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2021-07-26刘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单手医务输液

刘璐

(荆门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荆门 448000)

0 引言

静脉输液需要有关医务工作者拥有熟练超高的静脉穿刺技能,才能确保静脉输液有序展开,由此可见,静脉穿刺技能作为静脉输液的前提条件[1]。当前,技术水平日益升高,静脉输液过程中,留置针的运用十分普遍。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过程中,主要包括单手送管和双手送管两种不同的模式,为了分析单手送管方式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过程中的运用效果,将对80例患儿的留置效果、满意度等展开对比研究,现展开如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荆门市妇幼保健院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共计80例作为研究主体(选取时间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将根据电脑随机抽样方式,划分为不同组别,即参照组(40例,双手送管方式)与实验组(40例,单手送管方式)。参照组中患者男18例,女22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6.24±2.31)岁。实验组中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6.64±2.41)岁。全部患儿家属在治疗干预前对患儿病情状况表示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此次临床研究工作有序展开。此次临床研究根据科学、完整的实验过程展开,保障临床研究具有可行性。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对比,如年龄对比、性别对比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两组患儿穿刺材料(产地: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型号:Y型,规格24G),穿刺人员交由2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静脉输液医务工作者担任。其中,实验组运用单手送管方式,两名医务工作者分别在单双日交替展开。具体置管手段:首先,医务工作者将留置针取出,旋紧肝素帽,将输液器头皮针与其相连,排净空气,把针芯转动,使外套管松动,松动过程中,不可上下拉动,避免对导管造成损害影响,使其呈现套管在上,针翼在下的状态;随后将针尖保护套取下,左手固定于穿刺位置,右手拇指朝上、食指朝下,将导管座与针翼部分捏住,保持30°~45°进针;其次,看到回血之后压低角度,使其和静脉保持平行状态,再进针2 mm;左手固定在穿刺位置,持续保持皮肤绷紧状态,右手拇指、食指指腹放在Y型柄位置,将Y型软管座固定好,右手中指把针芯全部取出,也就是一边退针,一边置入导管;最后,利用敷贴将其固定,标注相应的留取时间[2]。然而,参照组运用常规的双手送管方式,分别由两名医务工作者在单双日展开。具体操作和实验组相同,但是穿刺看到回血之后,医务工作者右手将针芯柄固定,左手拿着Y型柄把导管送至血管当中,右手将针芯退出。

1.3 观察标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概率,医务工作者将静脉直观之后输液顺畅、局部不存在肿胀等情况表示穿刺成功,相反表示失败;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长,留置过程中,需要确保留置针不存在渗漏、穿刺位置皮肤无红肿等情况[3];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情况,医务工作者利用我院自制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量表》,分别包括满意、不满意2个选择项目,医务工作者邀请患儿家属对本次穿刺操作展开满意度评分;对比观察穿刺医务工作者满意度情况,医务工作者每日采集穿刺工作者的反馈情况,将自我是否满意认可作为该穿刺手段的选择项目[4];对比观察置管穿刺过程中需要助手配合概率情况,也就是在具体实践操作中,除去穿刺医务工作者自身之外,需要助手配合的比重。

1.4 统计学分析。全部患儿的基础资料均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21.0版本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对比一次穿刺成功概率、患儿家属满意程度、穿刺医务工作者反馈情况等均运用例数、百分数表明,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如留置针留置时长等利用(均值±标准值)表示,展开t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临床穿刺效果。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概率、患儿家属满意程度,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长对比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临床穿刺效果

2.2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的穿刺医务工作者反馈情况。实验组穿刺医务工作者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且需要助手配合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的穿刺医务工作者反馈情况

3 讨论

在儿科治疗给药中,静脉输液十分常见,由于静脉留置针不会对患儿的血管造成较大刺激,且方便患儿在输液时肢体活动,可降低长期输液穿刺的频率,改善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所以静脉输液已经获得患儿家属与临床医师的高度认可。但是因儿科临床护理工作量比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加之患儿群体比较特殊,也使临床护理工作的展开难度升高。大部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家属成为患儿的发言者,对医师与患者的和谐度、临床疗效有直接影响作用。患儿家属不但希望患儿尽早恢复健康,还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有着较高要求。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儿家属对于静脉输液等有创治疗干预有一定的恐惧心理[5]。由于患儿的静脉管径比较狭窄,受位置局限影响,加之患儿受病痛影响,容易出现哭闹、焦躁等情绪表现,对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产生不利影响,降低一次穿刺成功概率。据有关调查统计说明,超过50%以上的患儿家属对于一次穿刺成功概率过低表示无法接受,而超过75%的患儿家属针对静脉穿刺两次没有成功的实例表示无法接受,而这也是导致护患纠纷发生的根本原因[6]。

现阶段,在临床上主要以双手送管方式对患者展开留置针穿刺置管,一般需要两人相互配合,通过助手对穿刺位置加以固定,医务工作者在穿刺见回血之后,将固定皮肤的左手松开,完成相应的送管操作。由于助手难以了解医务工作者在穿刺期间的进针力度、角度、手法等,加之换手期间会对皮肤松紧度、血管活动度产生一定影响,使血管位置发生变化,容易出现针头刺破血管的问题,以至于送管失败。当前,单手送管方式作为新颖的技术手段,医务工作者只需要保持左手姿势不变,将其固定在穿刺位置与皮肤,右手通过单手送管方式,确保固定位置皮肤的松紧程度、血管部位不发生变化,操作连贯,不存在脱节情况,同时医务工作者双手配合度较高,便于及时调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概率[7]。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概率、患儿家属满意程度,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长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刺医务工作者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且需要助手配合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期间,利用单手送管方式,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概率,增强医务工作者的自我价值成就感,使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升,改善护患的紧张关系。

综上所述,单手送管方式均有穿刺医务工作者独立完成,减少需要助手配合概率,进一步节约儿科诊室的人力资源,使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也使医护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和患儿的家属展开互动交流,为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除此之外,一次穿刺成功概率的升高,也使由于穿刺失败而导致的医用资源耗费减少,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猜你喜欢

单手医务输液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高级巡逻战术之单手开枪的无瞄准射击技术
致逝去的医务者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医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