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幼苗叶片生理因子的影响

2021-07-26周余华梁宇翔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

周余华 梁宇翔

摘要:以一年生多花梾木(Cornus florida L.)幼苗为试验材料,在35~44 ℃人工模拟高温环境下,研究不同梯度高温对多花梾木叶片色差、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荧光动力学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形态特征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35 ℃恒温)相比,随着高温胁迫温度的提高,多花梾木茎叶逐渐褪色萎缩脆化,具体表现为叶片色差不断增大、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与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叶片荧光能力随温度上升而降低;(2)高温影响多花梾木叶片酶活性,具体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断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在43 ℃达到最大值,且多花梾木形态变化的临界点较其内部生理变化临界点出现略迟。综上,高温对多花梾木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大,多花梾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不可忍受超过40 ℃以上的长期高温。

关键词:高温胁迫;多花梾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荧光动力学参数

中图分类号:S685.99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1-0085-07

收稿日期:2020-09-22

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编号:LYKJ[2018]07);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编号:2017kj10)。

作者简介:周余华(1964—),男,江苏泰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的教学、生产及研究工作。E-mail:uua16hot@126.com。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中CO2浓度也随之持续增加,温室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因子(如温度升高、雨水增多等)的改变给植物增加了生长乃至存活的挑战[1]。高温胁迫作为植物在生存环境中的主要逆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作用,对许多植物产生伤害,不可逆转地影响植物体生长和发育过程[2-4]。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的园林植物进行高温胁迫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成果。多花梾木(Cornus florida L.)作为世界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原产于加拿大南部与美国东南部地区[5-7],种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无疑会受到夏季高温的影响。

多花梾木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华东地区冬季无防护措施的条件下,一年生幼苗未遭冻害且无明显病虫害。在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多花梾木幼苗生长较慢,2年后幼苗成长速率加快[8-10]。常州、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引种后也能顺利度夏。

对多花梾木来说,高温是造成多花梾木生长受限、长枝亏欠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生长状况良好的一年生多花梾木植株为试验材料,探索不同高温梯度下多花梾木的形态变化和生理生化反应,以期在短期高温条件下,通过人为措施缓解或消除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探索多花梾木耐高温生理机制,选育耐高温多花梾木品种,并了解多花梾木在高温伤害下的紧急救治措施。多花梾木的应用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其景观和生态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研究多花梾木的耐高温性能对挖掘多花梾木潜在价值,推广绿化种植具有较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试验地点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研发楼内。选用植株健壮、生长状况良好的一年生多花梾木盆栽苗,生長高度基本一致,每盆质量6 kg(含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827 g/kg)左右、叶片数超过80张(不含嫩叶),每盆1株。每个处理计30盆,3次重复。

主要试验仪器:多功能全自动人工气候箱、CM-700d/600d 分光测色仪、SPAD叶绿素含量测定仪、Handy PEA 高速连续激发式荧光仪、超低温冰箱、离心机、梅特勒ML204型万分之一天平等。盆栽苗胁迫试验在全自动智能人工气候箱内进行。

1.2 试验设计

1.2.1 预试验

2019年7—9月对多花梾木进行盆栽苗的初步胁迫试验,拟定2组,各选10盆。根据全国各地引种情况及日本各地栽植情况,拟设定温度为35、40 ℃,观察人工气候箱内植株叶片随胁迫进行的反应变化[11],得出相应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约34.1、24.7 d。

1.2.2 胁迫试验

随后根据预试验植株的存活天数,确定胁迫起始温度为35 ℃,最终温度为45 ℃,于2019年10月14日进行高温胁迫试验。试验设置2组,同时进行,T为试验组(35~45 ℃的高温胁迫)30盆,3次重复,CK为对照组(35 ℃保持不变);试验设计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变量(表1)。试验前用与盆栽苗冠幅大小一致的软质透水无纺袋将多花梾木植株土球包裹,并在盆栽苗底部垫有半径一致的托盘,及时浇水保持托盘内水分,利用土壤对水分的虹吸能力保持植株水分平衡。

