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联合中药外擦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97例*

2021-08-02郑伟锋崔应麟

中医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中风肢体

郑伟锋,崔应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由于其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为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2]。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风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严重病患[3]。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疗法、康复疗法治疗该病[4]。药物疗法虽然短期内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不显著;康复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障碍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其疗程较长且见效速度较慢,患者依从性普遍不高。中医在中风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且实施手法较为多样,疗效较为理想。针刺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内病外治中医技术,具有安全、疗效理想等优势。中药外擦也属于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但有关其临床用于中风的研究较为缺乏。2018年6月—2020年3月,笔者采用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联合中药外擦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9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194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治疗组97例,其中男57例,女40例;年龄55~83岁,平均(67.51±3.58)岁;病程3~16 d,平均(7.86±1.30) d;患侧在左59例,右38例;中风类型属于脑梗死41例,脑出血56例。对照组97例,其中男56例,女41例;年龄54~83岁,平均(67.48±3.56)岁;病程3~15 d,平均(7.84±1.29) d;患侧在左57例,右40例;中风类型属于脑梗死42例,脑出血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5]的标准。经神经学检查、CT或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进行判别:①面部。要求患者微笑,观察其是否存在嘴眼歪斜或者无法微笑的情况。②胳膊。要求患者举起双手,询问其有无肢体麻木症状。③语言。让患者阅读指定内容,观察其是否存在口齿不清、表达困难等症状。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6]的标准。证属风痰瘀阻证:手指肿大,活动受限,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暗紫,舌苔滑腻,脉弦滑。气虚血瘀证:患侧肢体无力且活动受限,肢体偏枯不用,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肝肾亏虚证:肌肉萎缩僵硬,拘挛变形且活动受限,舌强不语,舌淡红苔,脉沉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生命体征稳定、能良好配合研究者;③知情并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加入研究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由脑外伤或其他原因而致肢体功能障碍者;②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者;③合并恶性肿瘤等与本研究无关的严重疾病者;④患有精神疾病者。

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止血、脱水、抗炎等;并予以增加脑细胞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指导患者选取正确坐位、卧位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主穴:太冲、合谷、至阳、命门、大椎,肾俞、三阴交、太溪。配穴:髀关、外关、患侧肩髃、风池、足三里、井穴等。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40 mm、长度为30~75 mm的毫针,以平补平泻法进针,待得气后,留针约30 min。1 d 治疗1次,1周治疗5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擦,药物组成:红花、艾叶、当归、防风、五加皮、海桐皮、干姜各15 g,冰片(后下)12 g。方法:将以上药物放置于锅内,加水浸泡约20 min,以武火煮沸,而后换成文火煮约30 min。用纱布将药渣滤去,将药液置于保暖瓶中备用。常规清洗患侧皮肤,取1 000 mL药液倒于碗中,用已消毒的大棉棒蘸取适量药液,从上而下涂擦患肢,以皮肤微红、皮温轻度增高且未感到不适为佳。同时,用手掌大鱼际按摩患肢,选取局部穴位(昆仑、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外关、肩井、合谷、曲池等),合理控制按摩力度与时间,以患者感到舒适且未觉疼痛为佳,促使药液快速渗透至皮肤中,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次外擦10~15 min,1 d 2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观测并记录两组肢体功能、肌力、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①以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AM)[7]、Berg平衡量表(BBS)[8]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FAM总分100分,分值愈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愈佳;BBS总分56分,分值愈高提示患者肢体平衡能力愈理想。②肌力分级标准[9]:0级为肌肉完全瘫痪,未见肌肉收缩;Ⅰ级为仅能检测到肌肉收缩,但无法产生主动动作;Ⅱ级为可在床上平移,但无法抵抗自身重力,肢体难以主动抬离床面;Ⅲ级为能克服自身重力抬离床面,但无法抵抗轻微阻力,难以进行行走活动;Ⅳ级为无法完全抵抗外界阻力活动,走路或提物体时,会出现肢体无力症状;Ⅴ级为正常肌力。③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对偏身麻木、舌强言謇不语、口舌歪斜、神志昏蒙、半身不遂证候进行评分。其中,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总分值范围为0~15分。④神经功能。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11]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42分,分值愈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愈严重。⑤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12]、生活质量量表(SF-36)[13]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ADL、SF-36总分均为100分,分值愈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愈佳。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治疗前后FAM、BBS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FAM、BBS评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治疗后的FAM、BBS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FAM、BBS评分对比 分,

