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多民族童声合唱的“远古与大地”之回响

2021-07-28赖菁菁唐雨婷

人民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童声合唱团音乐会

赖菁菁 唐雨婷

2020年12月28日,第二届民族童声合唱节在深圳如期举行,作为活动重头戏的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也依约唱响。主办方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下的诸多困难,照例邀请了三支少数民族“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相聚深圳音乐厅。继2019年首场音乐会中令人难忘的纳西族、哈尼族和拉祜族的歌声,今年观众听到了来自傈僳族、蒙古族和彝族的孩子们与民歌手的演唱。

在“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的筹建、组织和协助管理下,参与合唱节的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拥有一个共同的公益艺术标签——“飞越彩虹”。旗下的每支特定民族童声合唱团都是以维系传统音乐文化的考量组建而成,成员绝大部分来自于该民族,演唱学习的曲目也多为当地的传统民歌,因此,合唱团大多设点在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的传统村落小学。从最初的考址建团,寻找合适的音乐老师,组织合唱专家下村支教,再到线上师资培训,线下合唱节与音乐会展演……基金会在13年的摸索中,初步搭建了多民族童声合唱的“造血”系统。这一次,来自云南丽江玉龙县老君山黎明完小学的“飞越彩虹”傈僳族童声合唱团,四川大凉山的“飞越彩虹”白鹭彩虹彝族童声合唱团以及锡林浩特的“飞越彩虹”蒙古族童声合唱团与2019年1月份筹建的深圳音乐厅“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一起,再次为这个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带来悠远淳朴的“远古与大地”的回响。

民族性、时代化主题的呈现

飞越彩虹多民族合唱音乐会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国内多元合唱音乐活动的新形式,由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圳本地合唱团与音乐家(民族文化传承人)共同演唱。音乐会并不拘泥于合唱作品的类型,有原生态民族歌曲,当代合唱作曲家的少数民族合唱创编曲,还有呼应时代主题与当前社会热点的合唱作品。

三支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带来的传统民歌与童谣合唱曲最受关注,让人们以合唱的形式听到这些少数民族母语歌曲也是主办方举办这一系列音乐会的初衷。他们演唱了有关亲情友情的《我的母亲》《达木呷》,展现人类与其他生灵生活的《可爱的海骝马》《孩子与马》《鸿雁》,展现优美风俗画卷的《相见乐》《会跳舞的彩虹裙》,在这些歌曲中浸透着当地人们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代代传承。令笔者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曲来自彝族童谣《都则一达拉哦》,孩子们唱道:“我家房后有大山,大山里有狼,狼不会咬人!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家房前有田,田里有水,有水我们种水稻,稻香满村,听听蛙声伴民歌。”质朴简单的童谣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观,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嗓音唱出了那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音乐会还邀请了少数民族艺术家与合唱团共同演出。彝族歌手莫西子诗同时也是“飞越彩虹”白鹭彩虹彝族童声合唱团艺术顾问,他与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了原创歌曲《不要怕》《白鹭飞来山这边》:蒙古族民歌手额日敦通拉嘎、阿日斯楞带来了长调《可爱的海骝马》与呼麦唱法的歌曲《骑士》,彝族民歌手阿铁说日吹奏着“咬笛”(彝语称“克西举尔”),吟唱着高腔(彝语叫“央合”,有“祭火”之意),表达对父辈的思念与对祖先文化的传承。

百合合唱团是深圳优秀童声合唱团的代表之一,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他们演唱了五首抚慰心灵的合唱作品。《雪落下的声音》是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片尾曲,以合唱演绎这首流行歌曲,用古筝与手钟伴奏发扬了歌曲至雅至臻的意境;《冬去春来》选自“龚琳娜二十四节气诗词音乐会”,歌曲以中国民歌与戏曲的独特韵腔演唱多声部节奏化的念诵,趣味生动。斯洛文尼亚当代作曲家安德烈·马克(Anderej Makor)的《冥想曲》(Visionem),挪威当代作曲家金·安德烈·阿内森(Kim Andre Arnesen)的《即使此刻寂静无声》(Even When He is Silent),克雷格·赫拉·约翰逊(Craig Hella Johnson)的《我爱你,多么美妙的世界》