试验伊始,将盆栽苗置于人工气候箱内,并保持相邻2株5 cm左右间隔,尽量减少植株间的相互影响。调节气候箱内初始环境参数,光照度为3 000 lx,光处理14 h,暗处理10 h(模拟北半球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其他环境因子保持不变。胁迫初始温度为35 ℃,之后每隔2 d上升2 ℃,当温度达到39 ℃时每隔2 d上升1 ℃(表1)。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特点,39 ℃已处于高温状态,为缓解高温对植物带来的生理影响,使植物更易适应高温,并利于试验进一步进行,将温度的调整放缓。调整温度达44 ℃时,试验结束。试验期间,每隔2 d进行指标测定和叶片采样工作,指标测定和叶片采样时间为20:00。测定时,叶片样本均选自每株盆栽苗的中间部位,含水量测定样本来自植株基部。采样工作则选择不同植株同样部位的叶片1~3张,共20张,采样完毕后叶片样品立即放入密封袋中,标好序号,用冰袋包裹放置于-180 ℃超低温冰箱密封保存,以供后期测样。

1.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叶片生长形态与形色指标测定

植株的外部生长形态通过观察记录叶片的形态变化表示,根据叶片的生长状况和外观质量,将叶片外观形态分为5个等级:Ⅰ级为饱满正常,Ⅱ级为比较饱满正常,Ⅲ级为失水皱缩,Ⅳ级为严重失水皱缩,Ⅴ级为完全失水焦枯(表2)。

叶片的形色指标(色度)采用分光测色仪CM-700d/600d进行色差测定。选取植株中上部固定位置较大的叶片,使用校正后的分光测色仪测量固定叶片的上部位置,将第1次测定的叶片数据记为初始标准色,其L(照度/亮度)、a(红绿值)、b(黄蓝值)即为初始标准色三参数,此后每次测量所得数据为对比色(对比参数),以ΔL、Δa、Δb作为相应色差指标。ΔE为总色差变化。其中ΔE在(0,0.5]之间表示变化微小;在(0.5,2.0]之间表示变化一般;在(2.0,4.0]之间表示变化较大;>4.0则表示变化非常大。

计算公式:

ΔE(NBS)=(ΔL)2+(Δa)2+(Δb)2。(1)

1.3.2 叶片含水量测定

叶片含水量通过烘干称质量法测定。在植株底部选取大小适中的叶片取样,每株取3片,首先称量叶片采下后的质量,记为叶片鲜质量m1;随即将所有称质量后的叶片放入蒸馏水中充分浸泡5 h后,取出并擦干叶片表面水分,此时测量叶片饱和质量,记为m2;最后将叶片放置105 ℃的烘干箱中杀青30 min后,再用80 ℃烘干箱烘烤12 h至叶片恒质量,此时测量叶片干物质的质量,记为叶片干质量m3。通过公式计算叶片含水量(LWC)、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

计算公式为

LWC=m1-m3m1×100%。(2)

LRWC=m1-m3m2-m3×100%。(3)

1.3.3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选择相同植株中上部同一叶片,每隔2 d使用SPAD叶绿素仪器进行叶绿素相对含量测量,同一叶片测量5次,取平均值作为叶绿素含量,记录数据并比较叶绿素相对含量随试验温度升高的变化。

1.3.4 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使用Handy PEA高速连续激发式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测量前首先选择固定健康叶片部位进行30 min金属片闭光暗反应,随后每次测定工作重复3次,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包括初始荧光产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系统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

计算公式:

Fv/Fm=Fm-FoFm;(4)

Fv/Fo=Fm-FoFo。(5)

1.3.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试验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为植物细胞内存在的化学物质,这些指标活性或含量的高低与植物氧代谢活动和植物体衰老及抗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测定方法如下:

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以抑制NBT光化学还原作用从而确定酶活性大小,其中SOD活性单位以抑制NBT光化学还原的50%为1个酶活性单位表示。

计算公式为

SOD活性(U/g)=(D0-Ds)×VtD0×0.5×Fw×Vs。(6)

