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公益”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平台的构建探究

2021-07-21莫娜青金磊徽张晟婕许德武

社会与公益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留守儿童互联网

莫娜青 金磊徽 张晟婕 许德武

摘 要:“互联网+公益”虽然已经进入3.0时代,但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更多是线下物质上的,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本文即针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心理失衡、学习失范等问题,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公益组织的现状,旨在打造一个“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留守儿童公益心理教育平台——“候鸟之家”,并结合多方面分析其建设的优势与可行性,探索公益创业平台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心理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现有的帮扶大多仅停留在“免费午餐”“爱心教室”等物质层面的帮扶;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同样急需引起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效应优势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本文即依托“互联网+公益”大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认真剖析现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公益需求,以“候鸟之家”公益平台为例,论证实现留守儿童线上心理教育的可行性,为社会人士搭起大爱的桥梁,为留守儿童撑起希望的天空,同时该项目的自我造血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和现状

(一)概念界定

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同时结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给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即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本文将留守儿童定义为连续三个月以上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团队面向浙江省衢州市、金华市两地的15所农村子弟中小学开展了实地调查,中学涵盖初一到初三年级,小学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共3556名学生,75个班,年龄段横跨7~16岁。由表1可知,调研学校中中学生留守比例相比小学大大降低,但是总体来看,留守儿童人数仍远超非留守儿童人数,最低比例为初中三年级的61.92%,最高比例为小学三年级的79.95%。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抽查年级段为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辅之一对一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为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高的所在班级班主任老师和学校负责人。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按照实地调查结果,向15所留守儿童学校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全部发放了问卷,共发放了2128份问卷并全部收回,剔除无效问卷156份(测谎量表分数高于8分),得到有效问卷1972份,其中留守儿童1352人,非留守儿童620人。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由我国心理学家周步成教授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訂而成。全量表由一个效度量表和八个内容量表组成。效度量表为测谎量表,若得分若高于8分,则视为无效问卷。八个内容量表的因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见表2)。量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若量表总得分大于65分,则表明出现明显心理问题[2]。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各分因子分数上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方面,其次是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3]。可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精准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需求,借助技术手段,搭建服务平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有必要的。

4.访谈结果分析

与王校长(浙江省衢州市Y中学负责人)访谈的主要问题有:请问贵校留守儿童的比例如何?其中有多少名儿童的家长中是爸爸或妈妈在外工作的?学校(班级)是否有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多久一次?学校最需要改善哪方面的硬件设施?社会、学校对留守儿童哪些形式的帮助比较有用?

对王校长的回答进行简要概括,大致如下:我们学校由于在县城,留守儿童比例较低,大概是60%;有一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但是没有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的;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家访倒是有,但是也不频繁;专业教育方面,我们这边很多都是退休返聘的和即将退休的老师,年轻老师很少,更别提专业心理老师了,希望能联系一些优秀老师给孩子们上上公开课。

与黄老师(浙江省金华市X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访谈的主要问题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和您联系频率如何?您觉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主要困难为?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你最担心的是?

对黄老师的回答进行简要概括,大致如下:一般是一个月一次;父母缺少引导,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完成作业,而像爷爷奶奶这样的老一辈无法理解题目,造成孩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吸收能力也比较低;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成长过程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导致大多内向,不自信,有的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

总结来看:留守儿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导致孩子成绩较低的原因之一,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正确引导,心理上缺少关爱;同时父母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不能起到完全弥补父母空缺的作用。

二、留守儿童公益组织现状

(一)心理教育被忽视

在物质关怀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关怀的组织并不多,其原因在于开展心理关怀难度大,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简单的心理辅导等知识是传统志愿者普遍不具备的。

(二)公益活动局限在线下

每一个运行有效的公益组织,都可能拯救更多的留守儿童,或者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但现有公益组织大多集中在线下,受到地域、时间、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益活动的辐射面较小,同时易产生更多的成本费用,进而影响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益组织可持续性较弱

许多公益组织会依赖个人或企业捐助,多数以传统慈善捐赠的方式进行慈善公益,而缺乏资金“造血”能力,公益的独立性存疑,同时会面临资金来源后继乏力、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三、留守儿童云公益平台“候鸟之家”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一)平台优势

1.线上为主,主攻心理

平台依托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大背景,线上推出免费教育资源、动画视频、心理辅导,线下则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手工艺品展等,大部分活动通过线上举行,覆盖面更广。同时,经过前期实地调研,团队发现目前留守儿童急需解决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教育上缺少父母引導这一问题。因此,平台推出的线上国际Rutter心理行为量表测试,特殊情况心理专家干预,平时专业志愿者一对一开展心理交流,引进艺术心理治疗等方法都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社团式营销,增强可复制性

平台依据“就近原则”招募志愿者,将在各个大学成立“候鸟之家公益社团”,邀请当地大学生直接在本地开展公益活动,“候鸟之家”全程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这样能降低活动成本,而“裂变式”营销又能促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

3.在“输血”中实现“造血”

