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构建国际话语应急传播机制的思考

2021-07-21葛建华

对外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国际传播后疫情时代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及海外舆情的塑造与引导,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应对病毒政治化、污名化的经验,开展对政治病毒传播方式的研究,避免公共卫生健康方面产生的病毒污名化向其他方向蔓延。我们应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珍爱生命价值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观话语优势。为此,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全面立体的应对海外舆论战的多主体联动应急机制,不仅要有战略设计,还要建立落实机制,化危机为契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国际传播 话语体系 新冠肺炎舆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国通过了抗疫大考,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中国仍在全球公共话语体系中处于劣势,虽取得重大成就却未能得到公平的承认和文化的认同,存在着明显的“话语赤字”。抗疫不力、经济发展不振、心理失衡等原因导致一些西方国家“仇华”“嫌华”“恐华”情绪蔓延。以美国政客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将污名化、妖魔化中国作为政策失败甩锅中国的借口,以病毒政治化、污名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疫情在国际媒体上大肆传播,与“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交织在一起,使我国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要講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后疫情时代,随着国际力量的加速演变,我们需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和舆论引导力,努力营造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氛围。

一、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有利条件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疫苗没有得到广泛有效接种的前提下,疫情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反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世界。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各种艰难险阻,使得我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但有关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利用时间差和机遇的窗口期,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韧性赢得了影响力

在中国对疫情强有力的防控下,中国在过去的一年,经济全面恢复且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首度迈上百万亿元新的大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年经济增长2.3%,①就疫情复苏而言,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美国的名义GDP萎缩了3.5%,降至20.93万亿美元,中国名义GDP相当于美国的70.4%。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8年中国的名义GDP将超过美国。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西方经济体普遍受到冲击,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且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反贫困奇迹。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催化剂使得亚洲国家团结起来,2020年15个亚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此同时《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期完成、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签署。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的签署,使得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引领作用充满信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有利条件。

(二)中国的抗疫模式赢得了认同

新冠病毒所具有的迅速传播的高传染性和频繁变种变异性,以及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播所带来的威胁,使得抗疫形势变得复杂多变。中国在遏制疫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表现出很强的危机应对能力。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有意义的措施,如定点隔离、自我隔离、查验手机健康码等。这些措施不仅显示出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还显示出政府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以及中国社会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文化的强烈信任。在疫情期间中国始终是先进技术的推动者,成为知识创新、数字化领域的引导者。在控制疫情期间,中国表现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赢得了认同。

(三)中国的抗疫援助赢得了声誉

中国在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在做好自身防疫抗疫的同时,还通过派遣医疗专家组、提供援助物资、分享抗疫经验等方式,尽力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防疫和抗疫。病毒不分国界,尽快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依然是目前值得期待的理想方案。为了抗击疫情,世界医学界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研发新冠疫苗,但全球疫苗分配折射出贫富差距,延续了全球财富分配不平等模式,世界上出现了本国优先的囤积疫苗的“疫苗民族主义”。中国的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秉持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中国于2020年10月8日正式宣布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明确表示让中国疫苗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并正在无偿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并将尽已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③多国媒体积极报道中国为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和使用作出的贡献。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秩序中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大国竞争更加激烈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造成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打击,传染性极强的病毒迫使高度技术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及其供应链、产业链发生断裂。全球连通性的丧失,引发了一场经济传染病,贸易、旅游、能源和金融部门受到严重干扰。与此同时,疫情之下各国政府举步维艰,正面临健康危机、经济危机和制度合法性等系统性危机,普遍采取各自为战、但求自保的策略。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让零和思维支配了部分国家的外交政策选择,世界进入了安全优先、国内优先的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中美之间在贸易、科技等方面已经存在紧张关系。疫情暴发后,西方媒体和政客将中国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向民众介绍中国抗疫真相、澄清外界对中国的抹黑、造谣和中伤行为称为“战狼外交”,强化了对中国外交的批评腔调,企图以此否定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宣称“美国回来了”的拜登政府自执政以来,“新瓶装旧酒”,基本沿用了特朗普前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在执政不到两个月就推出的《国家安全战略暂行指南》中提到,美对华关系由竞争、对抗和合作三个部分组成。尽管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仍存在,但也不排除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为此,中美高层互动明显增多,以中美阿拉斯加“2+2”对话为起点,包括之后的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访华,都突显出拜登政府在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和核不扩散等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问题上与中国合作的意图。但现如今的美国倾向于对华采取强硬路线,且已经超越党派限制形成“统一战线”,这缩小了两国改善关系的空间和余地,使得中美之间在政治、技术和军事领域日益陷入激烈的竞争。美国在政治和外交上拉拢盟国,强化印太“四国安全机制”,欲将七国集团(G7)增容改制建立新的“民主10国集团(D10)”。同时计划召开全球民主国家峰会,试图打造反华包围圈。在经济上意图重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零部件采购和供应链,围绕高科技领域组建“技术联盟”,另起炉灶制定新的规则和标准,谋求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脱钩。试图建立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国际决策平台或组织,建立一个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美之间这种紧张关系,还波及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时常面临被美逼迫“选边站”的两难境地。

