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的地铁枢纽站周边综合开发——以广州白鹅潭地铁站场站综合体为例

2021-07-29赵琳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场站白鹅综合体

赵琳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州510030)

1 引言

从1997年广州地铁1号线运营开始,广州市常住人口从600多万人增长到1 500多万人,地铁线网里程从100 km以上增长到500 km2以上,地铁客流量从不到100万人/d飞跃到近1 000万人/d,并且广东省、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轨道场站及周边综合开发。通过近20年的线网建设和地铁站周边土地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市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TOD开发(交通引导型城市开发)思维:以土地换资金,或以土地换轨道。即通过轨道场站及周边综合开发,获取资金反哺轨道建设。

白鹅潭站(即广州地铁1号线芳村站)地处广州中心城区之一的荔湾区,规划为4线换乘枢纽(已运营1号线、在建11号线、在建22号线和规划28号线),现状周边均为旧城和旧厂房,所在片区发展多年停滞。因此,白鹅潭站及周边综合开发相较一般同类项目任务更重,不仅要实现轨道建设和开发收益目标,还要重点考虑开发运营与老城更新的平衡,背负着通过地铁站周边综合开发重新撬动城市区域发展的使命。

2 项目概况

原白鹅潭场站综合体选址于芳村大道北侧的新隆沙—陆居路片区,但为落实省政府关于省“三馆合一”选址及建设的决策,该用地已由荔湾区政府主导开展土地收储工作并基本完成征拆,地铁集团未能作为用地征收及投资主体介入场站综合体开发。

原场站综合体南侧约24.7 hm2用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以下简称该用地为“芳恒地块”),该地块于近30年前毛地出让,绝大部分房屋未完成拆迁,用地涉及众多私人业主,产权复杂,生地权益的有效性至今没有定论,开发推进困难。

经市区政府、地铁集团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多次沟通讨论后,初步议定白鹅潭场站综合体在芳村大道南侧选址,借场站综合体开发同步解决芳恒地块历史问题,并借此机会重启老芳村地区的更新发展。

3 设计策略

3.1 城市发展视角

3.1.1 结合轨道线网规划调整,优化片区开发强度分区,适度超前合理确定综合体规模

按现行白鹅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的最高强度开发地块500 m范围内无规划地铁站,开发强度分配与区位条件错位,需要优化调整[1]。

本次规划基于现行控规片区总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充分发挥白鹅潭枢纽站4线换乘的大容量公交系统优势,通过局部开发量转移等方式,将靠近枢纽核心区的地块规划建设量提升,使地标建筑更靠近地铁站,引领城市要素高效集聚发展。

结合荔湾区推进白鹅潭商务区的建设计划,经有关职能部门同意,将综合体新选址南调并扩大,增加城市开发与轨道设施衔接面,提升交通衔接效能。

1.5.2 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分为正常、轻、中、重4个等级。主症分别赋0、2、4、6分,次症分别赋0、1、2、3分。分级表现如下:(1)大便稀溏。轻:指溏便;中:稀水便;重:水样便。(2)便次增多。轻:3~5次/日;中:6~10次/日;重:>10 次/日。(3)肢体困倦。轻:肢体稍倦,可坚持轻体力活动;中:四肢乏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重:全身无力,终日不愿活动。(4)神疲。轻:精神不振,可坚持学习、生活;中:精神疲乏,面青支持学习、生活;重:精神萎靡,难以坚持学习、生活。(5)食欲不振。轻:不思进食;中:厌恶进食;重:拒食。(6)面色少华。轻:面色少华,无中、重分级。

3.1.2 综合体选址范围与芳恒地块高度重合,借枢纽开发解决历史用地问题

经市、区政府研究和决策,白鹅潭综合体新选址建设用地与芳恒地块重合面积达90%以上,意图通过落实综合体新选址并更新规划条件,厘清并解决历史用地问题(见图1)。

图1 区位及选址范围示意图

项目从规划阶段即充分考虑政策创新和后续历史问题处置路径,与相关企业就历史生地出让合同处置问题多方协商拟定解决方案,合理处置生地开发权,制订后续土地开发计划,以切实推进老城连片更新实施。

