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2021-07-29张元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素养

张元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师不能只为教教材而教,而应当为教语文而教,要让语文绽放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从语文课堂的高度、深度、温度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一、构建“有高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要有“为民族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道:“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教师真正站在为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培养有大志向、大胸怀、大气度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技巧,让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大胸怀、大气魄、大境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远大志向。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富含家国情怀、远大志向的生动事例,有对古今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生动记述,也有对祖国壮美河山、人文风物的生动描绘,还有对旧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新时代光明的歌颂,等等。这都是我们进行学科德育、建设“有高度”的语文课堂的很好的素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的教育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需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含很多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素材。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品质,让学生将来成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时代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语文课堂要有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影响,加之教师個体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差异等,不少语文课堂仍然缺乏应有的高度、深度、力度、温度。有的老师课堂站位不高,还存在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的问题,没有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有的老师课堂深度不够,内容不充实,视野不宽广,内容单薄;有的老师缺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方法,课堂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语文课丧失了应有的韵味和魅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瞄准学科核心素养,把课堂构建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课堂的高度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也体现在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教书育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单单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更要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因果性和关联性,思考知识形成的过程,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展现知识的全貌。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审视教材,把握教材,大胆突破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盯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站在学科素养的高度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二、构建“有深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课堂上老师个人独大、“师天下”的现象早已不存在了。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元,知识面更广,也更加追求个性发展。我们不能每天拿着教材、教参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总是“拿着那张旧船票”,重复“昨天的老故事”。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有深度。在“有深度”的课堂上,教师深度思考,精心设计有深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和拓展,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深度学习提供方法。

例如:《红楼梦》第三回部分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并改名为《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贾宝玉出场的时候,厅堂里贾母等人皆在,而丫鬟却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丫鬟不仅是笑着回话,还直呼宝玉的小名,这个非常微妙的细节,就值得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通过品味,我们能找到这样几个很有意思的原因:一是贾宝玉是个生性随和的人,没有主子的架子,他经常和丫鬟们一起玩耍,犹如姊妹关系;二是贾母疼爱宝玉,对他管得比较宽松,允许丫鬟们可以和他自由玩笑;三是贾母担心宝玉过于娇贵,不好养活,派人把贾宝玉的小名写在纸上,拿到外面张贴,让贩夫走卒、农人樵夫随便喊叫,这样贾宝玉的小名就与普通小孩的名字差不多,他的命运就不会那么娇嫩。这样仔细品味,深入赏析,既激发了学生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比我们机械地分析人物形象效果好得多,可谓一举多得。

三、构建“有温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对语文的这份热爱、这份执着,要带着热爱之心,上“有温度”的课。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一段私塾先生和学生一起读书的场景:“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这篇文章十分热爱,读得如痴如醉,以至于让“我”这样本来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试想,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像这位私塾先生一样,通过自己对书的热爱,让学生也“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从而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兴趣,那岂不是一件极好的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私塾先生是严厉的,但是,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阅读的场景却是充满情怀和温度的。

上“有温度”的课,老师要真心地热爱课堂,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喜欢”是相互的,借用欧洲的一句谚语:“你把学生当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学生当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所以,要想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老师得首先热爱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学生的老师能把课教好;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教师自己首先得热爱课堂,热爱教育。老师怀着对教育、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满怀激情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温度,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们要让学生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中,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深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