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0例*

2021-08-02张伟娇古文霞李秀娟

中医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针药胃脘胃炎

张伟娇,古文霞,黄 伟,李秀娟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胃脘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可表现为胃部胀痛、隐痛、绞痛等,且多伴有恶心、呕吐、吞酸等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思虑过度及长期熬夜等因素,使得胃脘痛的发病率日益增多。据报道[1],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症状中,“胃痛”占11.2%,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研究[2]显示:胃脘部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程度呈正相关,两者可互为因果。若不及时治疗,则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脘痛是西医学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涉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3],如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增强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等;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西医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口干、皮疹、头晕、骨折、低镁血症、贫血、感染等,甚至可能出现消化道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且复发率较高。中医学主要将胃脘痛分为5个证型,即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临床最为常见[4],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多见于青年和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机主要是营养过剩,食多动少,积滞内生,加之食饮不节、贪凉伤阳,脾阳被寒所遏,中焦虚寒,水湿不化,脾运其精微、化其水谷的功能失职,升清降浊功能失常。2019年5月—2021年4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就诊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90例,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经过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30例。针灸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4岁,平均(43.4±7.1)岁;病程0.4~11年,平均(5.5±2.7)年。中药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4岁,平均(45.7±6.3)岁;病程0.6~17年,平均(5.8±2.1)年。针药结合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6~65岁,平均(46.6±5.7)岁;病程0.5~17年,平均(5.7±2.1)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内科学》[5]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胃镜下可见充血水肿(单纯性胃炎),或伴有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胃黏膜多部位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次症: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症状发作期者;③年龄18~65岁;④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能按照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部神经官能症、幽门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其他胃部疾病者;②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循环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患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④皮肤过敏,或脐周及所用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溃者;⑤妊娠或有腹部手术史者;⑥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证者;⑦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

4 治疗方法

①针灸组参照《针灸治疗学》[7]取穴,穴位:梁丘、公孙、内关、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直径0.22 mm、长度40 mm不锈钢毫针(安迪牌,由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0121),均垂直进针,刺入15~25 mm,得气后留针25 min;取针后再依次艾灸上脘、中脘、下脘及两侧梁门,每穴6 min,共灸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10次。②中药组给予中药口服,处方:苍术10 g,姜厚朴20 g,陈皮10 g,甘草片10 g,木香10 g(后下),砂仁10 g,高良姜5 g,醋香附15 g,茯苓15 g,焦六神曲10 g,炒鸡内金15 g,炒麦芽30 g,炒谷芽30 g,炒莱菔子10 g,大枣5枚。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上述中药由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药房提供。③针药结合组给予上述针灸组和中药组治疗方案。

3组均治疗14 d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5.1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嗳气、泛酸6项指标进行评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3分,中度为5分,重度为7分。

5.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采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HAMA共分为14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4分,总评分为 56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9]。

5.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如腹胀、腹泻、食欲缺乏的发生情况。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痊愈:证候大部分消失,半年至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主要证候消失,半年至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好转。有效:主要证候基本消失,半年至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主要证候无变化,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无改变。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3组疗效对比

3组对比,经χ2检验,χ2=6.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3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针灸组治疗后对比,中药组胃脘痛、胃脘胀满、胁肋疼痛症状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烦躁易怒、嗳气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泛酸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灸组治疗后对比,针药结合组中医症状的6项指标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中药组治疗后对比,针药结合组胃脘痛、胃脘胀满、胁肋疼痛、嗳气、泛酸症状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烦躁易怒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分,

8.3 3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3组HAMA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灸组治疗后对比,中药组HAMA评分有所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HAMA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组治疗后对比,针药结合组HAMA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HAMA评分对比 分,

8.4 3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例

9 讨 论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10],病因主要包括外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舒、素体脾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故脾胃虚弱是胃脘痛各证型发生的基础。脾胃功能不足则机体易感受邪气,而阴寒之邪最易感,且易伤阳,以致中焦虚寒,失其温养,不荣则痛,形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或在脾胃虚弱基础上,加之饮食不节,饥饱无常,以致脾胃更虚,运化失司,积滞气阻,气血不通则疼痛;或加之忧思伤肝损脾,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以致胃气阻滞,出现胃脘痛。

岭南地区的胃脘痛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一项横断面调查[11]分析了300例岭南地区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结果显示,脾胃虚寒证型出现频率排第3位,可见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在岭南地区十分常见,主要是由于岭南地区人民摄入过多寒凉饮食,室内冷气过多,贪凉伤阳,脾阳被寒所遏,导致中焦虚寒。由于胃脘痛的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异,故治法亦有所不同,寒者应温之,热者宜寒之,虚者需培之,实者应泻之,结留者或散或行。正如《医学真传·必腹痛》[12]曰:“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强调了“通”在治疗痛证中的重要性。根据此治疗法则,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强调“温通”两字。本研究中药组所采用的平胃散合良附丸加减,重在燥脾湿、散寒邪,恢复脾升胃降之机。方中苍术苦温燥湿,迅于除湿;湿引起气滞,故以行气之陈皮、姜厚朴行气燥湿以运脾;木香、砂仁行气化湿;香附、木香行气止痛,治本同时兼顾治标;高良姜辛温,温中止痛;焦六神曲、炒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炒莱菔子消食化积,健脾和中;脾得补而健运,故加入补脾之甘草片、大枣;茯苓能补能利,体现平补脾胃的特点。全方不在温补而贵在温运,走而不守,消补兼施,属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的和法。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陈皮、厚朴具抗炎作用[13-14],厚朴还能调节肠动力[13];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15];甘草片中含有的多糖等物质可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炎止痛的作用[16]。综上所述,此方既符合脾胃虚寒型胃痛辨证论治特点,也具有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的现代药理学依据。

针刺疗法重在调气,针刺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17],这与疼痛发生的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相对应。针刺时选择偏泻的穴位可疏通机体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作用;选用偏补的腧穴以补益机体之虚,达到“荣则不痛”的功效。因此,临床上针刺疗法在治疗痛证方面运用十分广泛[18-20]。本研究中梁丘为胃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痛证[21],可通络止痛;公孙、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两穴相配可治疗胸腹之疾[22];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为脏腑经气汇聚之所[23];上脘、下脘、梁门为局部取穴,和胃止痛;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用艾炷灸可温散寒邪,温胃止痛,健脾和胃[24]。

针药结合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见效更快,效果更加明显,如郭丁文等[25]运用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加减能够显著改善肝郁气滞型失眠,周晓静等[26]采用针刺配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本研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胃脘痛,在缓解疼痛、改善腹部胀满、嗳气、泛酸、焦虑等方面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针药胃脘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针药并用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针药结合改善肾虚痰湿型PCOS激素水平的9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