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世纪以来戏曲现代戏的研究现状

2021-07-20黄可佳汪海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戏中国戏曲新世纪

黄可佳 汪海藻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戏曲现代戏是中国戏曲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形态之一,表现现代生活这一题材要求使得戏曲艺术在从案头到场上的一系列美学体系都遭到了强烈冲击。二十世纪的许多学者和专家均集中讨论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议题。但进入到新世纪,学界对现代戏的关注点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内容分析

新世纪头两年的期刊文章多处于发现问题的阶段。现代戏经由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已经有了一系列优秀代表作,形成了创作队伍,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观众又给现代戏的创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戏曲现代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亟待寻找一条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世纪初的众多专家学者均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因此,2000 年的期刊文献多关注学界的此类事件,比如辰辰的《戏曲现代戏的又一盛会——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纪实》、晓罗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这些文章多是会议纪实和会议精神的传达,并不能严格地算作学术论文,但它们对二十世纪现代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集中处理和商讨现代戏的市场问题。另外还有2001 年邹平在《上海戏剧》上发表的《戏曲现代戏的突破口在哪里?》、慧敏在《中国戏剧》上发表的《谈谈戏曲现代戏——访著名戏剧家郭汉城》等也都是寻找新世纪戏曲现代戏发展的突破口的。而另一类文章则是观有所得式,比如杜建华的《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史书——读〈中国戏曲现代戏史〉》、李庆成的《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新收获——眉户戏〈陕北婆姨〉观后随笔》。从新世纪头两年的关于戏曲现代戏的期刊文章来看,他们普遍认为当前中国戏曲现代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经典剧目留存不多、舞台艺术呈现较弱、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不足以及戏曲化程度不够等。

经过前两年的讨论和反思,现代戏又迎来了创作热潮,但实际上其创作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对上演剧目的讨论,学者们对中国戏曲现代戏的研究从2002 年开始便发生了转向:从发现问题阶段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展开了对现代戏的音乐、舞美、形象创作、表演等方面探索。据此,学界展开了队现代戏“现代化”的讨论,诸如胡应明2003 年发表了《传统戏曲的现代转换——试论编演戏曲现代戏的革命性意义》、2005 年白欢龙发表的《为戏曲现代戏注入现代基因》等。尽管现代戏创作问题重重,但大家依然对戏曲现代化的做法持有肯定的态度,只是如何使之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而要寻得现代戏的发展道路,必然要对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寻求一个阶段性的定位,并找到优秀的剧目作为样本。因此在2004 年,以郭汉城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九十年代以来戏曲现代戏所获得的成就,并表示戏曲现代戏已然发展成熟,还从优秀保留剧目中汲取成功的经验,以期能促进中国戏曲的长足发展。

而伴随着各地方戏在现代生存空间的逐渐紧缩,人们愈加重视戏曲在当代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随之便对具体剧种的现代戏创作现状和发展方向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各戏曲剧种,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文化课题。

另外,2005 年10 月8 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戏曲界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点从2006 年11 月7 日在张家港举行的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可见一斑:与会代表围绕“长江流域地方戏剧团的创新与作用”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形成了“地方戏剧的生命在农村”的共识。为此,《中国戏剧》在2006 年专门开辟了“戏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栏,首篇就刊载了戏剧家姚金成的《反思与期待——谈戏曲现代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一文。

到了2010 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专家学者展开了新一轮的回顾与展望之旅。郭月亮的《戏曲现代戏的现代戏诉求——新中国戏曲现代戏60 年反思》一文、姚欣的《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造就艺术的辉煌——新中国60 年戏曲现代戏回顾》一文等都对戏曲现代戏过去六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望和总结。近十年,戏曲现代戏有了可喜的新变化,涌现出多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水平现代戏,被不少专家学者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的新高度”。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专家学者又对戏曲现代戏的成就进行了新一轮的梳理。比如傅谨的《新时期戏曲现代戏成就论》,杨云峰和王铭的《戏曲现代戏40 年——时政宣传、道德教化的纠结与突破》。

