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路径与设计实践

2021-07-21时旺弟

关键词:侨乡项目组手工艺

时旺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东 江门 529000)

五邑侨乡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新会葵艺、茅龙笔、蔡李佛拳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鱼灯、东艺宫灯等2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侨乡手工艺曾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976年新会葵制品年出口总值高达461.12万元,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1]。目前五邑侨乡手工艺传承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其一,五邑侨乡手工艺之间的内在封闭性;其二,五邑侨乡手工艺载体的单一、陈旧。集群式设计创新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学界对手工艺集群创新理论多有涉及,但缺乏个案的实践研究。本文尝试以“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集群创新的三个核心要素为视角,探讨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路径,并进行了设计实践验证。

一、手工艺集群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集群式设计创新模式”是适应区域产业群提升发展需要的一种应用性科研创新模式,一个高度动态的、有序的、有组织的创新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手工艺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Christopherson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手工艺者的重视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手工艺者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相关政策制定越来越重要。[3]Banks根据近年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认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手工业者依赖越来越大,如何培训合格的手工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是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4]王云红通过调查洛阳地区特色手工艺及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特色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5]李昱靓以荣昌夏布为例,将多种非遗文化进行“嫁接”,体现“共融型”产品特质。多种手工艺的“嫁接”与“共融型”是“集群式创新”设计方法的萌芽。[6]温为才等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寻求五邑地区非遗手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设计实践论证了集群式创新理论驱动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可行性。[7]以上学者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为本论文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参考。

二、五邑侨乡集群式创新路径

五邑侨乡人民对侨乡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加上地理位置邻近以及内部技术、经济、文化等关联性因素,为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式创新提供了条件。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是集群式创新的三大核心关系纽带,三链的演进、互动与耦合贯穿于集群式创新路径选择的主要路径中,构成了集群式创新的内核[8]。文章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中“三大核心关系纽带”为理论基础,探讨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式创新路径。

(一)产业链——集群创新主体的界定

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需先确定其内部的创新主体。目前五邑侨乡手工艺的研究缺乏产业链研究视角,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传承人的传承机制、非遗技艺的记录与数字化保护、手工艺美学等。通过完善产业链,实现空间链、企业链、供需链和价值链的上下游整合,促使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长期的协作关系,可以促成“集体创新行为”的产生,从而增加共享收益,获得创新优势[8]。集群创新主体的知识深度积累和知识宽度扩展是集群创新的两个重要维度。因此,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主体包含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其一,手工艺产业链的纵向集群创新主体。其包括了从产品原料种植、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延伸到产品推广及销售的各个产业的创新人员。如新会葵艺纵向创新主体包括葵叶种植者、葵叶加工者、葵艺设计师、葵扇制作者、烙画与装饰手工艺者、包装与营销者等。其二,手工艺产业的横向集群创新主体。指与手工艺产业具有互补关系的其他产业链的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研究者、品牌策划者、五邑地区其他产业的设计师、工程师、手工艺者、企业家等,如:灯具产业、不锈钢产业、首饰产业、红木家具产业、旅游产业等。新会葵艺集群内的纵向创新主体与横向创新主体共同构成了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产业链网络,为后续的集群创新做好了知识人力准备。

(二)价值链——寻求集群内价值创新最大化

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各主体之间存在多种价值观念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如何形成产业链中创新主体的价值共识,凝聚五邑侨乡手工艺产业集群的强大合力,是创新路径的第二大步骤。所谓价值共识,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就某种或某类价值问题达成相对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或者“重叠性共识”的过程[9]。因此,项目组提出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创新主体之间价值共识的3个原则:1.乡民利益优先原则。当地乡民是传承保护传统非遗手工艺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之一[10]。五邑侨乡手工艺大多散落在五邑各个乡村,作为手工艺最直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当地乡民天然地掌握了部分手工艺的技巧。2.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分为人文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人文生态保护指对五邑侨乡手工艺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其产品本真性的保护,这是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关键。自然生态保护指对五邑侨乡手工艺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手工艺存在的根本。3.市场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需求是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核心关键,创新主体应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探讨手工艺产品载体的创新设计,促进手工艺产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手工艺集群创新主体的价值重叠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家及营销人员在构建产业链可持续闭环的价值诉求及贡献,同时充分发挥设计师在手工艺载体创新的价值贡献,使五邑侨乡手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相融合,实现手工艺产品载体重构。