(I Love You,What a Wonderful Word)三首作品展现了一段反思哀悼逝者,坚定生活信念,对世界充满爱与期待的心路旅程。《即使此刻寂静无声》歌词来自“二战”后纳粹集中营中刻着的一段文字:“我相信太阳,即使它不发光。我相信爱,即使我感觉不到。我相信神祗,即使他是沉默的。”在层层叠加,清透瑰丽的色彩性和声音响中,音乐主题绵长的咏叹抚慰了焦虑,坚定了信念。《我爱你,多么美妙的世界》中摘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多么美妙的世界》,歌中唱到:“世界的人们,敞开胸怀,相聚一起,说到:我爱你,多么美妙的世界!”音乐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此外,深圳音乐厅“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作为本场音乐会的东道主,演唱了广府童谣合唱改编曲《月光光》,军旅作曲家印青创作的《红树林》《云在青天书在手》等作品,为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带来了祝福与展望。

音乐会的选曲充分展示了当代合唱艺术的包容性与多重价值,呼应了时代主题与社会公共事件,平衡了音乐会的可听性与艺术感,满足了音乐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拓展了合唱听众。

民族元素与合唱艺术的融合

少数民族合唱极大拓宽了合唱艺术表达的审美边界。三支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演唱了生动有趣的母语童谣作品,他们的唱腔与自己的民族母语发声接近,保持了明亮清晰,发音较扁平,吐字咬字靠前的民族歌唱方式。这些歌曲也大都保留了同声合唱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清新质朴的风貌。

音乐会还力图在优美的合唱艺术感染中为观众呈现多元民族的声音,追求合唱艺术的高标准审美。这对于来自不同地区,合作经验缺乏而排练时间又特别仓促的合唱团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将诸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正统的合唱声音审美相融合绝非易事,为此,策划团队做了各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对少数民間歌曲做一定程度的合唱艺术加工,在尽可能保持传统民歌的风格与样态的同时增加艺术表达的厚度,烘托人文内涵的深度。

(一)为民歌搭配丰富的织体,营造多声部与和声化的多重美感。在《相见乐》中以卡农来丰富民歌旋律的层次,《会跳舞的彩虹裙》开始段合唱团以色彩性和声与“鸟叫蝉鸣”的环境声模仿,营造空旷山谷生机盎然的意境,与民歌手的吟唱相得益彰。《鸿雁》以丰富的和声织体,二声部卡农为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镀上了层层水墨画般的色彩,使作品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高级感与气场。《达木呷》编配上了支声声部、固定伴奏音型和色彩性和弦,大大拓展提升了这首简单童谣的妙趣与音响感染力。

(二)为歌曲编排多样化的演唱方式。莫西子诗与合唱团的孩子们以“一领众合”的方式演唱了自己的成名作《不要怕》,歌手的游吟,孩子们纯真的呐喊彼此呼应,那一声声“不要怕”的呐喊是最纯粹的加油鼓劲,也似成熟的自己对纯真无畏童年的回味。

(三)歌唱音色的协调与平衡。本场音乐会上的大部分民族童声合唱作品都是由受邀的少数民族合唱团与深圳音乐厅“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唱,音乐会选择了“保留”两种音色的方式来处理,多元的民歌唱法与圆润通透,富有空间感,充满共鸣泛音的“高位置”的合唱音色清晰可辨。与此同时,胡漫雪指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深圳的孩子们改变共鸣腔(嘴形)的方式,调整气息来适应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抓住民族母语发音、原生态民歌的腔调和音韵。在最后的合排与演出时,深圳的孩子们更是主动地“亲近”原生态演唱的韵味和演唱特征,缩小双方的差异。这种既相互靠拢,又求同存异的艺术处理方式虽然对合唱音色的整体统一与平衡有所影响,但同时又是一种尽可能保存民歌基因的创新,两种风格与审美彼此包容,互相对话。