从他们的研究轨迹中,可以看出戏曲现代戏不断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以求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其创作上一直定位不准、问题重重,因此许多人对于要不要搞现代戏、现代戏的价值如何一直存有不小的疑问。由于现代戏创作沉淀时期较短,他们便不断地从各成功的优秀案例中寻求创作的规律,时常做阶段性的总结,所著文献多为创作实践服务,探索意味极为浓厚。他们的研究主要依据时代的发展轨迹和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两条线索进行,并且这两条线索彼此关联、相互缠绕。前者多与当前政策和时代特征相关,后者则是围绕舞美、表演、音乐、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等展开。

二、数据分析

将研究范围缩小,在中国知网的搜索栏里搜索“篇名”——“戏曲现代戏”,则显示出新世纪以来有关期刊文献数量如图1 所示:

图1

根据数据显示,相关期刊文献平均每年发表11 篇以上,而达到这个平均水平的只有8 年,不到统计年份的一半,可以看出学界对戏曲现代戏的研究还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这足以显示,随着现代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现代戏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高。尽管整体而言数量上增幅并不是太大,但波峰和波谷均大体呈上升趋势,据此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现代戏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跟进,且受关注度越广,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探寻。

学术研究当然是跟随着戏曲现代戏创作实践的步伐的。首先,当下语境之下,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戏曲的古典意味和传统审美风格相差甚远。传统戏曲逐渐丧失了通俗的特性,越来越多的人将传统戏曲看作是一门高雅的精英化艺术。加之地方剧种加速消失,戏曲艺术需要迫切找到一条与时代接轨的发展道路,于是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现代戏创作渐趋红火,学术界必然要给予相应的关注。其次,创作上的不尽人意急切地呼唤着理论的指导,所以越来越多的经验总结类和评论类文章被刊载出来。

自1960 年文化部明确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之后,戏曲创作在剧目上一直执行“三并举”的方针。据统计,有关戏曲现代戏的期刊文献数量占比只有14%,学界对新鲜剧目类型的关注程度远不及传统戏(数量占比74%),可见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消化和认证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到现代戏研究在戏曲研究领域内的情况,又用相同的检索方式将有关现代戏的期刊文献与整个戏曲相关的文章数量进行了统计。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总体上新世纪以来关注戏曲现代戏的文章呈上升趋势,但就研究戏曲领域的期刊文献总量来看,关于现代戏的文章数量只占总数的1%,甚至更少。

三、来源分析

根据以上的检索方法,一共获取到新世纪明确有关戏曲现代戏研究的期刊文献176 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87 篇。但由于中国知网并没有将所有相关杂志纳入数据库中,因此这个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数并不能代表整体的研究水平。将相关期刊文献的主要来源做出统计之后,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由此可见,《中国戏剧》《当代戏剧》《戏剧文学》这三种杂志对现代戏更为关注。在近20 年之间,以上三种期刊保持着平均每年不过两篇的刊载量,显然并不算多。一者,现代戏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代戏创作;二来,这些文章多是发现问题类,其理论深度还不是太高。这当中,又数《中国戏剧》刊载数量最高,即便在二十世纪也是如此。因为该杂志专门开辟了一个《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专栏,来密切关注戏剧创作及舞台艺术的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组稿数量就多。当然,核心期刊对现代戏的集中关注,也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了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与成熟。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戏曲现代戏的关注和研讨热度在缓慢的升高,关注重点也从探讨现代戏的价值转向了剧目评论与经验总结、现存问题发现与解决方法、相关政策和学术活动的解读等。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戏曲现代戏创作越来越火热,但相关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创作实践,也缺乏对既有程式的艺术规律的探究。既然目前戏曲界对待剧目依然执行“三并举”的方针,对现代戏的研究还应该加强跟进。

猜你喜欢

现代戏中国戏曲新世纪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现代戏话语体系下的剧种边界重构——由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引发的思考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