其中,D0为光下对照管吸光度;Ds为样品测定管吸光度;Vt为样品提取液总体积(mL);Vs为测定时取粗酶液量(mL);Fw为样品鲜质量(g)。

P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以过氧化氢(H2O2)将愈创木酚氧化后的产物在470 nm处的吸光度变化测定,每分钟D470 nm增加0.01记为1个酶活力单位(U)。

计算公式为

POD活性(U/g)=ΔD470 nm×VtVs×0.01×Fw。(7)

其中,ΔD470 nm为470 nm波长下吸光度变化;Vt为提取酶液总体积(mL);Vs为测定时取用酶液体积(mL);Fw为样品鲜质量(g)。

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离心后的多花梾木样片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上450、532、600 nm處的吸光度D450 nm、D532 nm、D600 nm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为

MDA含量(μmol/g)=[6.45×(D532 nm-D600 nm)-0.56×D450 nm]×VtFw。(8)

1.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原始数据统计记录在试验前设计的各指标对应表格内,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Excel 2010软件,图表和图像编辑使用PS软件修调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叶片生长形态的影响

高温胁迫下,多花梾木叶片的外部生长形态发生了十分显著的改变。由图1、图2、图3可知,第2天在初始温度为35 ℃的胁迫下,叶片外观为Ⅰ级:叶色正常,叶片饱满完整,无萎蔫焦枯或灼伤现象;第4至第8天,胁迫温度在37~40 ℃之间,叶片叶色基本正常,叶片比较饱满,仅小面积或叶边缘出现萎蔫焦枯或灼伤现象,叶片外观为Ⅱ级;第10天,胁迫温度达到41 ℃,此时,叶片的外部生长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色失绿变淡,叶片皱缩,大面积出现萎蔫焦枯或灼伤现象,尚有生命体征,叶片外观为Ⅲ级;胁迫试验进行的第12天至第14天,叶片外观为Ⅳ级:叶片严重失水枯黄;第16天,此时在44 ℃高温下,叶片外观为Ⅴ级:叶片完全失水,全部焦枯,叶片完全失去生命体征。与胁迫试验组(T)相比,对照组的多花梾木叶片症状变化不大(表3),经过16 d仅在叶边缘出现少许干枯反卷现象。

第10天胁迫温度达到41 ℃时为胁迫试验叶片变化的分水岭,此时叶片尚有生命体征,在此之前,叶片叶色基本正常,整体饱满;此后多花梾木叶片变化巨大,迅速失水皱缩变淡,直至叶片完全失水死亡。

分光测色仪测定的叶片色差指标包括a(红绿值)、b(黄蓝值)、L(照度/亮度)3个参数,对比参数Δa、Δb、ΔL。当a、b、L均为正值时,其中Δa若为正值,则说明叶色较初始温度胁迫时的标准a色红,反之则表示偏绿;Δb若为正值,则说明叶色较初始温度胁迫时的标准b色黄,反之则表示偏蓝;ΔL若为正值,则说明叶色较初始温度胁迫时的标准L色度明亮,反之则表示偏暗。

色差指标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Δa、ΔL均呈上升趋势,Δa上升幅度最大,较初始a(红绿值)最大峰值上升了6.18 NBS;ΔL上升幅度较小,在胁迫试验的16 d中仅上升了4.78 NBS;而Δb呈缓慢下降趋势,其最小值较初始b(黄蓝值)仅下降2.02 NBS。由此可知,在胁迫试验中,多花梾木叶片变红变蓝,即由绿色度逐渐变浅,叶片明暗度趋于稳定。总色差变化ΔE在试验前10 d(37~41 ℃)基本介于变化一般与变化较大间,后6 d(42~44 ℃)变化非常大。

Δa、Δb、ΔL这3个指标在37~41 ℃时总体变化不大,在一定小范围内略有波动,整体趋势比较稳定。除ΔL外,Δa、Δb的值在持续高温胁迫试验过程中,变化幅度分别为-1.71%、3.40%,ΔE在37~41 ℃间数值变化为-50.13%;在41~44 ℃间,