7.2 两组治疗后肌力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肌力对比 例

7.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NHISS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NHI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及NHIS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NHISS评分对比 分,

7.4 两组治疗前后ADL、SF-36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ADL、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ADL、SF-36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ADL、SF-36评分对比 分,

8 讨 论

中风是老年常见病,也是造成老年人残疾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该病是由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引起血流循环障碍而造成脑部损伤的一组疾病,可累及神经功能,出现协调与平衡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肌肉萎缩与肌力下降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伴随症状,也是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显著的一种障碍。西医学提倡利用康复训练方式处理中风,并认为康复训练疗法可刺激神经传导通道上各神经元兴奋性,促使正常运动反射的生成;同时,可刺激关节与肌肉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皮肤感觉与本体运动冲动输入,进而促进患者恢复,并可预防相关并发症。

中风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多是由于正气不足、气滞血瘀所引起[15]。本虚标实是该病主要病机,其病变位于脑髓脉络,其本在肾。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肾精化血,若肾精缺乏则血气失调,肾阳缺损则无法温煦全身,致使水湿内停、痰浊壅阻,进而造成气脉不畅,致使脑髓经络阻塞。因此,临床治疗该病时,应以行气通络、补肾通阳为主。针刺通过经络及腧穴传导作用和特定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现有研究证实:通过针刺治疗,可促进血管扩张,协助脑部血管组建侧支循环,增加血浆纤维活性,减轻血液黏度,阻止血小板及红细胞过度聚集,从而改善脑循环与肢体循环,为病灶提供充足血流,促使血栓的溶解,增强新生代谢能力,提高细胞活性,最终实现上下运动神经的恢复。针刺还可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脑部血流量,减轻血液凝、聚、黏、浓状态,调整生化指标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脑部组织电生理活动的恢复,从而促使大脑功能恢复,减轻自由基损伤。从中医学角度,考虑到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的病理的形成与肾、脑经络受阻有关,因此,本研究选取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开展临床治疗工作。太冲穴属于人体足厥阴肝经主要穴位,针刺该穴具有燥湿生风之效,配以太溪穴,可有效缓解肝阳上亢而致眩晕;配以合谷,可缓解抽搐。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经、镇静止痛之效;至阳位于背部,穴位气血为纯阳之性;命门属于督脉,具有强健腰膝、培元固本之效。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之一,配以肾俞,可起到调理肾阴、补肾养阴之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具有通经活络、补气益血之效。取督脉命门、至阳、大椎,可有效调节全身阳气;取风池、太冲、合谷针刺,可促进全身气机的开通。取井穴,可改善患肢远端活动功能,并能作用于大脑,促进身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阴阳经络之经血,可起到通经活络、益气活血之效,促使机体阴阳较快达到平衡状态。中药外擦通过药液对患肢的直接作用并加以揉动、按摩,促使药液穿过毛窍进入机体,从而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效,改善患肢血流及运动功能。中药外擦配方中红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经,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当归补血活血,防风祛风解表,五加皮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海桐皮通经止痛、祛风除湿,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冰片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湿解表之效。通过中药外擦的热力学效应,还可有效改善患肢血流,为运动的开展提供良好血供。鉴于此,可将以上两种中医治疗技术联合运用,以促使患者机体功能的早期恢复。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FAM、BBS评分和对照组对比,均明显改善(P<0.01)。表明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与中药外擦的联合应用,一方面可起到平补肝阳、调节机体气机、调和阴阳等作用,另一方面可发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经络受阻,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组肌力分级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法不仅可减轻患者肾阳亏虚、肾精不足等问题,还可有效调节其机体功能,刺激其机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其肌肉无力症状。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和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法可促使患者机体气机的再通,改善脑部经络受阻状况,从而减轻其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损伤。治疗组治疗后ADL、SF-36评分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法通过对患者患肢功能及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刺激,可有效协助其机体功能的恢复,降低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实现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本研究已初步得出在中风后肢体障碍治疗中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与中药外擦具有良好实践价值,但由于地域、时间等因素限制,所得出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期还应联合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展开多中心、大范围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该法在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联合中药外擦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中风肢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