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医体质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21李新梅邱思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3期
关键词:湿质偏颇颈动脉

李新梅,邱思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伤和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而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仍然较低[1]。中医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及心理状态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形成受先天、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体质可反映疾病的易感性与倾向性,也可以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2-3]。近年来,体质学说发展迅速,结合“治未病”的理论,为疾病的预防、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对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医体质及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旨在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综合二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86例,其中,男 117例,女69例;年龄34~90(67.30±10.56)岁。按年龄段分为中青年高血压组(<65岁)105例,老年高血压组(≥65岁)81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18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 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SBP≥140 mmHg和 DBP<90 mmHg 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病人,虽然血压<140/90 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分级与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参考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3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完成中医症状、体质辨识及相关资料采集病人。

1.4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病人;严重心、脑、肺、肝、肾系统疾病病人;精神病病人。

1.5 研究方法

1.5.1 一般资料的收集 收集病人年龄、性别、既往史,测量病人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

1.5.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

1.5.3 血压的测量 取坐位,测上臂血压,间隔1~2 min重复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若SBP或DBP的两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则再连续3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1.5.4 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 采用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测试仪(BP-203RPE Ⅲ型),由专人测定 baPWV,对每位受试者重复测量两次,记录最后1次测量结果,取左右两侧baPWV的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5.5 颈动脉超声检测 病人取仰卧位,纵向探查两侧颈总动脉,于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5 cm处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IMT<1.0 mm为正常, 1.0~1.2 mm为内膜增厚,>1.2 mm为内膜局部隆起,即形成斑块。

1.5.6 中医体质辨识分析 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为平和质和8种偏颇体质共9种体质。偏颇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5]。病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体质量表的回答及填写,然后由电脑 KY3H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根据量表回答情况并结合公式自动计算,经专业中医师进一步审核后判定体质类型。

2 结 果

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单位:例(%)

2.2 体质分布情况 186例病人中,偏颇体质142例(76.3%),平和质有44例(23.7%)。在偏颇体质中以痰湿质为主,共35例,其次分别为阳虚质25例,血瘀质22例,阴虚质18例,湿热质15例,气虚质14例,气郁质8例,特禀质5例。分析105例中青年高血压与81例老年高血压的体质分型,结果显示:中青年高血压组平和质、湿热质占比高于老年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高血压组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中青年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体质分型比较 单位:例(%)

2.3 不同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病人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因样本量偏少,对体质分类与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示:1级和2级高血压均以平和质比例最高,其次为痰湿质;3级高血压中则以痰湿质比例最高,其次为阳虚质。而高血压危险分层中,很高危以痰湿质占比最高。详见表3、表4。

表3 不同高血压分级病人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单位:例(%)

表4 不同危险分层病人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单位:例(%)

2.4 合并不同疾病高血压病人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高血压与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常合并存在,对这几种疾病的体质类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合并脑卒中的高血压病人痰湿质最多,与无脑卒中高血压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合并不同疾病高血压病人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单位:例(%)

2.5 有无痰湿质高血压病人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有无痰湿质高血压病人BMI、左侧颈动脉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有无痰湿质高血压病人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2.6 痰湿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提示偏颇体质以痰湿体质为主,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痰湿质的影响因素分析。将有无痰湿质为因变量Y(Y=1,表示是痰湿质,Y=0,表示无痰湿质),以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baPWV、BMI、Hcy、hs-CRP、LDL-C、血尿酸、颈动脉IMT及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作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8,P<0.05),模型预测符合率70.1%,进入方程的指标有脑卒中、左侧颈动脉IMT,提示脑卒中及左侧颈动脉IMT是痰湿质体质的危险因素。详见表7。

表7 痰湿质影响因素的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6],其发病率连年居高不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临床上,本病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胸痹”等症,多与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并存。

近年来,多项研究对高血压人群的体质特点进行了分析。李玉华等[7]研究表明痰湿质与高血压表现出较强的联系强度。张松兴等[8]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分析认为痰湿形成有先天因素,可能与遗传基因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后天的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如能对痰湿质高血压病人进行早期干预,有可能延缓高血压病情的发展。匡调元[9]教授指出:“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病人发病后临床证型的趋向性”。因此,在高血压的中西医防治策略中应关注病人的体质特点,采取符合个体特征的高效干预措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以偏颇体质(76.3%)为主,青中年高血压组平和质占32.4%,偏颇体质以痰湿质(14.3%)和湿热质(13.3%)多见。老年高血压组则痰湿质(24.7%)占比最高,其次为血瘀质(17.3%)、阴虚质(16.0%),而平和质仅占12.3%。可见随年龄增大偏颇体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且以痰湿质最为多见(P<0.05)。本研究中合并有脑卒中的高血压病人体质分布以痰湿质(57.1%)最常见(P<0.05),且痰湿体质病人左侧颈动脉IMT和 BMI较其他体质高(P<0.05)。本研究对体质分类与高血压危险分级、分层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高血压3级、很高危高血压病人痰湿质占比最高,初步提示痰湿质病人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广东地处岭南地区,气候较湿润,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人群中痰湿体质较为常见[11]。通过体质辨识,了解高血压人群体质,特别是痰湿质人群,针对性干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运用中医药方法,指导药膳及汤药调理,恢复阴阳平衡,有利于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

猜你喜欢

湿质偏颇颈动脉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中医体质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贵州苗族痰湿质及瘀滞质人群面舌图像特征分析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健脾祛湿颗粒辅助治疗痰湿质原发性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
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