3.1.3 以规划实施为导向,在片区平衡公共绿地和学校用地

按广州现有政策和项目经验,调规项目需在调整范围内做到公园绿地占补平衡。现行规划方案将已运营小学规划为绿地,需要优化调整。本次规划以实施为导向,在已有学校基础上扩大用地,使其满足相关行业规范,并通过绿廊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被学校扩大占用的规划绿地就近选取成规模的地块补足,既有利于学校实际运营和建设,又实现了片区绿地占补平衡,并增加了供市民活动的公园面积[2]。

3.2 枢纽设计视角

3.2.1 以交通衔接设施需求为基础,实现交通设施一体化规划

项目在策划阶段就以整体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基础,通过经验总结和科学预测,提出白鹅潭站交通衔接设施需求,基本确定所需公交首末站、公交停靠站、出租车及K+R泊位(Kiss and Ride Facilities,临时接送车衔接设施)和自行车泊位规模和位置,确定泊位配置标准。目标为以枢纽站为核心全面提升片区交通环境品质,构建轨道+公交+步行主导的客运交通结构,践行绿色交通理念,为后续规划设计打下基础。

3.2.2提前开展地下工程设计,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协同

广州地铁集团提前谋划白鹅潭站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扩大了原站点工程设计工作范围,以综合开发为导向,合理优化地下工程设计布局,包括地下连接通道的纵横互通、地铁站台与上层建筑结构的复合设计和地铁口与城市广场的一体化结合等,充分发挥轨道设施为城市发展和空间形象带来的优势。

3.2.3 引入国际大师团队开展多方案比对,合理优化综合体规划指标

控规调整正式启动前一年,广州地铁集团与白鹅潭管委会联合举办国际工作坊,以前期交通衔接设施和地上地下一体化研究作为输入条件,邀请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及专家、相关政府部门、本地规划设计团队等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探讨和集中“头脑风暴”,形成多个策划方案,并就地块尺度、高强度集约设计以及合理的地标建筑高度等达成了一些共识,对后续控规调整的相关指标设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立体绿化折算绿地率,强调多首层设计的前提下提高综合体开发密度以及交通衔接设施不计入容积率等。

3.3 开发运营视角

3.3.1 优化控规地块尺度,引入弹性路,为商业运营留有余地

项目在控规阶段即提前引入商业管理运营团队咨询,充分考虑新兴商业业态对空间面积和灵活布局的需求,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明确综合体地块内市政支路位置,仅确定其红线宽度和建筑退距要求,即以弹性道路为形式保证交通功能,道路线位以后续实施方案为准调整[3]。

3.3.2 不对地标建筑高度另外设限,仅以航空限高为准,为后续引入国际一流建筑设计预留空间

项目地处白鹅潭商务中心核心区域,为保障高质量实施落地,市区政府决定后续引入国际一流设计团队进行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不对地标办公建筑设限,仅保留航空限高等必要的限高条件,并提出天际线以枢纽为中心、往外圈层式降低的格局要求。此措施为综合体后续打造高品质地标区域留有足够设计空间(见图2)。

图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概念方案空间效果示意图

3.3.3 通过经济评估结论预控住宅开发规模,平衡融资与产业发展需求

白鹅潭商务中心定位为国际总部和金融中心,原则上不增加融资住宅。但为了保障完成地铁既定筹资任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始前,荔湾区白鹅潭管委会与广州地铁集团进行了初步经济评估,并经多方协调确定了综合体新选址开发资金收益目标。

本次规划以该收益目标预控融资住宅及配套面积,以满足轨道建设融资需求,其余开发量均规划为商业商务功能,充分平衡融资与产业发展需求。

4 结语

白鹅潭地铁站场站综合体项目,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充分考虑了区域发展需求,解决了历史遗留土地问题,并尽可能做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学校和绿地实施可能性;从枢纽设计视角来看,提前谋划交通衔接与地上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引入国内外大师贡献经验与思路,充分发挥了交通枢纽站的优势;从开发运营视角来看,前期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估,并在多个控规指标上留有弹性,充分支持项目实施。

白鹅潭地铁站为白鹅潭商务区唯一枢纽站点,应用TOD规划理念,意图实现“交通+产业+配套+公服”多功能复合,推动站城一体化发展,为同类地铁枢纽站及周边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示范和经验。

猜你喜欢

场站白鹅综合体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大白鹅
天迈科技助力深圳东部公交场站标准化建设 打造场站新标杆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一只大白鹅
白鹅写生记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浅谈天然气场站设备及安全管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