基于乡民利益优先原则,通过集群互联网、旅游业、乡民、政府等主体,项目组提出打造线上预约、线下参与创作的销售新模式,探讨以情感体验、文化输出为主的文创产品销售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葵苗种植体验,在当地乡民的指导下种植一棵属于自己编号的葵苗,之后商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葵苗的成长状态实时反馈给消费者,最后消费者还可以在自己种植的葵叶上进行创作。需注意的是在横向价值链中各创新主体对手工艺价值的共识度较低,其沟通非常难度大,如葵艺销售者倾向现代热压印或者激光雕刻技术葵叶上烙画,以减低产品的手工成本。但手艺者认为这破坏了新会葵艺的本真性。而在纵向价值链中各创新主体对手工艺价值的共识度高,沟通成本低,市场风险小,但产品的创新程度不高,适用于发展成熟且具有稳定市场份额的手工艺产业。

(三)知识链——集群知识溢出的有效机制

知识溢出是造成集聚效应的主要动力之一[11]。集群的知识溢出应该兼顾到集群共同知识存量和知识差异度的平衡,使得知识势能最大化,才能保证集群获得最大的创新潜能[12]。研究团队尝试从两个维度构建五邑侨乡手工艺集群内有效的知识溢出机制。一是侨乡手工艺基本知识的溢出机制。以政府倡导为主举办的“侨乡手工艺”主题相关活动或者高校打造“侨乡手工艺”学习的常态化平台,这类举措可以促进手工艺基本知识的溢出:一方面可以扩大手工艺知识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较大限度召集手工艺的创作主体。二是侨乡手工艺专业知识的溢出机制:①手工艺价值深入全面挖掘——以传播者为核心的知识溢出机制。传播者主要以传统手工艺品牌传播者、营销人员为主。传播者必须与包括当地的文化工作人员(地方县志研究者、博物馆研究者等)、手艺者及当地的百姓深入沟通,准确掌握手工艺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民俗美学价值等,以实现手工艺正向价值传播。②手工艺载体的创新设计——以设计师为核心的知识溢出机制。一方面邀请手工艺者进高校或者企业向设计师或者设计类学生讲解手工艺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设计师要重视第一手素材的收集与研究,在掌握手工艺多方面的知识后,创新手工艺载体。③手工艺新载体的商业化——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知识溢出。企业家可以直接对设计师的创新载体进行专利转化,这是最直接有效的知识溢出;另外,通过专业的论坛培养企业家科学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亦是手工艺集群创新学有效的方法。这三种知识溢出机制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且通过其他地方性非遗文化项目保护的多方面研究实践,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可以为五邑侨乡手工艺探索集群创新路径提供参考。

三、设计实践

项目组以新会葵艺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的集群创新路径,设计了一组名为“南风葵屏”的屏风,并在样品制作完成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市场认可。

(一)创新载体的确定

运用心理组块理论可有效打破新会葵艺与现有葵艺载体之间的强关联,提高新会葵艺的创新度。

1.建构新会葵艺心理组块。现有葵艺产品分为玻璃葵类产品与葵叶编织类产品。玻璃葵类产品有葵扇、葵艺装饰画、葵灯;葵叶编织产品有葵通帽、葵席、葵篮。这类葵艺产品载体在大众认知中已形成固有的心理组块。

