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

2021-07-21陈美玲倪兵兵叶家杰林锋琳

社会与公益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陈美玲 倪兵兵 叶家杰 林锋琳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过程、总结经验的方法,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以期为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一些大学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如新的学习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此,本文基于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主角王同学是学校分流建设专业的学生,按照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生在大一下学期会有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2019年2月,王同学由经济管理学院转到土木建筑学院,住宿未作调整。一开学,王同学主动找到辅导员,表示想申请调宿舍,原因如下:王同学自己高中复读一年,比宿舍同学都大一岁,感觉在交流上与宿舍成员有代沟;知道自身的想法不对,但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已经导致自己经常失眠,内心无处安放,没有安全感,学习不在状态。另外,王同学还提到,自己在初中二年级就开始有抑郁症倾向,曾用药一年,但自己认为用药导致思维迟缓、行动缓慢,排斥用药,如果不是抑郁癥的影响,学习成绩可能会更好,能考上更高层次的大学;进入大学后,学习负担没有那么重,常常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王同学认为,如果能换个宿舍,且是高年级学生的宿舍,心里会舒服点,精神状态会有所好转。

二、处理思路

该生是长期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面临着新班级环境适应、与宿舍成员沟通不畅和抑郁症治疗的问题。在处理该事件时,应兼顾情、理、法:情是安抚学生情绪、用爱关心学生,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理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世界有科学的认识;法是从精神卫生相关法律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安抚学生情绪,用情关爱学生

学生主动找老师说明情况,是他在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辅导员应第一时间安抚学生情绪,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不要怕,老师可以帮你解决”,为其提供支持,用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有人在帮助他。

(二)立德树人,用理引导学生

以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生为本”切实解决好该生的思想问题(认为自己和同龄人有代沟)、实际问题(调整宿舍),妥善处理该生的心理问题(抑郁症)。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求学经历、家庭成长背景、个人性格特点、病情程度、学校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要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帮助该生:首先对该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其抑郁症程度;其次,解决实际宿舍问题;再次,依据咨询结果和医院诊断情况持续跟进;最后,对全院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抑郁症学生进行排查、跟进与引导。

(三)依据法律规章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学生个案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规精神,及时同监护人取得联系,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对该生的情况,学校应和家长共同制订一份教育计划,明确责任;同时,双方努力为学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心理环境。

从集体教育层面,根据《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案例处理

(一)了解学生情况,对案例进行初步定性

在与王同学聊天中了解到,该生初二上生物课时对人体构造产生了兴趣,不断研究思考,最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父母亲生。对于该问题,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其正面的有效回应,最后以一份亲子鉴定结束了这场闹剧,但这却成为其抑郁症的诱发事件,王同学开始感到内疚,谴责自己的幼稚行为,而家长对此尚不知情。王同学家庭环境比较优越,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商人,与母亲关系相对较好。王同学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但自从有了抑郁倾向后学习成绩便大不如从前。直到高一,王同学向家长坦白了抑郁倾向,获得了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后开始服药治疗,但随着用药后的思维迟缓、行动缓慢,其开始拒绝服药,导致治疗中断。大学后,学业压力减轻,加之春季是抑郁症高发期,该生开始胡思乱想,想做好每一件事却又认为自己不行,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另外,不想和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交流,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

抑郁症的判断标准:“三低”,即思维迟缓、行动减慢、情绪低落;“三不如”,即今不如昔、己不如人、生不如死。抑郁症治疗经验:一旦停药,再次治疗的难度,以及治疗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将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断,该生可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且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经询问,该生并无轻生念头。总结来说,这是一个因抑郁症引发的环境不适应的案例,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抑郁症病史,引发因素是大学后空余时间多、思考多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以,本案例要重点解决学生不配合抑郁症就诊治疗问题,并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

(二)联系相关人员,及时转介

了解情况后,辅导员立即上报领导,联系家长说明该生在校情况。同时,将该生转介到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咨询中心反馈,经过咨询学生心态有所好转,但还是坚持要换宿舍,且要换高年级宿舍。咨询中心建议学生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家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带该生去专业医院进行诊治,经过医生的劝说,该生答应用药一段时间试试效果。另外,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渠道,根据学生意愿和治疗情况再决定是否办理休学手续。在治疗期间,家长也随时关注学生动态,保证学生安全。

(三)解决实际问题,持续跟进

该生的实际问题是要调宿舍,他认为和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内心感觉不舒服,想和高年级的同学住在一起,至于调整之后的宿舍是否属于本院并不介意。针对这类特殊学生,辅导员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发展、班级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并拟订两个方案:方案一,调整王同学到新班级宿舍,新班级宿舍刚好有空床位,一是为了王同学快速融入班集体,二是便于学生干部、老师重点监控,掌握其动态;方案二,根据王同学意愿调整到本学院高年级宿舍,但这不利于王同学融入班集体,在重点关注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王同学的情绪都不太稳定,最后王同学保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不旷课,有事情及时向老师报备,保证人身安全。基于此,辅导员采取了方案二,但还是安排班上同学及新宿舍同学时刻关注王同学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保障其安全。

(四)加强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据了解,王同学班级有一半的学生是新转入的,班级同学之间还比较陌生,班级凝聚力急需增强。班委、班导师商量之后决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打破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有针对性地给予班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特别的帮助,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快速融入班集体、适应新生活。

(五)持续关注,排查心理问题学生

经过医院治疗、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家长的支持认可,王同学的心理状态有所好转,且听从老师的建议参加学院的“三早五走”活动,生活作息规律,加强锻炼,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改善,脸上也有了笑容。

另外,春季是抑郁症高发期,学院心理中心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排查,针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六)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针对春季多发心理问题的情况,开展以“春季期突出心理问题预防与对策”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坚持广泛教育引导,普及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症的知识,使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能够对心理疾病有科学的预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针对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开展以“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突发事件处理和预防能力。

四、处理结果

从目前的学生状态来看,王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症明显减轻,暑假还与家人外出旅游,精神状态良好,医生反馈:可适当减轻药量,保持身心愉悦。

根据《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文件、法规精神,及时转介、与家长联系,使王同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咨询。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安全和得到有效关注的前提下,调整王同学宿舍,满足他的要求。针对王同学的个案,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五、案例启示

(一)做好常规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辅导员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通过心理普测、信息员反馈、学生自爆、细心留意等方式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早发现、及早控制,把危险降到最低。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冷静处理问题

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心理问题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具备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遇事冷静,依法依规、有感情有温度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该案例中,辅导员老师通过了解情况、上报领导、心理咨询、家长沟通、后续跟进、主题教育等系列措施,有效、及时地处理了这次事件。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不能慌,要冷静,分析事情的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在学生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本次案例,其实辅导员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本次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没有科学的认识,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愿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就像王同学,如果不是想调宿舍,他也不会主动和老师说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事情。二是信息通报制度不够畅通、信息员队伍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干部对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有限,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异常行为不能被及时发现,这对于及时跟进心理问题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的心灵梦之家“三全育人”体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心灵梦之家“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学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结合学院学生实际,通过技能培训、教育讲座、实践活动、心理咨询等形式开设的“心之坊”“心之翼”“心之声”栏目,旨在通过心灵梦之家教育平台,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心灵梦之家“三全育人”体系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

心灵梦之家“三全育人”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为本”,逐渐完善育人体系,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芸,姚鲲鹏.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9):219-221.

[2]姚潇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优势作用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4):1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