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与执行问题研究*——以G学院为例

2021-07-26广东培正学院姜棋楦刘云浥尘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姜棋楦,刘云浥尘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消费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我们正逐渐陷入垃圾的包围圈中,垃圾处理的巨大压力、环境的污染,是当前社会的重大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9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24206万吨,较2018年同比增长率为6.1%,与往年相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是树立环保意识,推动社会进行垃圾分类的主力军,通过高校学生的自觉配合,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发挥青年的带动作用,进而促使整个社会提高环保意识,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密不可分,目前高校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仍不完善,校内员工与学生执行起来也存在一定难度,众多垃圾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探索出一条道路,对于促进校园垃圾分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管理制度与执行过程方面入手,了解高校垃圾分类管理运作的全过程,剖析各级管理层的执行方式,了解垃圾分类主要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操作难题,总结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式,为高校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G学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围绕G学院学生对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了解情况、态度、展望等多项内容设计问卷调查,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收取了160份问卷调查表,一共回收160份有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生56人,女生104人,其中红蓝公寓学生占33.75%,中区学生占18.13%,北区学生占20%,南区学生占28.13%,调查范围涵盖校园内四个宿舍区域,本次调查具有代表性。

二、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校园内常见的垃圾类别

根据对G学院垃圾分类的实地考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当前最新版垃圾分类标准将调查得出的当前校园内常见垃圾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划分(如图1)。

图1 G学院学生通常会产生的垃圾种类(从多到少)

第一,厨余垃圾是指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如剩菜、果皮、过期食品等,其收集容器为绿色。第二,可回收物是指适合回收再利用的物品,如旧书本、报纸、玻璃瓶、塑料瓶、塑料盒、衣服、快递盒等,其收集容器为蓝色。第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其收集容器为红色。第四,其他垃圾是指以上三种以外的生活垃圾,如废弃纸巾、废弃化妆品、笔芯、塑料袋、塑料吸管、胶带、保鲜膜、快递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其收集容器为灰色。

由图一可知校园垃圾中可回收利用资源有很多,产生最多的快递包装以及塑料盒等数量较大,假如能完全得到合理回收利用,不但能通过回收获得经济价值,而且能减少资源浪费,推进校园的垃圾分类建设;而餐饮垃圾经过垃圾分类处理后能“变废为宝”,固体剩饭剩菜可用作土地的有机肥,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符合我国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二)针对校园垃圾分类的意识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有如下结果:

首先,大多数同学(78.13%)接触过垃圾分类,但完全能掌握并运用于生活的人数(15.63%)不多;其次,大多数同学(72.5%)愿意在有条件或在强制制度(8.13%)的前提下前进行垃圾分类;再次,针对垃圾分类现行难题,认为现行的垃圾分类管理与执行模式存在问题的学生人数最多(38.75%),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26.25%)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5%),也有小部分同学(10%)认为与校内员工的职能分配有关联;最后可以看出,高校大部分同学对于“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的概念仍旧比较模糊,但由于目前的管理与执行模式存在较大改进的空间,仍然有81.88%的同学对新模式表示支持(见表1)。

表1 G学院学生垃圾分类情况调查表

当前,G学院由后勤服务管理公司,为学院提供清洁、维修、绿化及治安等服务,显然,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责任者由后勤服务管理公司承担。针对G学院的学生生活垃圾的问题,四大宿舍区域垃圾由后勤服务管理公司,安排车辆和人员对其进行搬运处理,垃圾车会将从各大校区装好的垃圾统一运到校外指定垃圾站内。总体而言,垃圾清运工作能达到“日清”效果。然而,就学生的垃圾分类现状而言,其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仍处于学生们“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

(三)垃圾分类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1)垃圾二次混合。校园垃圾产生与分类的主体是学生,但运行过程中校方的介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尚未颁布有关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正式文件,教职工与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时缺乏参照标准。虽有部分同学会按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但在大部分同学都不进行垃圾分类与学院没有根据分类要求回收的情况下已分类的垃圾会二次混合,导致愿意主动分类的同学丧失积极性,最终选择放弃分类。

(2)校内员工的垃圾分类职责不明。根据走访调查,校内员工未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垃圾分类的基本内容尚不了解,难以协助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除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外,每个员工都有额外的工作任务,负担较大,可见垃圾分类无专人负责,其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3)基础设施尚未完善。G学院垃圾分类箱及相关基础设施未能定期检查管理与维护,且目前采用的垃圾分类箱并未统一;校园内校道及教学楼等地仍旧是传统垃圾分类箱(即“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与一体式垃圾桶交替放置的模式,通过放置垃圾分类基本装置来营造垃圾分类氛围的效果被削弱,尚未对学生自觉垃圾分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引进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系统是近年来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将学生校园卡与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绑定,启用用户身份识别自动开箱功能,对投放物进行精准计重和实施源头追溯,并对有效投放的给予积分积累,积分可用于后续的奖励兑换,如在学院设置积分兑换平台提供奖励或在校内超市加入兑换模式,商品即可直接购买,也可用于兑换;将学生账户与其校园卡进行绑定,通过积分转换现金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养成分类的生活习惯,此类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垃圾分类,更富有创意与针对性。

(二)完善管理与执行体系

每一项管理条例的推行都离不开背后制度的支撑,只有当规则成为了习惯,才能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道德准则。高校垃圾分类的执行,其过程大致要经过学生群体生产初步分类、员工回收检查、校方监督三部分,这三个环节对垃圾分类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高校可将垃圾分类制度纳入宿舍管理条例,利用学生会进行管理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以制度为抓手,形成学生管理和校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构建稳定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为长期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校应明确教职工、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职责,确保员工自身能熟练按垃圾分类规则操作;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与人力投入,统一垃圾分类箱的使用,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流量、垃圾产生量、风口风向等因素来对垃圾分类箱进行放置,以达到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三)多方联动宣传引导

高校内存在诸多学生社团组织,要注重高校内社团组织及班级团支部的联动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学生日常产生垃圾所属范畴的普及,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同时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活动,如通过主办相关活动的方式,配合综测加分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更多同学了解运用并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促进其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反馈体系,帮助学生组织解决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要想确保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除了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外,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本文以G学院为例,着力阐述了目前校园垃圾分类的管理与执行模式,并研究该模式在垃圾分类中取得的效果及学生对此的认可度,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和执行体制的改变。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学院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给塑料分分类吧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