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大汉海路》南国乐坛呈现后的回想

2021-07-28李君

人民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路大汉公主

李君

“震撼、美丽、辉煌!”当《大汉海路》落下帷幕时,这三个词从广西自治区音协黄朝瑞主席的思维中跳跃出来,我亦同感。具体而言,音乐表现(乐队及合唱)很震撼,舞台、服装很美丽,综合艺术表现很辉煌!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广西艺术学院钟峻程教授的四幕歌剧《大汉海路》在音乐会版首演之后,历经一年半的打磨,于2020年6月20—22日,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原创工程扶持项目,以及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在南国夏夜的广西艺术学院校园汇演中心连演三场。

一、“大汉海路”的音乐呈现

歌剧《大汉海路》以西汉年间汉武帝派遣国舅大将军陈云啸统领船队下南海与孟高棉贸易经商之行为主线,贯以明月公主随行并为寻求百越部落医术治病与首领亚勒“高山流水遇知音”为情感线,通过修建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为背景,歌颂汉武帝开辟海路的功绩,歌颂大汉船队与北部湾百越先民的民族情谊。全剧分“海上风暴”“石灸神针”“始发港口”“远航南海”四幕进行呈现,以音乐文化视野再现开辟“大汉海路”的中国故事。

钟峻程先将浓墨重彩“泼洒”在表现整剧脉络的序曲,对其可谓精雕细琢,以大锣、大鼓轰鸣开始震动心弦,接着铜管乐与打击乐和鸣,弦乐低音衬托,音型紧张密集,低音号短促有力,凸显大汉的历史厚重感,一支庞大而威风凛凛的船队驶向北部湾……接着跳跃式的长音,富有张力的音乐转为弦乐和木管重奏,加强了从动到静的变化,音乐变得宽广、柔和,民族色彩呈现,北部灣风情扑面而来。序曲有气势磅礴之态,又不失南国的婉约,在展现大汉船队开往南海的威武形象的同时,也感觉到海上吹来的海风和岸边的民族之风。

序曲过后,大幕开启,第一幕的音乐—开始打击乐、管乐和鸣,气势宏大,大汉船队形象凸现,再加以雄劲的合唱“大汉王朝,大汉王朝,灿烂辉煌!”各声部旋律的同音反复、和声的现代构架与变化,气势恢宏;国舅大将军陈云啸英雄色彩的戏剧男中音“……大汉孟高棉往与来,创建海上丝绸路”点出歌剧主题。当暴风雨来临,描写北部湾山寨首领亚勒救船队于海难之中的音乐,渲染充满情景感。与船队同行的明月公主出场,高昂的旋律转为轻柔,音乐“弦乐声部在高音区奏出细腻、轻柔的旋律,并带有一丝神秘感”。公主的咏叹调内含对疾病与未来的忧伤和迷茫,旋律一开始以大二度下行与上行的重复,体现广西民歌的基本特点(见谱例1)。

剧中第二幕百越山寨的无伴奏合唱《请茶歌》(见谱例2)展现了广西本土地域风格与部落的风俗习惯。大二度、纯四度和声是广西民歌的独有特点,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先生到广西采风,发现这一特色并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我刚从广西回来,那里有许多民间合唱,其中还有很美的大二度和声音程,这是我们特有的音乐。”

“山歌”之后,交响乐队无缝衔接转为轻快、轻柔与灵动,表现出对公主的虔诚祝福。

第三幕的音乐以公主演奏《高山流水》开始,弹琴歌唱的古曲风格在交响乐队的衬托下达到了传统与现代对接的预先设计,继而明月公主的咏叹调发展为与“心中的知音”亚勒的男女声爱情二重唱,民族男高音与“民美融通”的女高音之间的珠联璧合,既有民歌的色彩,又融进现代重唱的作曲技法。之后,公主的随行柳叶与亚勒之妹亚妮及女声合唱加入,歌咏了民族间的美好感情。接着,百越医祖洛布隆前来拜见,就港口修建在三度湾还是鲨鱼角,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音乐以亚勒与合浦郡太守刘熙文二重唱,亚勒、刘熙文、陈云啸与洛布隆的四重唱等表现手法,展开戏剧冲突。

