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究*

2021-07-26慧,赵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3期
关键词:技术型产教校企

高 慧,赵 瑞

(1.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2.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人才需求与供给关系深刻变化,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推行,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迫在眉睫[1]。2015-11,国家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转型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随后,部分新建学校、独立学院、部分高校的地方分院与部分专业开始向应用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与行业共同培养高技能,重实践操作能力人才的地方。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没有制定重要战略与采取实质行动,没有真正将此措施落实到位,尤其在专业调整、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与学校转型后定位并不吻合,没有真正解决如何走应用型道路的问题[2]。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对校企合作办学某几个方面的研究,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办学特色等,而将学校与行业、企业作为两大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在因素本质联系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通过研究构成学校人才培养各要素与企业内在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运行机制,阐明学校与企业两个组织中的重要因素首先形成小循环,小循环构成大循环,最终形成长远稳定的良性循环,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2 实现师资结构真正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定位为双师型。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具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特点,缺乏施工现场经验,仅持有企业工程师证书而没有在岗经验,没有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企业协助共同完成“双师双能”型师资结构的真正转型。通过走访调查部分企业,了解到一些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母校的教师多数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构成,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提前对工作岗位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师队伍结构转型。

2.1 培养专任教师,走进企业学习

应用技术型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导向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真正转型。按照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全面认真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轮训,探索制定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德国进修,借鉴“双元制”教育先进经验[3]。利用寒暑假时间合理安排专任教师在企业岗位学习。

2.2 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有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或现代社会文化等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从企业引进人才,承担课堂教学,带领教师进行技术创新。看似挖人,从长远来看,实则是为企业培养更适合经济发展的优秀地方人才。

2.3 聘用企业优秀人才,兼职教学

通过聘用当地及周边城市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将企业先进技术引入课堂及暂时缓解现有师资队伍存在的实践工程经验不足等问题。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由于外聘教师的不固定性、流动性特点,所以学校要制订先进合理的外聘人员管理制度,保障正常教学进度与质量。校企合作促进师资结构转型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促进师资结构转型

3 助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必须建立在深入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对试点企业应满足举办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相应数量专业点及招收一定数量学徒、承担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一定数量资金投入、与合作学校共享知识产权等部分实质性校企合作等条件做了相关要求[4]。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更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①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过程中,建设培育企业在项目审批、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方面会享受到便利和支持。进入认证后的企业享有国家在税收、金融、信用、土地等多方面的优惠与激励。②企业积极并深度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并完善企业对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提高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覆盖水平和质量。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先进技术、工匠精神、创新文化等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深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企业建设

4 依据地方产业需求改革已有专业,设置新专业

地方高校要想快速稳步成功转型,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需着眼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途径有:①在原来学科体系专业结构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改革。通过对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彻底修订,改变原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②根据地方现有产业紧缺人才与地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设置新专业。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型学院在应用转型期间,针对地方新增航空产业,抓住机遇,与天骄航空有限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成立大飞机学院,新增电子系统与机载设备,机务、机场现场运行管理与航空管制三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根据当地煤矿产业发展现状新增矿物资源工程(煤炭的开采与地质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绿色矿山建设理念。专业建设改革需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将培养合格的人才输送到行业、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5]。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5 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接轨

注重实践教学和技术应用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突出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符合其特点的实践教学比例,并体现本专业(行业)最新标准与最前沿生产技术。专业教育实践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逐级递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1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可由课内实验与集中实验教学组成。课内实验在实验室中采取理实一体授课方式进行。集中实验教学需设置单独的教学周。学校实验教学应与社会新技术接轨,创设一个能够体现现有行业标准与最先进生产流程的工作环境,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5.2 创新实习模式

改变原有生产实习只是短而集中的参观式的实践模式,加大实训时间。专业实习安排应与理论教学交错进行。每个阶段从实践出发,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再去学习对应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理论学习的目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再加强实践,这样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6]。

5.3 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践

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依赖用的上、动的手的专业人才。所以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使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面向工程实践,以适应新的形势。转型初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教师的横向课题及由引进人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带动其他教师完成毕业生的选题。随着“双师双能”型教师结构转型的完善,此问题也随之解决。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如图4所示。

图4 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应用技术型院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各类资源,培养企业、行业所需高质量专业人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于地方及周边经济。企业要利用资本、先进生产技术、设施等要素深入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在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稳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互惠共赢,形成有机统一体。学校与企业两个组织重要因素首先形成小循环,小循环构成大循环,最终形成长远稳定的良性循环。共同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校企合作重要因素内在联系如图5所示。

图5 校企合作重要因素内在联系

猜你喜欢

技术型产教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谈技术型管理者的成长修炼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