歌舞一体与即兴化的表演

载歌载舞是少数民族歌唱的典型特征,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小歌手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孩子与马》一曲将赛马、摔跤的民间活动融合于歌唱之中,《跺洛合》再现了凉山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中女子集体表演的歌舞。孩子们手撑黄伞,伴着芦笙曲从高处的观众入口款款步入舞台,像是从大山中,田埂边缓缓走来。接着舞动白色百褶裙,唱出热烈的祝福歌调:“火把节到了,为了庄稼丰收,我们要好好地驱虫、祭火。阿普(爷)阿妈唱起来,小伙姑娘跳起来。”孩子们或含蓄深情,或热烈奔放的舞蹈,尽情展现了民歌的完整样貌与民俗语境。

“即兴性”是少数民族歌曲表演的典型特征。在山川之间的自由歌唱往往并不遵循严谨的音乐格律或节拍,口耳相传时旋律音符与装饰音也时常发生微调,甚至音调也会因为演唱的情绪状态而有所偏离,音乐家们在采风时也可能听到来自同一首民歌,却存在各种偏差的二度创作版本。民族合唱作品的创编同样需要充分考虑民歌自身的即兴特征。傈僳族民歌《会跳舞的彩虹裙》有着悠扬自由的旋律,作曲家佘谦配上了稳定的和声节奏,不同调性的和声,极大增强了这首作品的艺术性。尽管独唱者与深圳合唱团的孩子们对自己演唱的部分都很有把握,但有限的合排时间还是让缺乏舞台经验的民歌手与合唱声部的配合产生了难度。尽管胡漫雪指挥紧盯着民歌手的气口判断拍点,带领合唱团尽可能“跟随”独唱的步调,但遗憾的是,民歌手并没有发挥出在大山中自由歌唱的随性与潇洒,而像是被合唱声部“框住”了手脚。面对这类民歌,或许以散板的方式,简单的和声编配能让原生态的演唱更加自在与轻松。

当代语境中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但缺乏地域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积淀的新兴移民城市,深圳能够成功举办“远古与大地”多民族童声合唱系列音乐会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但细想起来又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首先,深圳是“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的大本营,13年来基金会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脚踏实地的推广、扶持与布局多民族儿童合唱艺术,通过儿童合唱这种音乐艺术与教育的形式,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搭建“造血”系统。如今“飞越彩虹”的旗帜插到了国内许多少数民族的村镇,音乐会展演是对基金会成果的展示,也是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赋能的有效方式。其次,“飞越彩虹”公益项目多次邀请深圳的胡漫雪等合唱指挥家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支教,难忘的亲身经历激发了音乐家们的反思。胡漫雪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资源贫乏,音乐老师流动性大,支教活动本身的收效甚微。”把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带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听众欣赏到,进行抢救式保护,成为音乐家们念念不忘的“心病”和势在必行的使命。为此,他们精心策划与倾力排演,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少数民族合唱作品的魅力在深圳的舞台持续传扬。第三,多民族合唱小树苗在深圳成长扎根还离不开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培养,这得益于深圳良好的童声合唱传统。深圳各中小学合唱团体在发掘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自信的优秀音乐作品过程中,以刘晓耕老师为代表的民族合唱创作者贡献了一批《水母鸡》《崴撒啰》《小河淌水》《阿细跳月》等基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语汇创作的高质量合唱曲,这些作品也被纳入到深圳中小学合唱的作品库。可以说,深圳的合唱圈早已建立了对于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音响特质与审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最后,深圳多元化与包容性的文化生态,高效的文化生产力为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民族童声合唱节平台提供了助力,为深圳的多元文化图景又添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随着传统耕织生活方式逐步被替代,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对传统的强烈冲击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将传统音乐文化“编织”到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或许是保存延续其生命力的有效尝试,多民族童声合唱节的持续举办正是這样的一种方式。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与深圳的孩子们在“飞越彩虹”的音乐交往自然而珍贵,通过合唱节与音乐会的展示,挖掘、整理与保存更多的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培养少数民族音乐家的合唱编曲与创作,激发更多中国当代作曲家以此探索新的合唱材料与灵感。期待音乐会能够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母语作品,在基于多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合唱创编上展现更多精彩创意,也期待更多音乐家、艺术机构和企业参与到“飞越彩虹”的公益项目中,续写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篇章。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童声合唱团音乐会
童声飞扬
搞砸的音乐会
夏 天(童声合唱)
难忘的合唱团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