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组合,营造群文阅读场

2021-07-29孙振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群文课外阅读

孙振坤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学方式单一、阅读氛围沉闷、阅读素材匮乏等现象依然十分普遍,难以满足当下学生愈来愈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我们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独特优势,对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去芜存菁,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营造强大的群文阅读场,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的一种阅读形式。群文阅读的核心是指师生围绕共同的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选择一组文章集体进行阅读,并最终达成共识和集体建构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强调的是学生阅读的速度以及阅读的数量,旨在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阅读更多量的相关文章,实现阅读意义的建构,进而学会阅读,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烘托氛围,刺激学生阅读欲望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阅读效果跟学生的阅读热情分不开。如今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大部分的阅读文章,都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有抒发思想情感、表达爱国情怀、描写自然风光等等。要把这众多的内容全面展示出来,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性,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建立起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群文阅读的兴趣。

比如,閱读《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时候,对于雪景,北方的学生比较常见,而南方的学生不常见,因此也就只能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壮丽雪景,也就无法深切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为此,我便利用了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与雪景有关的图片,以及毛主席的相关影视片段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为学生建立阅读情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印象,更启发了他们的想象,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二)适宜议题,拓宽学生阅读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学生要加大课外阅读量。教材内容因课程时间的限制,包含的内容往往比较少,无法满足当下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实际,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特点,选择适宜的阅读议题,作为群文阅读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比如,《最后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种文学意境的建构方式,我便以此为议题,利用互联网搜集到了有相同的文学艺术核心与不同意境建构方式的内容,如《我爱这土地》《相信未来》等课外读本,充分整合阅读资源,实现群文阅读,使学生对类似的文学意境建构方式产生立体的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阅读思维。

(三)填补空白,整合课内外阅读效果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知识作为铺垫,对此,我们有限的教材内容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这就需要涉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互联网能够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填补阅读教材的空白,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全面丰富,增强了群文阅读的效果。

比如,课文《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教材中只收录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个章节的内容,而最后范进死在自己家中的内容则没有被收录进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不能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此,我便利用信息技术将这段内容以视频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填补了阅读教学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教师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群文课外阅读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群文活动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