平台打破“选择了公益事业,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清贫的道路”的陈腐观念,针对广大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如线下的现场绘画大赛、手工艺品制作等,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心理治疗。活动结束后,通过活动直播义卖、线下集市义卖把现存普遍的单向捐赠变为双向互动,也为平台再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可行性分析

1.中国慈善体制正逐步趋于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各项配套政策陆续落地,慈善捐赠稳定增长,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小而优型公益慈善组织的增长成为未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常态,同时公益创业者年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态势。完善的慈善体制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

2.留守儿童基数庞大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减,但是其基数仍旧庞大,依然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痛点问题。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较为严峻。基于此,平台采用“软性教育”,通过艺术心理治疗等提供公益性质的线上免费资源,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3.线上教育的技术趋于成熟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线上教育资源都呈现出了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和网站等形式,提供各类线上教育资源,借助网上直播等形式,实现线上实时信息交互,为心理疏导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借助“互联网+”拓展公益事业的广度,并增加其厚度。

四、留守儿童云公益平台“候鸟之家”的建设路径

(一)候鸟教育

1.专业心理辅导

前期采用线上国际Rutter心理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心理测试,家长根据测试结果可以自由选择平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干预或者志愿者进行辅导。平台聘请的专家是心理学领域多有建树的心理研究人员,涵盖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国内首批青少年网络心理指导师等。同时,在学校进行志愿者招募,选拔了40余名来自教育师范专业、心理教育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为留守儿童提供后续的线上免费一对一心理辅导。为了保证志愿服务的效果,平台针对志愿者团队将进行优中选优,目前都是优先从师范学校选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资源优势,再综合考量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志愿能力、专业以及是否有重大违规记录等,同时设置线上双向评价与长期跟踪机制,对于模范志愿者进行奖励等。

2.艺术心理治疗

留守儿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会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想象画在空白的画纸上,通过笔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寻求心灵的慰藉[4]。因此,后续持续心理教育中,在线下定期开展绘画、手工艺品制作、音乐治疗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方便心理治疗。同时,医学研究表明,在专心致志地动手创作的时候,注意力转移到创作过程以及成果带来的喜悦会使身心得到净化。平台将根据心理治疗结果,选取与推荐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线上心理动画,通过线上收集孩子的观看和互动数据上可以二次获取所在地区、学校普遍性心理关注点大数据,也可以发现特殊儿童的情况,形成给学校和老师的反馈。线上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心理数据采集,辅之以线下的不定期艺术心理治疗,这种实现心理关怀的线上加线下模式为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拓展了一条新路径。

3.家校一体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状况是反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晴雨表”[5]。实地调研中团队发现,留守儿童家长由于长期外出,容易将所有的教育和培养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但由于精力有限,老师不能起到完全弥补父母空缺的作用,因此极易出现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督促、成绩下降进而导致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鉴于此,平台推出家校联系功能,老师可以将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和评价上传到平台,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时与志愿者取得沟通,根据三方反馈,建立留守儿童线上成长档案,对其学习心理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相应推荐课后名师精品课程、志愿者一对一学习辅导等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进而增强孩子自信。

(二)候鸟助力

1.活动直播

随着直播的流行,公益直播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平台紧追时代潮流,在线下举办活动的同时开展线上全程直播,包括手工艺品、音乐、绘画等课程。直播过程会生成回放,同时也会制作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传爱”短视频上传到映客、虎牙、微信等平台,吸引爱心人士打赏、点赞、转发。通过直播不仅可以宣传线下活动从而扩大影响,而且在特殊时期可以开展线上教学,如疫情期间团队开展的线上手工艺品教学活动,观看人数累计超六万,相关剪纸义卖收入累计超两万。这不仅增加了活动透明度,还能营造快乐、公益的氛围,在互动中不知不觉完成积小爱为大爱的善举[6]。

2.爱心人士捐助

倡导全民公益,爱心人士可以以学校、个人为对象进行捐助。在接受捐赠后,“候鸟之家”除了有捐赠的电子证书,还会进行定期直播、拍摄小视频等,确保捐赠款精准落实。同时,也有无门槛的大众捐助,在捐助过程中,鼓励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捐助,不强调单笔捐助的大小。针对渴望出力的青年学生,平台也拥有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确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提高透明度,本团队计划入驻随手记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方便地记录每一笔公益收支,并在随手记平台上自动生成公益账本,供捐赠者和公众下载查看。

五、结语

互联网公益平台凭借其功能的多样性和便利性,成为未来公益发展的重要载体。將留守儿童公益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并且将家长、学生、老师和社会四方联系起来,开展线上线下心理教育和公益活动直播等活动,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对于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全民公益的社会氛围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 OL].(2016-02-14)[2021-04-15].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赵蕾,董玉霞,范勇,等.平度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15(3):294-297.

[3]钟玉芳,徐正军,何养成.关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7(6):26.

[4]季彩君.从学习差异看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基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4):41-46.

[5]李泓颖,刘郁.浅析绘画治疗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1(1):122-123.

[6]马丽.网络公益直播的模式及其社会价值探析[J].传媒,2017(9):75-77.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留守儿童互联网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