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化语境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021-07-28吴婷

教育界·A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文化语境民族音乐

吴婷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音乐依托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音乐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音乐课程更具有文化内涵。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同文化诞生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中领会音乐内涵,提高鉴赏水平。

【关键词】文化语境;舞蹈文化;民族音乐;审美水平

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音乐依托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自古至今有无数的经典音乐流传于世,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音乐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得音乐课程更具有文化内涵。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文化语境,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对音乐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创造力。作为音乐教师,该如何创设相应的文化语境,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音乐文化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使学生体验音乐作者创作的意图,更好地体会音乐深刻的含义。

(一)创设文化语境,提高学生的倾听水平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对学生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倾听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听力指导,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领会更多的音乐内涵,并适当地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有效地学习音乐,重构音乐生命课堂。

比如在苏少版四年级音乐《采茶灯》中,教师重点介绍茶文化,采用听觉先行、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优美空灵的旋律,体验采茶女在茶园忙碌的情景。教师在教室内布置相应的文化背景,茶壶、茶叶、悠悠茶香,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教师先介绍主题,紧接着笛音响起,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听到音乐,你面前好像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层峦叠嶂的大山,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了整齐的茶园、竹林等。随着《采茶灯》音乐旋律的响起,学生完整欣赏音乐后,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了大山里茶园的美景,看到了采茶姑娘背着背篓正在忙碌地采茶。在分段欣赏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采茶姑娘采茶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哪段音乐可以表现采茶姑娘欢乐的心情?”学生再次欣赏音乐,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层层深入地感受民族乐曲的魅力,体会音乐中三段音乐情绪的变化,更好地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茶乡的风光片段,鼓励学生模仿学习采茶姑娘挑担子上山、下山、背茶篓的动作体态,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动觉等多角度去体验音乐。在结束部分,教师有意识地拓展茶文化,介绍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并让学生学习品茶,保持良好的做客风范。

(二)引入舞蹈文化,提高身体语言的表现力

舞蹈是音乐的一种文化性活动,它与音乐都源于生活,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独特的音乐文化。小学生活泼好动,一直让学生坐着不动地欣赏音乐,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很容易被活泼欢快的节奏感染。

比如在《采茶灯》中,教师没有用反复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而是引入舞蹈文化,鼓励学生想象采茶动作,用身体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拔根芦柴花》中,学生模仿拔芦花的动作,在欢快的旋律中有节奏地动作。在教师的语言指引下,学生“拔”的动作由最初的粗鲁逐渐变得细腻、轻盈,体现了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有节奏的舞蹈动作中进一步理解了作品的音乐美。又如在《采茶扑蝶》中,学生跟着音乐分别做出采茶与扑蝶的动作,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跳起扑蝶,表情与动作和谐优美,犹如真的眼前有蝴蝶一般。在不断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多次尝试采茶与扑蝶的种种动作,在实践中发现、体验音乐韵律与劳动节奏之间的和谐美,逐渐体会劳动人民苦中作乐、不怕吃苦的精神。舞蹈文化的引入,使学生深刻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二、剖析音乐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剖析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与文化,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服务。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大师,而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消除消极情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挖掘音乐文化中的正能量

音乐是一种精神食粮,能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正能量的作品,教师在帮助学生剖析文化音乐背景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欣赏民族音乐《情系江淮》时,教师重点让孩子们欣赏《杨柳青》,让孩子们进一步接触扬州历史中的扬州八怪和扬州小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扬州风景,表达了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

(二)在音乐实践中提高表现力

文化与音乐紧紧相连,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音乐的文化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德育品质。比如在歌曲《船歌》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船歌》的音乐可能在什么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可能描写了什么样的海边情景?”学生聆听音乐,仿佛看到了勇敢的船夫们在与海浪搏斗,在奋力划船以躲避巨浪。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鼓励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后分组展开了讨论。在实际表演时,百花齐放,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有的用歌声表达歌曲情感,领唱齐唱,感情饱满;有的进行表演,表演船夫划船与海浪搏斗的场景;有的在“船夫”号子的带领下,有节奏感地表演竞技划船;还有的学生增加了旁白,进行歌剧式的演出。在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下,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船歌》旋律的美感,而且更加尊敬劳动人民,从船夫们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善用文化性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

音乐的种类有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风格的音乐彰显着不同文化气息。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总之,善用文化性学习方式,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一)音乐是民族的

比如在《采茶舞曲》中,教师用两种风格分别演唱歌曲,先用普通话演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学生细细品味两种歌唱方式有什么不同,哪种歌唱方式更优。孩子们纷纷发言,觉得用浙江方言更能表现《采茶舞曲》的獨特韵味。在教学时,教师重点抓住能彰显地方特色的字音“水”“长”“岸”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发音,让学生在分句模唱中感受旋律的柔滑绵长和浙江方言的独特韵味,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审美意识。

(二)音乐是国际的

比如在《茉莉花》教学中,教师分别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比如江苏风格的《茉莉花》,曲调优美、温婉,犹如少女在娓娓诉说;河北民歌《茉莉花》则显现出了刚直、爽朗,似乎是一位爽朗的大嫂在放歌;东北民歌《茉莉花》则像一位大叔,豪放,粗犷。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同样的歌曲,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当民族走向国际,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又会有不一样的风格。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对《茉莉花》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伴奏与听众都是外国人,风格多变的《茉莉花》赢得了外国人的阵阵掌声。这也告诉我们,音乐是国际的,音乐确实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总之,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同文化诞生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与体验中领会音乐内涵,提高鉴赏水平。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表现力与音乐创造力。

【参考文献】

杭峰,王志军.浅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20(01):246-247,254.

宋瑾.从不同语境评析“音乐表演与欣赏的关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4):46-56.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文化语境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舞蹈文化解读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