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道家思想和放逸特点研究

2021-08-02李雅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李雅茹

摘 要:元代山水画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元代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趋势逐渐形成。方从义则是元代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个典型,方从义多作云山墨戏,放纵潇洒无尘俗之气,由此形成了放逸之风,自成一格,在山水绘画中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因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道家思想与放逸特点,并阐述了方从义山水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方从义;道家思想;放逸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高度契合,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画家的艺术人格和绘画思想。方从义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典型,是元末明初享有盛名的道士画家。受道家思想以及元代文人崇尚逸趣的影响,他的山水绘画中渗透着道家思想的意蕴,呈现出放逸之美。

一、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道家思想

方从义是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道士画家,是“早弃尘世”的代表,他的字号取用与道家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字与号相呼应,有包含万象的寓义,渗透着浓厚的道家思想。

方从义山水绘画颇得董源、巨然以及米氏遗韵,擅画云山墨戏,他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能突破成法而有所创造。从现存的文献与作品看来,方从义是性格洒脱、淡泊处世、无拘无束之人,他的个性直接影响绘画的风格特点,自成一派。

(一)《高高亭图》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高高亭图》是方从义大约六十多岁时所创作,风格已经成熟。画面右下方断崖峭立,林木浓郁,在陡峭的山崖上,一座小茅亭里有一位高士隐逸在树木间,下方道者持杖前行,烟霭萦绕在远处一大一小的山峰之间。山川神气在水墨精微中流露出来,画面采用湿笔泼墨,用笔豪放率真,不使用皴法,无法辨识笔墨痕迹,寥寥数笔就概括出了山形的面貌。山石树木阔笔大写,以一笔浓墨块为主,稍分浓淡,烟云以细碎的散笔随意勾勒,表现极为浑厚洒脱。方从义通过笔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引导着人们的神情回归到自然山水之中。画面左侧提“醉后纵笔写之”,可知方从义创作此幅作品精神状态是放松的,表现出清静无为、潇洒率真的同时,又使人感到神逸,了无尘俗之气,这与道教率真自然、无为而自由、返璞归真的本性相契合,看似简单的画面就将“道”的妙境表露无遗,表现了超脱世间的意象之境。

纵观方从义的山水绘画,风格简逸,体现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山水境界,用精简的笔墨来表现事物的本源以及画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清代的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写道:“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鬓翠黛,敛容而退矣。”“简”不是简单、简略之意,而是精简,是千万笔归于一笔的“简”。叶朗先生认为,“简”就是道家尚“简”生活态度的一种外化形式,在艺术形式上也体现为“简”。

(二)《武夷放棹图》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武夷放棹图》描绘的是武夷山的景观,是方从义为了他的道友周敬堇而创作的,是他绘画风格由复杂到简略逐渐成熟的作品。

这幅作品画面右侧有一座孤峰突起,耸入云霄,山下层林断岸,怪石嶙峋,树干形态各异丛生其间,以草书笔法勾勒,淡墨轻染,远山运用写意的笔法淡墨晕染,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前者实后者虚,虚实相生。峰下一叶轻舟徐徐划行,一老者坐于船中,行于中流。画面中构图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右方从山丘中拔起的山崖,笔法精妙,山体披麻皴与解锁皴相结合,山峦勾勒皴擦扭曲凌乱,长短不一,运用渴笔的技法进行皴擦点染,飘忽而潇洒,虽不飞动流畅却不滞涩,显现出山崖的苍润浑厚之感。画面中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和草书笔法,强化线条的运动节律,融古法为己用,呈现出沉郁而苍茫的意境。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发现方从义笔法不为传统所禁锢,是他由水墨晕染到干湿结合的绘画风格的转变。在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无为自由、率真畅意的心情,这种心情正是方从义受道家思想滋润的体现,潇潇洒洒“放棹”于天地山水之间,将豪迈旷达的气势展露无疑。

畫面中左半部分空白处一艘古船徐徐划行,是画面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具体而微”的绘画特点。水面无一笔水波纹,显示出开旷悠远的意蕴,无笔墨处才更能表现出空灵深远的境界,体现出“道”的超越性,这与道家“有无论”的思想有紧密的联系。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通过“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表现了宇宙的一片生机,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画面中此处的视觉效果为空白,却成为画外之画。道家认为唯虚才足以致远,虚则生静,静则生灵气,正因为有这样的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才有不竭的生命。“虚”“无”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国山水画艺术中有令人无限遐想的空灵感,这也正是方从义艺术思想中的传神之处。

