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期间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痛苦正念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

2021-07-22罗占林张桃花徐凤卿韩红刘宗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痛苦新冠肿瘤

罗占林,张桃花,徐凤卿,韩红,刘宗淑*

(1.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每年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球的23.7%和30%[1]。患者不仅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2]。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将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与肿瘤相关的心理压力症状归纳为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3],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心理困扰或心理忧伤[4]。心理痛苦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包括心理(认知、行为、情感)、社会和/或精神的方面,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可以从常见的脆弱、哀伤、恐惧发展到焦虑、抑郁、痛苦、与社会分离、存在危机和精神危机等[5]。心理痛苦会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等产生负面影响。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是正念疗法和认知疗法的结合,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方法,是对当下的、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觉察,强调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感知觉、情感、思维等,而不强调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信念。与之相关的医疗实践及研究证明,MBCT对强迫症、抑郁及焦虑患者均有显著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MBCT,对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放化疗副作用同新冠肺炎感染症状的认知偏差导致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痛苦进行干预,旨在探讨MBCT对上述问题的干预效果,进而帮助患者减轻其心理痛苦,为肿瘤心理护理的证据转化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从2020年2~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接受治疗并符合纳入条件的5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3~77岁,平均(48.27±11.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及高中11例,大中专8例,本科及以上7例;职业:无业8例,工人7例,农民14例,干部3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20~81岁,平均(56.3±10.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初中及高中10例,大中专7例,本科及以上4例;职业:无业6例,工人9例,农民14例,干部2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且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②对新冠疫情具有焦虑、恐惧等心理行为的患者;③能用语言或文字与调查者交流、沟通无障碍。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参加过类似干预。退出标准:①不能全程参与者;②中途退出;③死亡。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使用MBCT进行干预。干预具体实施措施为:创建实施干预的护理团队,由2名护士长、3名护士和1名医务社工组成。通过知识告知、症状讲解等帮助患者认识肿瘤治疗副作用的临床症状,同时发放新冠疫情科普知识手册和观看宣。

1.3 测量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而成,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等。

1.3.2 心理痛苦筛查工具:使用由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制定的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进行评估。

1.3.3 资料收集方法:两组均进行2次问卷测评,干预前,由研究者指导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痛苦温度计。干预完成后,两组填写心理痛苦温度计。两组问卷均由研究者干预后当场收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和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完成所有结果评价的有效样本54例,其中干预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n(%)]

2.2 两组患者DT评分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在接受MBCT干预后,干预组患者DT量表评分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干预组相较于对照组心理痛苦得到缓解。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痛苦评分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痛苦评分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 32 4.97±1.11 2.36±0.41对照组 32 4.71±1.06 4.02±0.52 t - 0.197 16.432 P - 0.069 0.000

3 讨论

3.1 MBCT能够有效纠正认知偏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疾病症状具有认知偏差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MBCT干预能够识别、区分新冠症状和自身治疗副作用的症状表现,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效果。

3.2 MBCT能够有效缓解心理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对新冠疫情的恐惧、知识缺乏、症状识别不清是引发患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DT对两组心理痛苦评分进行前测和后测发现,在干预前均为≥4分以上;在干预完成时及干预完成后,干预组心理痛苦得分低于4分以下,而对照组仍为4分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 MBCT的干预,还可以帮助恶性肿瘤患者建立对抗新冠疫情的积极心态,缓解焦虑、恐惧和狐疑的心理痛苦,进而缓解身体的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癌症患者进行MBCT的干预有助于患者区分新冠肺炎感染症状和肿瘤治疗副作用的症状,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心理痛苦。在肿瘤常规护理模式中仅注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生理症状的指导,如恶心、呕吐等,而对患者心理痛苦采取的护理措施较少。可见,心理护理和心理社会治疗在肿瘤临床护理中应被广泛应用。而且,患者的病情、病前性格、经济负担、死亡恐惧、疫情相关信息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反应,该研究无法完全排除这些因素,加上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干预时间较短,因此更广泛的效应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痛苦新冠肿瘤
新冠疫苗怎么打?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谁痛苦,谁改变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分担痛苦
滚蛋吧!肿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