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ICU脑复苏优化治疗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

2021-07-22夏鹏程陈群陈丽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血氧通气住院

夏鹏程,陈群,陈丽萍

(1.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ICU,广东 惠州 516000;2.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湖北 鄂州 436000)

0 引言

心脏骤停具体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临床中多采取心肺复苏进行干预,不过因患者全身长期处于完全缺血状态,在进行心肺复苏后会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即心脏骤停后综合征[1-2]。常规脑复苏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疗效有限,不能有效保障患者身体健康,本次试验中我院引入ICU脑复苏优化治疗方案,现就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2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6~79岁,平均(55.51±2.43)岁;心脏骤停原因:醉酒1例,中毒2例,失血性休克2例,低氧血症3例,肺栓塞3例,麻醉意外3例,心源性心脏骤停7例,其他5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55.82±2.10)岁;心脏骤停原因:醉酒1例,中毒2例,失血性休克3例,低氧血症4例,肺栓塞4例,麻醉意外3例,心源性心脏骤停5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复苏时间在30 min以内,复苏后6 h以内进入ICU进行监护;排除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精神异常、慢性肾衰竭者;本次试验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脑复苏治疗,通过气管插管或人工气囊为患者维持通气,并应用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采取冰帽进行降温。观察组患者采取脑复苏优化治疗,措施如下:①进行亚低温治疗。在ICU病床铺上变温毯,治疗目标温度设为33~35°,连续治疗24 h后以0.5度/h的速度进行变温处理,亚低温治疗期间可使用丙泊酚等药物预防寒战和抽搐的发生,对于降温困难者需为其输注4℃的生理盐水;②脱水治疗。每间隔6 h为患者滴注250 mL+20%甘露醇,治疗前48 h需确保患者24 h液体量处于负平衡状态,中心静脉压宜控制在8~10 cmH2O,若脱水治疗效果欠佳则应给予呋塞米或托拉塞米间断性静脉注射,并辅以营养神经药物;③呼吸循环支持。在亚低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血二氧化碳分压宜控制在30 cmH2O左右,血氧饱和度宜控制在94%~96%。如有必要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对于意识清晰、能自主呼吸者可给予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氧饱和度、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ED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脏指数)、并发症(癫痫、心律失常、肺炎、肺水肿、肾功能衰竭)发生率、ICU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显效”为患者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未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无改善。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 19.0处理试验数据,同类计数资料[n(%)]的差异以卡方检验评估,同类计量资料()的差异以t检验评估,当P<0.05时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5%)较之对照组(76.92%)更高,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GCS、GEDV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

(L/min·m) GCS(分) GEDVI(mL/m2)观察组 26 88.46±5.77 4.39±1.02 8.33±2.97 814.55±175.67对照组 26 79.08±6.02 5.59±1.29 4.56±2.40 719.36±161.34 t - 5.736 3.721 5.034 2.035 P - 0.001 0.001 0.001 0.047组别 例数 血氧饱和度(%)心脏指数

2.3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23.08%,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2.4 对比两组患者ICU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患者ICU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ICU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

表4 对比两组患者ICU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

组别 例数 ICU内机械通气时间(h)ICU停留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26 18.21±4.23 3.49±0.78 8.39±2.02对照组 26 18.69±4.29 3.53±0.80 13.36±2.11 t - 0.406 0.183 8.676 P - 0.686 0.856 0.001

3 讨论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类危重疾病,必须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脑复苏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和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但常规脑复苏治疗的疗效十分有限[3]。ICU脑复苏优化治疗是一类新型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认为此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脑氧耗,并对细胞凋亡进行抑制,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ICU脑复苏优化治疗包括亚低温治疗、脱水治疗、呼吸循环治疗等手段,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循环代谢率,减少大脑氧耗,并使得氧自由基水平降低,还可防止细胞凋亡。脱水治疗则有助于改善脑缺氧,呼吸循环支持则能改善组织缺血状态,提升患者心功能。朱军[4]的研究认为ICU脑复苏优化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其总有效率高达90.85%,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其身心健康能得到保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ICU脑复苏优化治疗相比于常规脑复苏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更具优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高达96.15%,血氧饱和度、GCS、GEDVI水平更高,心脏指数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仅为3.85%,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P<0.05,王昌俊[5]的试验结果与此相似。

综上所述,ICU脑复苏优化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建议将此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氧通气住院
妈妈住院了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不通气的鼻孔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