第四幕开场的音乐“导听”与舞台纱幕上的“导读”,“完成了”港口的修建,舞台没有出现演员和修建港口的热烈场面,交响乐队“表现”修建港口之势,现代媒体投影“辅助”进程,音乐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想像力,如同“声音景观”(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值得记忆和欣赏的声音),同时也节约了舞台上大兴土木修建港口的运作,艺术呈现简约而有效果,震撼而有想象。接着音乐对“海上丝绸之路”准备启航进行描述,旋律优美、动人,刘熙文、柳叶、亚妮与洛布隆的男女声四重唱,祝福公主和亚勒,祝福大汉船队和港口,全体演员的合唱丰满而富有变化的和声与交响乐队形成“交响合唱”,较之第一幕船队的合唱更加灿烂辉煌,目送大汉船队启航。

本次音乐呈现的合作者是广西交响乐团。近年来,乐团在指挥家汤沐海先生等训练和指导下成为国内一支颇具实力的交响乐团,受到业界的一致首肯。担任歌剧《大汉海路》指挥的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蔡央教授,前些年曾赴上海得到指挥家张国勇先生的亲授,从打击乐手走向指挥台,本次连续三场的演出一场比一场带动乐情渐入佳境。曾担任歌剧《大秦灵渠》声乐指导的龚小平教授说:“作为普通综合性艺术院校而非专业的歌剧院,能够有勇气创作歌剧并将其呈现于舞台,真心不容易,的确了不起!”

二、地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世界性的融合

北部湾出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海路之一,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之一,钟峻程教授将地域性民族音乐与交响语汇在《大汉海路》里巧妙融合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予以呈现。打击乐的扣人心弦,铜管乐队的震撼力,弦乐的铺垫、起伏、递进和骤停等,表现出作曲家娴熟的手法和乐团二度创作的能量。“其作品运用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音乐特征,体现出世界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交融。”本剧沿着这样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明月公主的咏叹调还是山寨女声无伴奏及众人的合唱,大二度的横向旋律与大二度、纯四度的纵向和声都体现广西民歌的特别韵味,钟峻程的作品就是扎根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土壤,在歌剧与交响乐等作品中,创作出一种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乐语言。

《大汉海路》是继钟峻程作曲的《大秦灵渠》之后的又一力作,在音乐上从“河渠走向海洋”,尤其是交响乐队与合唱,在开场与结尾的几处全体演绎中形成恢弘气势。“因为交响乐队与合唱能最直接地影响到大歌剧音响厚度、深度的多方位发挥。”。本剧的一大“听点”,让人感到“震撼、辉煌”的是广西交响乐团的“音响制造”与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作为群众演员的亦演亦唱,他们的声音张力、强弱对比和音色转换(从近于原生态的《请茶歌》到近乎交响合唱的《大汉王朝》《大汉海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大汉海路》民族、美声演员同台呈现,女主角花腔女高音吴清打破唱法的界域,扮演明月公主的唱法“民美融通”,男主角亚勒扮演者张云龙为民族男高音,国舅大将军陈云啸扮演者刘畅瑞为美声戏剧男中音,祖医洛布隆的扮演者马兴智(兼导演)为美声男中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没有感觉很“西洋”,而是很“中国化”。可以说,本剧抛开“唱法”的界别,重在角色的声部和形象设计,演绎跨越古今、融合中西的旋律风格。吴清出演明月公主后说:“其实我没有明显的美声和民族的界限,要看唱段的本身是什么风格,旋律意境是辉煌的还是甜美的等等。那么,我就用适合它风格的音色来塑造形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中国民族声乐。”剧中明月公主的唱段确实风格多样,有娓娓道来的宣叙调、澎湃激昂的咏叹调,有跟亚勒细软绵长的爱情二重唱,也有汉乐府古曲风格的古琴弹唱,以及欢快跳跃的花腔技巧。吴清凭着自己的声乐的深入理解,很好地完成了全剧的唱段。

为了体现百越部落的民族特点,男主角亚勒设计为民族男高音出演,第二幕开场的咏叹调《眼望丝巾》旋律优美、情感涌动,充分呈现出亚勒对公主深深的思念与爱慕之心,如果采用擅长把握中国风格歌曲或歌剧的美声男高音来演绎亚勒一角,也是值得期待的

