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自愿住院治疗精神病人家属歧视状况的调查分析

2021-07-22邓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住院治疗双相精神疾病

邓婧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贵州 贵阳 550004)

0 引言

近年来,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难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其部分的精神康复患者在院滞留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与日俱增的患者也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了两种情形需要非自愿住院治疗,即具有伤害自身的行为或危险(第31条规定“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具有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第35条第2款规定“其监护人应当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1-2]。本研究在精神卫生法出台5年后,对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家属进行了精神病患者歧视状况调查,为进一步营造健康、和谐的精神病患者家庭治疗环境,促进患者更好的回归社区精神康复提供参考依据[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选择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中,以方便抽样方式选取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家属,发放调查问卷102份。其中男47名,女55名;调查对象年龄22-70岁,平均(45±12)岁;小学及以下文化10名,中学或中专文化81名,大专以上11名;已婚70名,其他32名(未婚19名,离异、丧偶等13名);农民19名,在职或退休67名,无业16名;居住农村或小镇38名,居住城市64名;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71名,家庭人均月收入3001-5000元27名,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4名;有精神病家族史8名;患者患精神病时长以3~5年为最多(在1年以内11名,1~3年之内36名,3~5年内41名,5年以上1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54名,双相障碍患者家属48名;监护人决定患者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家属72名,国家决定患者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家属30名。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言语正常者;②家属为精神分裂患者或双相障碍的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等。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双相障碍患者的诊断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的情形。排除标准:①未满18周岁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自制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家属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等;②歧视精神病量表评估,釆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曾庆枝、何燕玲等编制的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进行调査。量表共有26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即隔离、危险和能力维度。隔离维度包含14个条目,其内容主要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有关;危险维度包含8个条目,内容涉及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趋向的评价;能力维度包含4个条目,内容涉及对患者能力方面的歧视。量表釆用Likert 0~4分的5点评分法,0分表示“完全不赞同”,1分表示“有些不赞同”,2分表示“无所谓”,3分表示“有点赞同”,4分表示“完全赞同”,量表包含5个反向计分条目,分别是条目1、17、21、23、24。各维度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程度越高。该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好,Cronbach,s a系数为0.89[4]。

1.2.2 资料收集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中,向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家属解释研究目的及意义,取得其口头知情同意后,当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有无遗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算每名调查对象的量表总分以及隔离、危险、能力三个维度的评分,采用条目的平均得分表示,即相应条目得分的合计除以条目数。两组调查对象量表评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a入=0.05,a出=0.10)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量表评估得分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自愿住院治疗的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比较。102名患者家属的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为(2.18±0.25)分,隔离、危险、能力等三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2.38±0.30)分、(1.73±0.47分)、(2.40±0.48)分。不同类别的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和双相障碍患者家属在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隔离维度、危险维度评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能力维度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和双相障碍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比较()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和双相障碍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比较()

类别 例数 量表总分 隔离维度 危险维度 能力维度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 54 2.32±0.18 2.51±0.25 1.90±0.44 2.48±0.50双相障碍患者家属 48 2.02±0.23 2.22±0.28 1.54±0.44 2.31±0.45 t - 7.083 5.516 4.011 1.789 P - <0.05 <0.05 <0.05 >0.05

2.2 国家强制决定型的患者家属和监护人决定型的患者家属在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隔离维度、危险维度评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监护人决定型和国家强制型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比较()

表2 监护人决定型和国家强制型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比较()

类别 例数 量表总分 隔离维度 危险维度 能力维度国家强制型 30 2.36±0.18 2.48±0.25 2.03±0.45 2.63±0.48监护人决定型 72 2.11±0.25 2.34±0.32 1.61±0.43 2.31±0.46 t - 5.112 2.170 4.387 3.152 P - <0.05 <0.05 <0.05 <0.05

2.3 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患者家属的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精神病家族史、居住地、患者患病时间、患者所患精神疾病的类型、患者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方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所患精神疾病的类型、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方式是患者家属的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歧视是指某个被贴标签的个人或群体,基于社会的偏见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5]。当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形式大致可分为监护人决定型、国家强制型、紧急住院观察3种情形。2002年一项对全国17个省市精神病专科医院调查的结果显示,1188例精神障碍患者中81.5%为非自愿住院[6],造成我国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比例较高的原因复杂多样,除疾病本身的性质、暴力攻击行为等之外,也可能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病耻感及家庭成员内部对患者的歧视有关。近几十年来,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存在及其引起的连锁问题,已受到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普遍关注。尽管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有所提高,但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水平却仍呈上升态势[7]。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治疗模式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8]。因此,采取有效降低大众精神疾病病耻感,构建和谐的精神疾病治疗环境,对于减少精神病患者非自愿住院治疗,促进患者回归社区精神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被调查的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为(2.18±0.25)分,与周英对广州1864名社会公众调查显示歧视精神病患者量表总分为(2.07±0.62)分接近。此外,本研究还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双相障碍患者家属,可能与双相障碍的病程是反复发作,间歇期情绪稳定,人格保持完整,多数预后较好,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为持续性病程,多数预后不良有关;国家强制型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的评分总分明显高于监护人决定型患者家属,可能与国家强制型患者暴力攻击行为风险高,更可能给家属带来管理困难及较高的病耻感有关。本研究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所患精神疾病的类型、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方式是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评估量表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9]。

综上所述,不同精神疾病类别、不同形式的非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家属歧视患者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是患者家属歧视精神病患者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可针对性的对特定人群进行干预以降低非自愿住院患者家属精神疾病的歧视水平,以促进患者更好地回归社区精神康复。

猜你喜欢

住院治疗双相精神疾病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认知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治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康复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干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