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2021-07-29范新尚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初高中课标纲要

范新尚

从 2019 年 9 月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 外历史纲要》(上)(下文简称《纲要》)在上海 等六个省市率先使用。“《纲要》内容之浓缩, 还是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1]这就给教师 带来了极大挑战。

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该如何破解“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下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案例,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解决之道。

一、领悟课标精神——解决矛盾的依据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在新教材培训讲座中,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教师要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主题,选定教学重点,以点带面,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述。

叶教授给出的“紧抓教学重点—以点带面”的做法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不失为解决“内容多课时少”之矛盾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该以何为凭据来确定教学重点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课标。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的根据,也是国家管理课程的基础。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给出的忠告: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领悟课标精神,并据此定立教学重点。以《纲要》第五单元为例。课标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明晰课标要求后,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民族危机下的救亡图存,并依此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统领单元教学设计。

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重点是讲清它们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在战败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战争的背景、过程等则一带而过,甚至略而不提。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则强调它们分别是底层民众、清朝统治者中的洋务派、知识分子中的维新派、底层民众等社会各阶级的救亡图存举措。虽然这些事件各有局限,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打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戊戌变法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向外国列强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学习的内容。而事件的原因、内容等则不作为重点。

正是在如上“依据课标定重点—紧抓教学重点—以点带面”教学思路的引领下,笔者得以高效地组织教学,最终在规定课时内顺利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二、确立内容主旨——解决矛盾的关键

对于每课而言,内容主旨指的是该课的核心观点。内容主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统摄教学全过程。“教学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各类史料的选取,乃至问题的设计,结论的得出,均须紧紧围绕着内容主旨而来,一定要大胆割舍无关宏旨的枝节,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换言之,教师可依据内容主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整合。对于那些与内容主旨无关或相关性小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

然而,教师少讲、不讲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自学任务单、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课上或课后自主学习这些内容。通过施行“内容主旨结合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灵活把控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进而顺畅完成教学任务。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克服“內容多课时少”的教学困难。

在执教《纲要》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笔者将内容主旨确立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应时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概言之,本课的教学中心为——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产生后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整节课以五四运动为核心展开,主要讲两点。其一,五四运动的两个特点:广泛性和爱国性。其二,五四运动的意义。聚焦于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于五四运动过程,则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填写表格。表格由“导火线”、“中心”、“主力”、“形式”、“成果”等栏目组成。学生由此自学了五四运动过程。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给中国革命带来焕然一新之局面,笔者密切围绕本课内容主旨进行选材和取舍: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并且积极参与了国民大革命。其中,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是笔者在教材之外新增的内容。而教材中原有的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进程等内容,由于和本课内容主旨的相关性不强,为此采取学生课堂自主阅读学习的方式来处理。

在执教《纲要》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时,笔者将内容主旨设立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去民心,众叛亲离,最终丧失大陆统治权。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获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最后赢得革命胜利。整堂课以“国民党失民心,中国共产党得民心”为主线徐徐展开。在具体实施中,以“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为经,以“国共两党的民心得与失”为纬,在“经纬线”的交织下,推进教学进程。

通过学习重庆谈判,学生知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内战独裁的方针,而中共则力主和平民主。这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阶段,笔者重点讲述国统区和解放区所面临的不同局面——国统区:国民党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民怨沸腾。在经济上,金融破产、市场崩溃;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则通过土地改革,福泽百姓、解放农民。在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笔者经由讲述淮海战役中山东沂源县刘秉乾两个儿子争相参加解放军、抢着去前线的历史小故事,来折射中共得民心的盛况。

对于与本课内容主旨关联性不大的知识,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战争的过程,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战争形势图,进行自学。再如七届二中全会,也由学生自行阅读学习。

三、关注初高中衔接——解决矛盾的抓手

新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4]这说明《纲要》在编撰时,注意到了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李卿在培训中,讲到“怎样用好新教材”时,也提及初高中衔接的问题:要进行学情分析,做好衔接。教师备课过程中,要熟悉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即备“初中教材”,了解初高中教材的区别与联系,心中有数。

然而,在现实中,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做得很不到位。“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不难发现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之间几乎是很少交流的,甚至不会交流。……初高中历史教师各自为政,导致他们不太重视教学衔接问题。”[5]现实情况则表明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初高中衔接。

鑒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关注初高中历史衔接,并据此找准高中教学的着力点,不失为破解“内容多课时少”之教学困境的第三种好方法。

在执教《纲要》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一目时,笔者通过对初高中衔接的关注,很好地兼顾了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三者间的平衡。

首先,梳理比对初高中教材。本课第一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涉及的主要知识有: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和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原始社会的历史三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此目的文字表述简洁凝练。

这一目涵盖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初中这两课涉及的主要知识有: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这两课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古人类和文化遗址。

其次,笔者认为初中已详细讲过的内容,高中阶段没必要再花很多时间去讲。而且,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少的现状,也在客观上不容许对初中的旧知识再投入许多时间。课堂上,笔者出示了初中这两课主要知识的整理表格(见上表),目的是让学生对初中已学知识快速地回忆复习,进而为高中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新知识有:原始社会历史三阶段的概念,以及除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之外的其它文化遗址。为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需要将初中旧知识和高中新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将这两者融合起来的关键就是找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而上表就是这一目教学的衔接点。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按照“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历史阶段,仿照上表格式,同样从“代表遗址”、“主要特征”两个方面,去归纳总结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高中新提及的文化遗址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模仿迁移中,习得了高中新知识,进而拓展完善了知识结构。

以上便是笔者在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过程中,面对“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所探索出的三条解决路径。当然,统编教材是一全新事物,对于怎样解决“内容多课时少”之矛盾,还有许多尚待探讨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继续探究此问题,以期给出更多解决对策。

【注释】

[1]朱可:《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设计策略新探——<中外历史纲要>试教心得》,《历史教学》2019年第13期,第47页。

[2][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4、8页。

[3]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把握内容主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第124页。

[5]吴凌寒:《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年第14期,第4页。

猜你喜欢

初高中课标纲要
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