Δa、Δb大幅变化,其中Δa在此期间上升了76.03%;Δb变化幅度则为-11.68%。

综上,叶片色差Δa、Δb、ΔL、ΔE这4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叶片的外部生长形态变化基本一致,以第10天时41 ℃为界,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胁迫的前10 d)叶片外部变化不明显,仅边缘有少量焦枯褐斑,叶色仅有少量变化,绿色略有变淡,叶肉饱满,富有一定弹性,总体生命特征明显;第2阶段(胁迫的后6 d),多花梾木叶片出现大量焦枯褐斑,叶色有较大变化,绿色迅速变黄变褐,叶边缘反卷失水萎缩,叶片变脆变硬,直至完全死亡。

2.2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试验期间,为了减少多花梾木在人工气候箱中除温度外其他因子的影响,每隔一定时间为盆栽苗补水,利用土壤的虹吸效应,保持植株的水分基本平衡。后期温度上升,水分蒸发加快,为继续保持根际微环境和植株的水分供给,补水的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由图5可知,对照组在35 ℃条件下无论是LWC(叶片含水量)还是LRWC(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无较大变化,试验结束时基本在初始含水量数值上下降了约10%;而在高温胁迫的试验组,LWC和LRWC随着试验的进行,整体呈下降趋势。以第8天(40 ℃)为界,之前(含第8天)试验组LWC、LRWC变化幅度分别为2.97%、-27.82%;第8天之后,LWC、LRWC大幅下降了约45.02%、33.08%。尤其是第8天至第10天(40~41 ℃),LWC由73.01%直线下降到46.25%,下降了26.76%;同时LRWC下降了16.66百分点;2个指标均在第14天(43 ℃)达到最小值,均约为20%;此后第16天(44 ℃)有小范围的回升。

2.3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见图6。在16 d的试验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试验进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由59.59曲折下降至23.52,CK由63.52稳步下降至53.41,分别下降了36.07、10.11。多花梾木试验组以第8天(40 ℃)为界,第1阶段(第2天至第8天)小幅度下降8.85,仅占总下降范围的24.5%;第2阶段(第8天至第16天)大幅度下降27.2,占总下降范围的75.5%;尤其是第10天(4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下降了10.75,此后每日约下降5,直至第16天达到最低值23.52,叶片叶绿素含量偏低,植株光合作用能力几乎为0。

2.4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植物的荧光参数是三大消耗叶绿素吸收光能的途径之一,与光合电子转移途径和热耗散途径三者此消彼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情况。固定荧光产量(初始荧光产量,Fo)作为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可以反映经过系统的电子传递;最大荧光产量(Fm),是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可以反映PSⅡ系统电子传递情况[12]。

由图7可知,16 d的胁迫试验中,Fo除第12天稍微下降外,总体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Fm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共下降了1 408,以第8天(40 ℃)和第12天(42 ℃)為分界点,Fm在第2至第8天第1阶段下降了525,第8天至第12天的第2阶段下降了641,第12天至第16天的第3阶段下降了242,3个阶段下降范围分别占总下降范围的37%、46%、17%,第1、3阶段变化较为平缓,第2阶段下降幅度最大。通常情况下,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的大小一般不会存在较大的波动,Fo的持续上升和Fm的持续下降反映了PSⅡ系统的净光合速率(Pn)持续下降;进一步说明多花梾木叶片的荧光能力也随着下降,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下降,光合系统中热耗散途径耗能显著减弱,高温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反应机制产生了一定的不可逆伤害。