2.解构新会葵艺心理组块。目前现有玻璃葵产品及葵编产品泾渭分明,尚未出现将这两类产品进行融合的产品载体。在否定已有葵艺产品载体的前提下,项目组尝试将两种材料的表现形式有机融合,结合当下生活场景构建新的产品载体以传递出新会葵艺全新的材料美学。

3.重构新会葵艺心理组块。鉴于葵艺载体大都失去实用性的现状,项目组尝试在横向产业链确定创新主体,寻求价值重叠。岭南地区饮茶文化发达,在饮茶空间及茶具方面的需求较高。通过与茶艺师、茶叶从业者沟通,项目组提出采用葵艺设计一款屏风,以划分茶室空间。

(二)产品语义的匹配

1.语义匹配。如何确立具有认知特征的符号及载体类型,找到符号及符号载体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这也是地域性创意设计方法论研究的关键技术。[13]为了引起用户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项目组在“南风葵屏”产品语义上作了深入研究。项目组寻求了侨乡文化研究者、侨乡建筑保护者与设计师的价值共识与知识溢出。设计师在开平市仓东村文化传承基地考察时,通过与侨乡文化研究者沈益民老师、侨乡建筑保护者谭金花博士沟通,发现“乡愁”在侨乡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故将“乡愁”确定为屏风的情感寓意。

2.造型匹配。产品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义都是存储与承载文化元素的重要通道与途径,设计师可以针对产品的不同层次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实现产品与文化之间的映射关系。[14]镬耳墙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当地人乡愁情感的主要载体。环状的上部分利用整片葵叶的纹理构成镬耳墙屋檐特征,下部分采用葵叶编织的肌理形成了墙体特征。

3.情感体验匹配。为塑造“乡愁”的审美意象,项目组结合葵叶的透光性,在屏风上方安装了暖光灯带。灯光透过厚薄不均的葵叶映射出温馨、柔和的氛围,合理地构建了使用者的“乡愁”意象。

(a)“乡”:岭南传统建筑 (b)“愁”:儿时记忆

图2 “南风葵屏”造型草图

(三)产品造型的物化

“南风葵屏”分为玻璃葵屏风面、葵编屏风面、红木框架、LED灯带四个部分,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有3个制作要点:1.葵叶拼接。葵叶有其大小的限制,一般玻璃葵可用面积不超过40cm×40cm。“南风葵屏”的尺寸为50cm×110cm,如果将葵叶进行简单的拼接处理,拼接缝隙会造成光的暗影,影响产品美观。项目组将屏风表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分的环状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葵叶的面积。因下部分面积更大,采用葵编织平面,巧妙避免了葵叶拼接问题。2.葵叶与木框架的固定。将柔软的葵叶平整地固定在木框上是非常困难的。在木框中预加工好110°的U形卡槽,用热熔胶将葵叶边缘固化,最后用传统的接插榫固定葵叶。3.LED布光设计。为了使葵面散发出均匀的灯光,在屏风上面安装两条发光角度为60°的LED暖色灯带。当灯光照射在葵面上时,反射出温馨的柔光。

图3 “南风葵屏”实物图

(四)样品的市场测评

项目组从“创新程度”、“实用性”、“葵艺本真性”、“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5个指标点对“南风葵屏”与传统葵艺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60份,绝大多数被访者对产品作了肯定评价。除了“实用性”指标点,“南风葵屏”与传统葵艺产品评价接近外,“南风葵屏”在其他四个指标点上遥遥领先于传统葵艺产品。项目组认为“实用性”指标点评价的接近,是因被测者无法亲自操作产品而造成评价的相对不客观。项目组将“南风葵屏”置于茶空间中,邀请了39位设计师、企业家进行现场产品体验。通过体验产品在茶空间中划分空间的功能及产品光效,82%的体验者给出了较好的评价,验证了之前的假设。目前,“南风葵屏”已获第十届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优胜奖,2020年江门“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铜奖、文创设计专项赛银奖。

猜你喜欢

侨乡项目组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