三、“中国新歌剧”与“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原创歌剧大量涌现,有纯西洋化的呈現,更多的是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讲述中国的故事,笔者认为,《大汉海路》冠以“中国新歌剧”(处于探索中)比较恰当。一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故事,以“不分唱法”的声乐理念集体呈现;另一方面它是既借鉴西洋传统歌剧方式,又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于新时代的采用新的技法融会贯通古今中西的歌剧。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大汉海路》艺术总监侯道辉教授说:“必须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继续打造使其走得更远!”借助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进一步修改的歌剧《大汉海路》将走向东盟各国、走向世界。歌剧研究界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原创歌剧的题材选择问题已经成为跨出国门的第一要素。”《大汉海路》的选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呈现中国人民的当代音乐审美和创作智慧,以雅俗共赏的音乐艺术品与国际文艺市场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家所代表的新风尚和新风格,为中国音乐戏剧的国际化传播、中西音乐戏剧的交融互进为前提”提供了可能和前景。笔者也认为,沿着海路,把广西的歌剧带向世界,改变在人们心目中广西“只有山歌”的历史。广西音乐需要携带民歌,也需要携带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和成功作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钟峻程说,“其实音乐文化上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交响乐团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借鉴和发扬;这些从海外传进来的体裁、形式、技术,将来对我们国家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可能取得一种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大汉海路》的美中不足

正因为此类“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处于“借鉴和发扬”的探索中,《大汉海路》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提出来共同商榷。

一是男女主角的咏叹调还不够突出,建议继续完善主角及配角的主要唱段,使观众看完歌剧后,有几首动听的咏叹调在教学及音乐会中得以应用和传唱,并且得到歌剧爱好者和声乐爱好者的青睐;还可考虑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角色简短的交流中,使用的宣叙调应更加自然。钟峻程认为歌剧就应该“用音乐说话”,他擅长与喜欢以西洋歌剧的世界性的方式来写作歌剧,不加话剧对白,笔者尊重这样的创作思路。

二是中国歌剧的重唱尤其是三重唱、四重唱,要慎用(但又不得不用),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组,更有利于重唱的演绎。《大汉海路》的几处重唱,如在港口的选址上由“意见分歧”到“达成共识”的艺术演进过程,体现了戏剧冲突,而后走向和谐,还有刘熙文、柳叶、亚妮与洛布隆的男女声四重唱(谱例4),鉴于美声、民族唱法的不同发声特点和中国文字的发音特点,每个角色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宜用像弦乐四重奏的写法,可以多借鉴如威尔第《弄臣》四重唱的写法洋为中用,这一点我和导演沟通有同感。钟峻程认为,重唱的第一重要性不是“好唱”,而是“音乐”,不能一味迎合,而是要提升人们的欣赏层次,正歌剧不是喜歌剧、轻歌剧,更不是娱乐。

三是从乐队部分来看,第一幕的局部还可以更加紧凑,如明月公主首次登场,似乎让观众“等得太久”,音乐还可以更加明亮皎洁,以驱散第一幕略显沉闷的风暴来临的压抑感。还有,演出中交响乐队与民族器乐的“中西合璧”,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古琴不宜用古筝代替,其音色与意境相去甚远,如果因古琴的音量问题,可以通过先进的扩音设备与交响乐融合,也是古琴文化与交响乐文化对话的尝试。再有,从唱词来看,建议唱词贯以古典风格,目前局部地方有白话文下的口语化。

结语

钟峻程自2012年创办“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以来,作为艺术总监的他,已然成为“八桂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创作也进入人生的高峰期。《大汉海路》体现了他的综合实力,也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我们期待“八桂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更多接轨与融合,不失根本,且又传承与创新,在北部湾掀起更加壮美的波涛,观众期待中国在海路上与世界各国的精彩故事。钟峻程已经将笔锋指向更加宽阔的海洋,不惧风浪,扬帆远航!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海路大汉公主
大咖的替身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新冠疫情导致空路、海路和公路运输不畅,中欧班列走向繁荣
粉红兔公主镜
中国大汉
小公主
我的科学小实验
大汉情殇
烟海路机电系统维护和管理调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