(二)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向传统安全领域渗透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加大了社会动荡的风险。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正面临着世界地缘政治对抗加剧、“逆全球化”步伐不断加速、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国际环境。在以往的流行病和疫情暴发期间,疫情的起源被视为是科学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但此次疫情却出现了作为非传统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向传统安全领域渗透、传导的不正常现象。④随着疫情防控与各国的国内政治交织在一起,存在着将病毒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特点并有向其他领域溢化蔓延的危险,世界进入了一个安全优先、国内优先的时代,⑤而信任和包容成为国际社会的短缺资源。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西方媒体将政治病毒的范围从疫情向其他方向扩散,不断制造和设置议题,将话题引向中国的对外军事政策、对外援助政策,以及涉港、涉台、涉疆、涉藏等问题,不停地制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热点,使我国的政治安全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三)针对中国的负面对抗情绪加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联手对华进行舆论施压,这种毫无底线的甩锅抺黑,鼓动出强烈的仇华排华敌华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态度加剧。疫情期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在全美呈现上升趋势,联合国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轮新的种族主义浪潮可能使美国倒退到“黄祸”时代,即认为亚洲移民是对西方人工作机会和西方文明的威胁。⑥2020年8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其它国家民众对华态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美日等14个发达国家对华负面感官比例持续上升,日本最高达到86%,负面感官度最低的意大利也超过了62%,对华负面比例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严重影响到全球合作抗疫的前景,也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而困难的国际环境,同时对我国健康稳定的社会发展造成干扰,为民族复兴大业、国际政治合作带来阻礙。拜登政府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中更加重视所谓的人权和民主价值观,更加深入地“组团”介入中国周边地区事务,积极修复和整合所谓的民主价值观盟友体系,强调民主国家的大联合,意图在国际社会和中国周边建立一个以价值观、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盟友和伙伴关系联盟体系。中美之间有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国际话语权竞争更加激烈。

三、后疫情时代构建国际话语传播机制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中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经济生活全面恢复正常。为此,我们应总结中国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二轮驱动的有效做法,主动设置议程,继续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将公共卫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制定长期的有关卫生健康的地缘政治战略,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应对各种政治病毒的传播。为此,我国应及时总结回击各种“信息疫情”的成功或失败经验,对涉及到政治病毒的舆情作出不同层面的回应,建立动态国际话语应急反应机制。

1.在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内增加卫生健康合作内容,以此发挥“护城河”缓冲区的作用,以“挂钩”防“脱钩”,缓冲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今后,在全球治理中有关全球卫生治理方面的内容将更加突出。联合国和区域组织有可能会更加关注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制定有约束力的规则加强世卫组织的作用,将卫生议题纳入联合国安理会议程。中国一直以来都重视以多边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此次抗疫国际合作的出发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把遏制国内疫情作为执政的优先选项,为中国加强全球卫生治理的话语权打开了窗口期。为此,需要在中美都参与的多边机制框架内,如在G20、APEC等机制下,制定有关流行传染病应急国际合作机制,将卫生健康合作作为一种手段,坚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增强合作抗疫的共识,以促“挂钩”防“脱钩”。

中国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阿莫西林等几种目前全球最受欢迎药物的最大出产国,同时也是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赢得了声誉,可以说药品、医疗用品与防护装备制造是中国战胜疫情的法宝。为此,我们应利用自身优势,在多边框架内继续推动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专家与美国等相关国家的医学工作者交流和合作,加强中国与美国地方州政府在药品、医疗用品与防护装备制造方面的合作,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使之成为中美竞争关系的缓冲区、防火墙,同时应在交流合作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理念和主张。

2.在周边层面上,及时总结东亚抗疫经验,建立争取摇摆国家的响应机制。在此次抗疫中,东亚国家整体抗疫效果比较好,成为全球抗疫的模范生。有学者甚至称新冠肺炎疫情标志着西方起主导作用的时代正走向终结,亚洲世纪正在来临。东亚国家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政府危机治理能力以及东亚民众注重集体观念和具有自律精神的特点。因此,专家、学者和智库应及时总结东亚抗疫经验,特别是东亚国家在科技、中医药、科研等方面的成功抗疫经验。通过总结“东亚抗疫模式”所具有的共同点,拉近民众距离,增进相互的理解和感情,以此阻断相关政治病毒的传播。应从寻找共同点出发,团结那些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国家,借此机会经营好东亚及周边关系,盘活存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在“一带一路”层面上,引导建立中国地方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政府间的协作机制。中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沟通与协调,及时分享复工复产经验,积极协商争取让中资企业享受当地推出的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同时,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建设,增强物流、贸易和产业的深度联动。此次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一省援一国”政策令人印象深刻,城市外交、地方外交成为此次抗疫合作的亮点,友城之间的互动和互助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此,可以由中国地方政府分别牵头,有组织地加强友城间的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点开花开展工作,以此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供应链和贸易物流总体保持稳定。

