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7-29吴红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爱国古诗

吴红星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案例描述】

《古詩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找准德育渗透点,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说感受,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里。

结合本单元的“爱国主题”,笔者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两个部分来谈谈德育的渗透。

一、教学设计部分

(一)在创设情境的导入中渗透爱国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初识文本。在对诗人和社会背景资料的收集和交流中,渗透德育;结合古诗写作特点,在朗读中渗透德育;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渗透德育。

(二)古人言,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借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抒情。教学设计中的德育渗透点严格把握好度,力求遵循两个原则。

1.有意无痕。主观上,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和熏陶,但在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德育痕迹,做到于无声处润心。

比如导课,笔者作了这样设计。

(1)播放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几天时戴着氧气罩、身上插满管子在办公室反复叮咛科研工作交接的视频,深情描述视频内容。

(2)看了视频,现在的你有什么感受?

(3)对祖国的热爱,亘古以来,是每个炎黄子孙永恒的信念。

(4)描述:797年,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老人弥留之际,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一封28个字的遗书。这份遗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它就是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示儿》。

本单元是爱国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情。《示儿》整诗仅28个字,而且社会背景比较久远,从导课处入手,创设相应情境,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

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走近诗人。比如在对诗人的了解中笔者作了这样的处理: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整首诗之前,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加以恰当地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比如学习《示儿》时讲到了“祭”字。笔者适时板书“祭”字,引导学生观察:“祭”的左上角这个部件的意思是“牲肉”,右上角是个繁写的“手”,下面的部件就像一个供桌,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就表示一个人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手拿牲肉供奉神佛或祭祀祖先。说道:“咱们的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由这个‘祭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这一安排,一方面是出于课文生字需要,一方面展现中国汉字独特的表音、表意功能,领略祖国文化的精髓,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有学生就很自然地说道:“这个字很有趣,它让我想到了我家拜祭祖宗的时候,妈妈会烧很多菜放在供桌上,我们还双手合十进行跪拜。”抓住“祭”字,我们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还很好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再如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开始的读出古诗文的节奏、语言美,到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的品读,都是对学生的熏陶。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读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诗句表达的言简意丰的韵律美。摆脱逐字逐句解释字词的教学模式,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读为主,自主体悟,让学生始终处于古诗学习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有序分层。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渗透感性认识,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爱国,培养他们朴素的爱国之情。具体结合以下课堂生成部分的片段阐述。

二、课堂生成部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体验德育美丽。教师要珍视课堂内学生生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新课堂。如:

师:知道了这样的结局,再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难过。

生:我觉得很痛心,陆游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

生:我希望他的儿子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我宁愿希望他的儿子撒一个美丽的谎言,也不要告诉他真相,要不然,他肯定很失望。

师:老师体会到了你的良苦用心,的确,有时美丽的谎言是暖暖的。

生:陆游忧国忧民,这让我想到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死去的医护人员,他们就像陆游一样,肯定也是充满了遗憾。

师:是的,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热爱自己的国家。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你觉得要怎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呢?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生:在疫情期间不乱跑,待在家里,不给别人添麻烦。

生:我要努力做到八礼四仪的每一条,做一个有高素质的人。

师:看来,你已经将八礼四仪铭刻于心了,相信你长大也必定是个谦谦君子。

生:做好现在的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本案例,结合课文特点,在创设情境的导入中渗透爱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做到了前文教学设计部分提到的:在对诗人和社会背景资料的收集和交流中,渗透德育;结合古诗写作特点,在朗读中渗透德育;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渗透德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以上片段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情感,及时关注课堂生成,进行德育渗透。就本单元的爱国情怀主题,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的思想教育。

【案例反思】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一篇篇文章、一行行文字中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厚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条件。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找准德育切入点。因而,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抓住关键,将德育如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龙山东路新区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爱国古诗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