相关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0(13):54-56.

[5]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20-05-28)[2021-05-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17496.htm.

[6]胡敏.以现代大流通畅通国内大循环[N].学习时报,2020-09-16(1).

[7]新望.正确理解“双循环”应把握“双”与“循环”的深刻含义[N].人民政协报,2020-12-15(6).

[8]董艳玲,张晓倩.更好发挥政府债务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N].学习时报,2020-04-29(3).

[9]夏杰长.把握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N].经济参考报,2017-02-27(8).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Dong Yanling,An Shuai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the main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irculation to promote each other. This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ges, historical task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a short time, the circulation of Finance and real economy is not smooth, and the efficient connec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irculation is obstructed. The key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lies in breaking through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blocking point and comprehensively unblocking all link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We should deepe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upply side and promote a virtuous cycle of Finance and economy; We will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opening-up in a wider scope, in wider areas and at a deeper level.

Key words:Double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责任编辑:李祖杰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