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的新问题研究

2021-07-26许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播融媒体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气象新闻由单向传播、被动接收,转变为双向互动、主动分享,气象新闻基于融媒体演化出新形态,也面临着新问题。气象新闻从业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将融媒体的优势发挥到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重视受众需求,加强科普解读,重视议程设置,拓宽报道视角,从而让气象新闻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关键词: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气象传媒;社交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06-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大规模社交网络的形成,人们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介进行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行为,使气象信息的传播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社会公众想获知气象新闻,不用再像20年前那样,在特定的时间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或者在报纸的固定版块阅读天气资讯。如今,气象新闻的传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获知天气信息,不是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是通过刷朋友圈、刷微博等社交活动,而且其获取了重要的天气资讯后,常常会自发加入传播链条之中,如顺手转发朋友圈或就地拍一张天气照片或小视频上传。这种基于社交媒介而产生的传播现象十分突出。

二、融媒体的概念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显然,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介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媒体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它的英文是convergence,意思是汇集、集合。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学者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1]。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传播和传播效果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节约和效果延展,我们有必要对气象新闻的新传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充分地利用社交化传播工具,不断创新气象信息传播模式,优化传播效果。

三、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出现的新问题

(一)对互动新形态适应不足,容易产生传播误差

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媒介的互动性、及时性更强,受众的反馈更多、更透明,气象新闻从业者面临更高的要求。气象新闻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科学传播,气象新闻中有很多专业名词。例如“大暴雨”,按照气象行业的规定,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100mm而小于250mm的降雨(100~250mm);但普通公众往往会根据字面意义,用“大暴雨”这个词来形容“雨下得很大”。两者之间存在偏差。

再如“换季”,按照月份划分法,公众习惯称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 12~2月为冬季;按照节气划分法,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始。但气象学意义上的换季,有严谨的观测标准,即分别以10℃和22℃的日平均气温为界,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22℃为入夏,在10℃~22℃之间为春或秋,低于10℃为入冬。如果要向公众有效传播上述信息,气象新闻从业者需作出详细的解释。

融媒体对气象新闻的传播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气象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变化,在日常业务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在气象信息发布过程中固守“传者本位”,不与受众及时互动、平等对话,不运用社交媒介等新兴的融媒体有效回应网友意见,容易导致受众对气象信息产生误读。

(二)传播信源复杂,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下降

在融媒体时代,气象新闻的信源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天气预报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工作,不是任何机构都有能力准确进行预报的,不同信源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有着很大的区别。普通公众很难根据气象信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作出合理决策,这种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象新闻在公众眼中的可信度与天气预报结论的准确度。

面对一场备受关注的气象事件,社交媒介的参与者可以自由、随意地发表和转发信息,部分气象信息甚至出现了变异,导致公众对部分预报信息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使谣言泛滥。气象谣言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非专业“意见领袖”(或普通公众)曲解了气象信息,使不正确的气象信息在社交媒介上流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天气预报的时效性特点,气象部门为了保持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每天在8时、12时、18时三个时间点,发布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而在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时,气象部门甚至可能逐小时加密会商和预报。然而由于社交网络的沉淀性和传播时间的滞后性,有时候预报信息已更新,但社交媒介上流传的却还是最初版本的预报信息[2]。

(三)气象新闻报道缺乏长效的议程设置

在报道灾害性气象事件时,大多数媒体倾向于描述整个过程,指出其造成危害的一面,及时发布相关的预警信号,而对这些灾害性天气背后的气候背景、社会原因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只停留在表面。

另外,在灾害天气发生之际,各类媒体抢占先机,而之后相关媒体很少对灾害天气进行跟踪调查,而是将注意力迅速转向其他事件。这导致气象新闻报道很少出现后续报道或深度报道,缺乏长效的议程设置。

四、融媒体时代气象新闻传播建议

(一)融通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气象新闻从业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将融媒体的优势发挥到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

在气象新闻信息采集阶段,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实时性优势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以显现,大数据和算法也明确地将需求和供给加以链接。气象新闻从业者要运用好融媒体的优势,在新闻采集中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运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挑选民众关切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议题进行研究与报道。

就传播方式而言,务必要增强天气预报结果的可视性。从技术上来说,我国应逐步淘汰过去使用了数十年的静态天气图形。雷达回波监测到的降雨,都是动态发展的。例如,降雨带先维持在江苏、安徽,然后逐渐发展到上海、浙江,而现在的静态图形展现不出这个过程。开发动态的天气预报图,让天气以标示的分钟级或小时级滚动变化,有助于受众有效理解预报结果。这种图形还可以做成GIF动态图,在社交媒介上传播,一目了然。气象部门应将这种天气预报图形的开发纳入规划,这种动态图像技术还可以和天气实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相结合,为融媒体传播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公众需求。

在气象新闻信息分发阶段,融媒体讲究“一次采集,多端发布”。“两微一端”发布更要注重其互动性,要不断提出话题吸引用户主动参与交流互动,从而达到消除信息误差和了解最新受众需求的目的。

(二)重视受众需求,加强科普解读

受众向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更专业、更深入、更精细、更人性化的天气预报。气象新闻从业者除了要具备全面的气象专业知识,还应该精通传媒技术,懂得传播理论,只有“气象+传媒”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媒体在气象新闻报道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要求传播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对信息进行公开、公正的分析,并将结论及时、准确、客观地传达给受众。媒体内部需要加强把关,谨慎对待气象信息的每一个细节,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素养培训,避免过度追求流量[3]。

气象虽然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不代表气象新闻就要使用晦涩的语言或难懂的术语。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公文式的、固定式的、宣教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动与对话中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气象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气象新闻应重视科普策划,通过吸引人的表达方式,让受众理解天气科学,逐步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气象新闻可借助H5、短视频、动画等技术实现融媒体传播,扩大服务范围,将气象与美食、时尚、旅游等领域结合,从而增强气象信息的贴近性与实用性[4]。

重视受众需求,加强科普解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一个能充分理解天气科学的社会,才可以把气象灾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重视议程设置,拓宽报道视角

气象新闻从业者应高度重视在社交媒介上对不准确、不真实天气预报信息的辟谣式报道,积极与社交媒介合作,通过技术手段共同解决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变异”问题。气象传播者也应就天气预报的时效性特点,对社会公众进行提示和科普。

一方面,在进行气象新闻报道时,主流媒体应该强化舆论引导,在灾害天气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持续性报道,为受众答疑解惑,及时公开虚假气象信息,提高威慑力,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营造良好的气象信息传播环境。同时,可以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顺应时代潮流转型发展,从而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

另一方面,媒体应该拓宽气象报道的视角,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专栏报道,与社会各方面相结合,深入挖掘潜在信息,摆脱表层的气象报道,加深报道的层次,做好深度报道。同时,可以建立气象新闻报道数据库,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科学的议程设置。

五、结语

融媒体对气象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当前这种气象新闻的融合传播现象,只是未来传播形态演变的前奏。气象信息传播研究,只有保持对新科技和传媒行业的长期观察,才能取得更有說服力、更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杜忠锋,罗敬.话语分析视角下我国媒介融合的话语嬗变及其内在逻辑[J].编辑之友,2020(01):21-27,38.

[2] 许伟.气象信息的社交化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7.

[3] 陈曦.气象新闻常见“槽点”浅析[J].青海气象,2016(04):71-75.

[4] 黄丽华,赵颀.地方新媒体气象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J].青年记者,2017(03):63-64.

作者简介:许伟(1986—),男,北京人,硕士,气象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

猜你喜欢

传播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