(三)《云山图》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云山图》画面简洁空灵,融米氏与巨然笔法为一体,设色古朴淡雅,显示出开旷悠远的意境,是方从义世外之意的代表作品。

作品前后两段风格差异极大,画面前景描绘了群坡丘石,形状各异,凹凸无形,石丘中树木丛生,楼阁隐于丛林之间;对岸的山峰重峦叠嶂,连绵起伏,云雾氤氲;远处云山飘渺,山色空朦。画面远处的云山简到极致,从容中见之精妙;中景以方折用笔为主,用干笔与湿笔相混合的方式画成山峦,皴法上以牛毛皴为主,结合披麻皴,山体皴染疏秀;近处与远处的山坡用淡墨潇洒横扫,将山水连为一体,水面无一笔水波之纹,“淋漓”为实,“飘渺”为虚,显示出开阔迷远之意蕴。画面中通过山脉泉流结成“气脉”之网,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律动之感。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方从义的山水绘画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情调,在元代后期自成一格,其绘画不求形似,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刻画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以及自然强烈的认知与感悟。清人有云“元人作画以意为之,直得象外之趣,构思经营,气韵生动不落画史规格”,追求“超以象外”的山水画精神,画面呈现出潇洒放逸、追求自由的山水情怀,反映“幽寂之心”的心境。道教注重自然本心的流露,体悟“本然”“本心”“自由”的意义,方从义的这种情怀正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二、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放逸特点

方从义的绘画思想来源于本然、自由的“道”的本性,洗尽铅华,放任心性,收获的思想真谛便是“放”,另一个是“逸”的思想。方从义结合“放”和“逸”的真谛,创作有自己思想的山水画作品。

什么是放逸呢?“放”,逐也,有随心,放任之意。“逸”着眼于表现主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说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逸品注重写意的倾向,用简洁的笔墨情趣传达画者丰富的主观感受。放逸则更直接地表达了画家追求自在、无为的生活状态,一切顺应自然,追求本真的流露,写胸中逸气。放逸的绘画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章法奇险

方从义山水绘画中的章法布局超越前人法度,别开一格,在其作品中常以高耸的山峰为画面主体,给观者带来突如其来的感受。在画面中近景与中景的刻画较多,远景则极少,但仍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整个画面气韵流畅犹如仙境,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意境。从“方壶仙人洒香墨,矛戟纵横八法中”可知,方从义山水绘画将书法的章法布局融合到绘画中,打破了传统的章法布局。方从义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刻画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以及自然强烈的认知与感悟,表现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二)笔墨淋漓

清代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评论方从义的笔墨“方方壶蝉蜕世外,故其笔多诡岸而洁清”,用笔逸笔草草,随性写意,寥寥数笔表现山川的面貌,表现画面空灵清净之感。方从义运用笔墨突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其个性的放荡不羁。

在墨法上湿笔较多,多用水墨或淡墨设色,画面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实景处用墨浓重,笔墨呈现精微细腻。画面中着眼于无墨处的经营,以无墨之墨、无笔之笔取之,这种方法便是以实求虚,画面空白处形成幽远深邃、意趣寂寥的空灵之感,用有限的笔墨传达画者无限的情感,表达画者出尘清高的胸襟,注重本真的流露,正所谓“超以象外”的山水画精神。

(三)意境幽远

意境源于画家内心意识的境界,所谓“得知于象外”就是意境的创造。《南田画跋》中说到:“方壺泼墨,全不求似,自谓独参造化之权,使真宰欲泣也。宇宙之内,岂可无此种境界。”意境就是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走向无限,这必然与“远”的观念相联系。幽远是其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之一,意境苍茫幽远,无尘俗之气。画面所呈现的意境体现在虚实之间,以注重传神为前提,进一步追求境生物外,意趣神韵奇妙灵动,从作品中可以发现其心中赋有妙意,使画面充满灵气。方从义的山水绘画中追求宁静淡泊、自在无为的生活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

三、方从义山水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方从义绘画中的道教思想和放逸特点,为后世的放逸类绘画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将米氏云山画法发挥到极致,融古法为己用,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对写意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方从义将道家思想融入山水绘画的创作中,画作不拘泥于细节,追求画面的潇洒、放逸,这是在山水绘画中对道家思想的诠释。明清山水画逐渐趋向于体现自然之道的恬淡山水,以此表现画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另外,明清以来中国专门性的画论著作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清初著名的僧人画家石涛所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就一定程度受方从义道家思想的影响,基于道家与禅宗思想对山水画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对其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高居翰.隔江山色[M].宋伟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对倪瓒书画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道家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