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探究,深入人心

2021-07-29周霞桥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钧瓷店主安娜

周霞桥

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小说人物心理分析教学的经验,就准确全面把握人物心理问题,作一系统的梳理,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分析前提:研读文本,认真审题

(一)追根溯源,研读文本

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潜藏在小说细节,或明或暗贯穿于事件情节,或正或侧折射于环境他人。要想准确全面分析出人物的心理,少不了对整体情节的把控、细节的把握、环境他人的揣摩。

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马兰花》的最后一问: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如果单单把目光锁定在马兰花流泪处,而不纵观全篇去把握联系麻婶等人,以及了解600元借款逐层发生过的故事,是得不出我们需要的结论的。

(二)直击要害,审清题意

审题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环节。笔者整理了近年来各地高考有关人物心理的试题,发现以考查心理状态(包括精神、情感、心态)和心理变化过程为主;考查方式有不定点分析和定点叩问两种,又以定点叩问为主。所谓不定点分析,就是在提问时未设置任何范围限定。如纵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2015年湖南省高考题)解答此题,搜索范围必须整篇小说,每一处情节都不可遗漏。定点叩问,题干明确要求,只需探究某一个具体情节中人物的心理。例如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2017年江苏省高考题)此题限定了分析范围,只需探究画线句中“我”的情感即可。

任何一次审题,我们都要慎之又慎,任何一个细节的忽视,都有可能是一个答题要点的缺漏。总之,按照小说三要素,研读文本,细究题干,才能为分析答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常用之法:切分细读,正侧结合

(一)划分层次,深究情节

根据题干信息,锁定需要研读的区间。初读时,对区间文本先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对其切割划分,对情节段逐段细读深思,情节段中的关键细节尤其需要深究。

以2014年高考江苏卷《安娜之死(节选)》为例。根据题目“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中“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的提示,还是很容易锁定相关内容区间的。这个区间描写详细,对此,我们不妨根据时间节点,将其切分为三层。第一层:她微微地动了一动……但又扑通跪了下去。第二层:就在这一刹那……为了什么呀?第三层:她想站起来……觉得无力挣扎。切分之后,再细究每个层次,特别是细节,这就很容易看出安娜的心理有三次细微的变化。

(二)剖解独白,探明内心

小說中,作者往往会直闯人物内心,直接以人物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文字,更是我们把握人物内心的绝佳材料,对其务必剖析深究。

还以《安娜之死(节选)》为例。第二层中“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这便是作者替人物袒露内心,“吓”字足以证明人物内心的惊恐,还外加了程度词“毛骨悚然”,凸显吓到何种程度,揭示了人物心理是“恐惧”。“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安娜的内心独白,连续三问,像极了很红的网络热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借用共情效应,很容易判断出安娜此时极为“迷惘”,她凭着一时意气,冲动地跳下铁轨,在惊恐之余,萌生出不知自己为何会这般的“困惑”。

(三)探微究细,正侧勾连

任何心理活动都会外显为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我们研读,得眼亮心细。

试题:文中三次写到镜子,分别表现了芳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二模试卷《苦命人》)以第二处为例。“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的时候,常常木然出神。”这里有典型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扣住揣摩并结合上下文情节,我们不难领略到,芳汀对镜梳头而常木然出神,这平静的画面里分明蕴含着几分自艾自怜:我这样善良勤恳的人为什么才过了几天安定日子就要重回困境?那木然出神的表情则更是透露出再次陷入不幸的酸苦无奈。

当然,解读细节,还是不能完全抛开情节、环境的。肖复兴《上一碗米饭的时间》中,对老人离场时的心理感受,作者根本没有对老人作直接描写,在“我”和服务员抬头的时候才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不在了”。结合前文老人贫穷的现状、服务员冷漠不耐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老人失去了耐心,在不受待见的冷遇后,他是带着愤怒、带着感伤离开饭店的。

总之,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学会深究,也要善于勾连。既要探究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细微描写,又要密切关注有关的情节、环境、其他人物和物象等对分析对象心理的影响,正面侧面相结合,用心体悟人物内心世界。

三、特殊之法:找全对象,查漏补缺

上述常规之法以外,笔者还摸索了一种特殊之法:寻找关涉对象法。此法对于找全角度,补齐答案,真有奇效。所谓关涉对象,就是指和分析对象有关的各项因素,包括人、物、景、事等。关涉对象找齐,再结合相关内容,逐项思索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同类合并,异类并举,分条列陈,解答必定全面。

试题: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014年高考浙江卷《走眼》)我们首先锁定需具体分析研读的范围: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文段具体内容,请查找原文)

“淡淡”这一神态,关涉对象有赵老板、钧瓷、店主和“半条街的人”。赵老板和钧瓷可以绑在一起赏析。赵老板是有着二十余年鉴赏经验的古玩行家,他还需反复把玩,足见鉴赏之难。但再三鉴赏后,他心中笃定了,才“淡淡”说收着,可见他办事沉稳,很有自信。“淡淡”一词原指漫不经心,赵老板心中已然确定,却用漫不经心的语调说出事实,低调中隐隐有一种自得。而“店主和半条街的人”亦可以和“钧瓷”一起分析。他们不是不识货的人,都是古玩店老板,从业多年,而无法确定,店主只能“亲自出马,恭恭敬敬请赵老板赏脸”,这也从侧面反衬了赵老板的自信和鉴赏完成后的隐隐得意。

再说“朗声”。朗声本义是大声、高声。其关涉对象包括赵老板、店主和钧瓷。钧瓷依然可以和人物捆绑在一处分析。赵老板的心理是有细微转变的,触发点就是店主的一句问:“能收?”店主也许因内心狂喜,也许还有那么一丝不确信。此问触动了赵老板敏感的内心,他是这样自信的人,被人怀疑,所以从店主和钧瓷的层面,我们由赵老板淡然轻语到掷地有声的转变中,读到了赵老板轻微的不悦。而从赵老板自身角度,他再一次加重语气强调“能收”,则足见他内心的自信、果断和不容置疑。

此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是:“自信、沉稳、果断;强调、不容置疑;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但笔者认为“赵老板的自得”很明显,也该添上去。

总而言之,对小说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不能因怕麻烦而笼统草率。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何其复杂,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文本,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方求索,深入人心,全面解读出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内心。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钧瓷店主安娜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IQ Test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我签什么字
智斗店主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