可变荧光(Fv)是Fm与Fo的差值,可变荧光Fv与最大荧光Fm的比值(Fv/Fm)则是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可变荧光Fv与初始荧光Fo的比值(Fv/Fo)为叶绿素光合潜在活性,这2个指标在植物非胁迫条件下生长变化幅度很小,而在胁迫条件下明显降低,尤其是Fv/Fm的降低常被用来判断是否发生光抑制。由图8可知,Fv/Fm随着试验天数的延长不断下降,由试验初始的0.81降低至0.57,其中第8天至第10天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约0.13,约占整个下降范围的54%;光合潜在活性(Fv/Fo)在试验期间下降了3.40,以第8天(40 ℃)和第10天(42 ℃)为界,Fv/Fo在第2至第8天的第1阶段下降了1.16,约占整个下降范围的34%;第8天至第10天的第2阶段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1.44,约占整个下降范围的43%;最后的第3阶段下降幅度有所减缓,仅降低0.79,约占整体的23%。2个参数不同幅度的下降进一步表示PSⅡ 系统损伤,PSⅡ捕获光能能力和 PSⅡ潜在活性的持续下降,反应中心在高温胁迫下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2.5 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内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对多花梾木在高温胁迫下的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见图9。为期16 d的高温胁迫试验中,SOD活性总体趋势先降后升,以第6天(39 ℃)为界,第2天至第6天的第1阶段,SOD酶含量下降了约35%,并在第6天达到整个试验SOD酶含量的最小值;此后在试验第2阶段接下来的10 d 中,稳步上升,但含量在第10~16天变化幅度不大,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SOD在反应前期未过多参与抗氧化机制,后期植物反应中心为确保植株体正常代谢,导致SOD活性上升。

高温胁迫下POD活性结果表明,经过16 d的高温试验,随着试验处理时间的延长,POD活性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以第8天(40 ℃)为界,前8 d的POD酶含量以每日约30%的下降率下降到第8天的最低值,此后含量不断上升,并且达到最高值,比初始水平下的POD活性增加了43.9%,第16天进一步下降。

高温胁迫下MDA含量结果表明,经过16 d的高温试验,MDA酶含量随时间延长同样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含量前后上升了15%,第8天最低值和第14天最高值之前相差了约10 μmol/g;第2天至第8天(35~40 ℃)第1阶段MDA含量持续下降,第8天后稳步上升,试验前后MDA含量先减后增,反映多花梾木在面对高温时响应抵抗机制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在生理反应方面。试验期正值盛夏,多花梾木在试验前期并未过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生理代谢活动仍能进行,故MDA含量持平甚至有下降趋势;后期启动抗氧化抵御措施的同时,MDA分泌也被进一步激发,含量明显升高,细胞体内大量活性氧被高温破坏。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由试验过程中多花梾木各方面指标变化表现来看,在高温胁迫下,多花梾木的外部形态尤其是叶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叶片的外部形态在试验开始的前6 d未发生明显变化,以第10天为界,这之前植物叶色基本正常,叶片外观保持在Ⅰ~Ⅱ级内,仅部分叶边缘有泛黄现象,整体仍富有生命力,第10天植物尚有生命活力,第10天(41 ℃)后叶片外部形态不断恶化,褪色现象加剧,叶片萎缩;而体内含水量和葉绿素含量在第8天大幅下降,试验表明高温破坏多花梾木PSⅡ反应中心,使得叶片荧光能力下降,生长过剩光能进一步破坏叶绿素光合机构,伤害植株体;内部相关生理的变化临界日期比植株外部形态变化临界日期稍有提前。

从整个高温胁迫期多花梾木的生长性状表现综合来看,高温对多花梾木生长的主要影响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温影响植株内的水分代谢平衡和光合作用反应机制,改变多花梾木体内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荧光参数水平,进而使叶片水分代谢紊乱和光合能力合成有机物质能力下降,最终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叶片失绿枯黄、叶片萎缩脆化、茎秆失水蔫软,不能保持挺立形态;另一方面,高温同时影响多花梾木叶片组织内部生理生化参数含量,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由于内部生理反应变化而影响的植物外部形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SOD、POD、MDA等相关植物内部生理生化因子不断地参与植物自身抵抗机制中以抵抗高温氧化反应,但高温胁迫的强度和时间进一步加强并超出多花梾木自身可承受能力后,植株体解毒和抵抗应激反应机制逐渐失效,细胞膜破裂,体内高温有毒物质积累,进一步对植物细胞和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伤害[13]。

