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1-07-22颜显毅刘俊臧学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膝骨性双侧置换术

颜显毅,刘俊,臧学慧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骨二科,广东 佛山 528200)

0 引言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为膝关节软骨变性、继发性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患者通常表现为活动障碍、膝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超过7.9%,其中60岁老年群体诱发风险较高,女性患者略多,患者规模逐年扩大[1]。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关节骨性增粗、肿胀、畸形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肌肉萎缩,由于患者行动受限,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通常采取保守治疗,但仅对早期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病情严重或晚期患者,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以改善症状。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发现其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具有分期、同期之分,疗效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3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探究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1~72岁,平均(56.5±15.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2~73岁,平均(57.5±15.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2]关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经MRI、CT、膝关节X线片确诊;③具有活动障碍、膝关节疼痛等症状;④符合膝关节置换指征;⑤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排除标准:①近4 w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代谢性疾病者;④凝血机制障碍者。

1.2 方法

1.2.1 研究组方法:研究组患者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保持仰卧状态,采取硬膜外麻醉,将止血带系于大腿上端,在膝关节正中行纵切口,将髌下脂肪垫清除,随后将前后交叉韧带、滑膜、内外侧半月板清除,凿除胫骨近端、股骨远端骨赘。根据髓内定位系统切除股骨关节面,随后倾斜截骨面5°左右,是否置换髌骨需以实际情况为准,尽量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缝合,包扎,留置引流管。另一侧以同样方式进行。

1.2.2 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方法与研究组一致,4 w后进行另一侧手术。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3],包括活动范围、稳定性、疼痛3项,各项总分分别为25分、25分、50分,满分100分,优: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60分。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

1.4 统计学分析。本院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KSS评分情况。研究组治疗后的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KS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KSS评分比较()

分组 例数 活动范围 稳定性 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 14.26±2.48 22.03±1.64 13.19±2.55 21.13±1.57 32.73±3.52 44.32±2.49对照组 35 14.67±2.33 19.24±2.01 13.23±2.48 18.24±2.08 32.54±3.28 40.24±2.75 t - 0.713 6.363 0.067 6.561 0.234 6.506 P - 0.478 0.001 0.947 0.001 0.816 0.001

2.2 炎性因子情况。研究组治疗后的TNF-α、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分组 例数 TNF-α(pg/mL) IL-6(pg/m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 62.35±7.81 49.15±5.28 12.35±2.19 3.15±0.84 8.59±2.44 4.74±1.02对照组 35 62.46±7.59 57.24±6.49 12.16±2.08 6.32±1.24 8.46±2.27 6.12±1.37 t - 0.060 5.721 0.372 12.522 0.231 4.780 P - 0.953 0.001 0.711 0.001 0.818 0.001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慢性病、多发病,不仅会引起患者疼痛,也会降低膝关节的稳定性,甚至引发关节内外翻畸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其中60岁以上群体的发病率超过49.7%,危害严重[4]。临床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常采取早期功能训练、理疗、药物治疗等,对早期患者的病情改善显著,但并不适用于病情较重及晚期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在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疼痛,还能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其主要采取高分子聚乙烯、金属材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作假体,植入体内,替换受损关节,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下肢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由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呈现双侧发病更多,则需要应用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但也存在分期、同期之分。薛江海等[5]研究显示,临床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成功率超过95%,但对于分期与同期手术的抉择,仍有争议。对于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其需要二次手术,住院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对于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其只需一次手术,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恢复。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使膝关节功能更快恢复,但并发症较多,需要掌握手术适应证,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TNF-α、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NF-α产生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属于单核因子,能够促进炎性介质的分泌,加重炎症。另外,TNF-α对胶原、骨关节蛋白多糖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能够提升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并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增生,损害关节软骨。IL-6属于促炎因子,能够调节感染、机体损伤刺激,组织损伤与其水平关联紧密。CRP属于非特异性反应蛋白,对吞噬细胞的吞噬具有强化作用,以上炎性因子均能够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而通过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加快软骨损伤修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K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郭德全等[6]对2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的KSS评分显著提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主要是在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需要进行两次手术,其中完成置换的一侧膝关节功能恢复会受到未置换一侧的影响,从而延缓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而在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侧均在同时段内先后完成置换,能够保证双侧恢复的协调性、一致性,从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另外,患者在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可以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预后较好,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膝骨性双侧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