4.在民心争取上,创新民间外交方式,从民间角度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利用一切必要的资源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专心致志地维护人民健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国虽然赢得了抗疫大考,但西方媒体的一些污名化言行使境外民众对中国抗疫产生误解。而破除误解的最好方式是促进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在释放善意、建立沟通渠道、推动对外关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民间力量不可限量,民间交流可以让那些对中国有误解的国外民众了解真相,是增强对华好感度的最有效方式。

一是要树立“每个中国人都是民间交流使者”的理念,增强其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民间外交建立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为此,应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争取在国际舆论场中与对华友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声发言。如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了一系列抗疫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记录了许多中国普通民众的抗疫故事,把中国抗疫经验和中国民众的乐观与“人人都恣意表达自我”的开放形象向外界传播,在中日两国引起强烈反响,登上日本雅虎和中国微博热搜榜。从民间角度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民众可以从身边小事出发,通过拍摄照片、直播等方式展现中国真实的生活图景,这是驳斥谣言、传播真相最有效的方式。

二是要重视青年在民间外交中的主力军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舆情生态面临较大变化,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更需要以灵活、协调的方式进行应对。在此次抗疫过程中,青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抗疫一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在中国变富变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具有较大的认同,同时具有开放和进取精神。随着国际社会交流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青年在民间外交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如武汉大学研究生王琇琨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分享抗疫经验,全英文分享其开展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故事,在国际社会展现出中国年轻一代的风采。青年政治漫画家“乌合麒麟”创作的互联网讽刺漫画澳大利亚士兵屠杀平民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引起受众的反思。

三是發挥好善于讲中国故事的网络文学的作用。中国网络文学已经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成为全球四大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到4.6亿元,用户规模为3193.5万人,向海外输出网文数量超过1万部,翻译网文作品出海数量达到3452部,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职高手》等。⑦而疫情加快了网文行业的出海步伐。一些外国读者跨越文字和文化障碍,自发翻译,自费追更,网文翻译已成为一项文化产业。与以往的精英文化输出不同,中国网络文学以独有的方式,将文化传播方式从被动获取转为主动输送,以自己独特的传播途径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对全球文明互鉴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5.在智库层面上,进行“一国一策”的精准研究,充分发挥智库建设的合力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将我国不同类型的智库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智库的合力作用,借助智库的作用重新塑造客观、公正、对华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将提供专业知识的学术型智库、政策建议型智库和激发民众兴趣的知识传播和交流合作的智库组织起来,成立重大舆情应急响应机制。通过机制引导,使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从诡谲多变的蛛丝马迹中抓住一些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民生的事件发声发言,提出预警,从而使智库成为应对、回应和阻断政治病毒传播的生力军。此外,还要重视智库出版物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其所针对的海外读者群,重点培养一些海外作者群,建立起海外专业人才储备网络,借助外脑发声发言,形成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强化舆论斗争人才的培养,给予机制、评价体系上的保障,提高打击“政治病毒”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建立应对政治病毒快速反应机制、构建中国学术全球传播机制等,树立中国学术传播影响力。要牢牢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重视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的互动,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智库应成为国内和国际范围内澄清各种谣言的重要力量,发挥出既做好对外传播,又塑造国内共识的作用。

四、小结

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十大出资国之一,在此次疫情中中国身体力行敢为人先为世界提供抗疫物资、疫苗和抗疫方案。中国正以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对科研的巨大投入,使得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疫情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是当前全球经历的最严峻危机,疫情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所有国家安全了,每个人才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部获得安全。要维护经济发展,就必须全球共同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9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带来深远影响。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共同应对。”⑧中国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同舟共济倡导团结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国担当理念,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成绩,也有痛点。我们应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动态防范和应急机制,防范病毒向政治、安全、军事等领域外溢,努力构建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本文系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对外话语权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葛建华系天津社会科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①《2020年我国GDP首度迈上百万亿元大台阶:逆风翻盘 迎难而上》,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1-01-19/doc-ikftpnnx9027883.shtml,2021年1月19日。

②「中国のGDPは米国の期待を上回っている」、日経アジアレビュー,2021年3月1日。

③《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 com//mrdx/2021-05/22/c_139962076.htm,2021年5月21日。

④孙敬鑫:《中国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1日。

⑤陈东晓:《当前世界格局的三大趋势值得我们注意》,新华网,2021年3月16日。

⑥《反歧视备忘录凸显美国亚裔困境》,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 n1/2021/0201/c1002-32018677.html,2021年2月1日。

⑦刘蓓蓓:《网文出海要抓住“后疫情时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9月13日。

⑧《习近平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www.chinalaw.gov.cn/news/content/2021-02/09/xxtt_3266218. html,2021年2月9日。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国际传播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