因此,多花梾木在持续面对35 ℃以上高温胁迫时,有一定的适应阶段。此阶段,植株内生理生化反应指数比较平稳,叶片外部形态正常,内部活性因子变化不大。随着高温胁迫强度加强,植物开始启动抵抗胁迫应激反应机制,此时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色变淡,荧光能力有所下降,POD、MDA、SOD等内部活性因子开始增加以抵抗高温胁迫。当温度达到40 ℃后,随着时间延长和高温胁迫强度进一步加强,超出植物自身承受范围,叶片急剧黄化、失水、萎蔫,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片荧光能力迅速下降,内部活性因子的活性不断提高,但仍然不能减缓高温胁迫导致的氧化进程,最终在经历长时间的自身耐高温活动中逐渐丧失生命活力[14]。

3.2 讨论与建议

胁迫是所有植物生长和生存所面临的不利环境因素的总称,高温也是植物所面临的常见不利因素之一,对植物的伤害愈发严重,并且常常是不可逆和致命性的。损伤表现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方方面面,一旦损伤,难以恢复,因此提前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植物因环境胁迫影响而导致的种种生理反应变化,不仅可以探索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与了解植物抵御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机制,还可以指导生产,极大程度地提升植物的存活率,及时采取可行的防护和补救措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成活率。

植物的耐高温特性和抗高温伤害机制作为一个复合的总体性状,常常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均有所区别,单一的指标判定往往比较片面,不同指标的判定结果都会存在差异。高温胁迫对多花梾木的生长性状影响包括形态特征(形态指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分子表达、活性因子含量)等多方面。本试验鉴于条件所限,样本数量还有待增加;试验过程中的每天叶片脱落数量也未统计完全,后期研究时也可作为一项指标纳入统计范围中;试验全程虽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样本采集和测量工作也十分小心,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外界环境和不当操作对试验的影响;对于生理活性指标POD活性和MDA含量在第16天的不明下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从试验结果来看,在多花梾木形色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临界期解除高温胁迫,并置于正常环境条件下,多花梾木对高温的应激反应机制有可能会恢复到试验前正常水平,同时植株在经历40 ℃以上高温胁迫后,其自身耐热能力较原来是否有一定提升也值得研究。由于外部形态变化的滞后性,内部相关生理因子指标能否在解除胁迫后重新回归胁迫前的水平,也值得验证,以便日后根据多花梾木叶片萎蔫程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植株。

参考文献:

[1]李瑞丽. 园艺植物低温与高温危害的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11(20):31.

[2]崔 波,周一冉,王喜蒙,等. 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54(2):1-9.

[3]Wahid A,Gelani S,Ashraf M,et al. Heat tolerance in plants:an overview[J].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7,61(3):199-233.

[4]Uddling J,Gelang-Alfredsson J,Piikki K,et al.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SPAD-502 chlorophyll meter readings[J]. Photosynthesis Research,2007,91(1):37-46.

[5]錢又宇,薛 隽.世界著名观赏树木 多花梾木·欧洲山茱萸[J]. 园林,2009(8):76-77.

[6]何 梅,王 华,胡玉安,等. 彩叶树种研究与开发利用现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40(6):1134-1144.

[7]王济成,吕晓雪,张志成,等. 4种国外彩叶树种引种育苗试验[J]. 江苏林业科技,2005,32(3):6-8.

[8]李冬林. 高档木本花卉多花梾木的引种育苗与应用[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4,17(6):32-33.

[9]张 荫,林静峰. 持续高温天气对城市绿化树木的影响[J]. 江苏林业科技,2013,40(6):31-34.

[10]张 哲,闵红梅,夏关均,等.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38-8339,8342.

[11]刘建栋,王吉顺,于 强,等. 作物夜间呼吸作用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J]. 中国农业气象,2002,23(1):2-4,9.

[12]李小玲,雒玲玲,华智锐. 高温胁迫下高山杜鹃的生理生化响应[J].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2):253-259.

[13]马晓娣,彭惠茹,汪 矛,等. 作物耐热性的评价[J]. 植物学通报,2004,21(4):411-418.

[14]张秀梅,许建新,何新杰,等. 高温胁迫对洋竹草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19,31(6):40-44.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
河北塞罕坝中国林蛙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调查与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华山松尺蛾形态特征及综合防治
糖胶树常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红豆杉繁殖栽培技术
发财树室内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青桐的繁殖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