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低估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肠病

2021-07-19戴伦

家庭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肠病高血糖

戴伦

一提到糖尿病肠病,大家往往会联想到以顽固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腹泻型糖尿病肠病。但是临床上却还存在着一个为数更多的以便秘为主的糖尿病肠病的类型,其在糖尿病肠病中的比例高达60%,远远超过了腹泻型糖尿病肠病,却较少为人们所关注。以便秘为主的糖尿病肠病不但会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一般对于便秘的定义,是指患者每周排便少于3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糖尿病肠病便秘型患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大便次数可能更少,大多每周只能排便1次,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两周才能排便1次。由于粪便质地过硬,而患者肠道蠕动能力又明显减退,因此每次排便往往需要极长的时间、使用极大的力气,才能把粪便排除出来。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农村居民都习惯于下蹲式排便,往往需要蹲很长时间,费很大的劲去试图把粪便排出来。这样的情况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容易使得原本就处于硬化而脆弱的血管破裂,从而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脑卒中这样足以致死致残的事件发生,甚至当场猝死。

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⑴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自主神经损害是常见现象,长期的高血糖损害了控制胃肠蠕动的自主神经,使胃肠蠕动减缓,大肠排空减慢,直肠对大便的充盈与扩张不敏感,排便放射迟钝。⑵高血糖造成大肠水分排出过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使体内排出过多水分,大肠水分减少,大便不能被充分软化而变得干燥,就会出现便秘。⑶肠道菌群失调。糖尿病患者往往可以造成体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使肠道内有益的益生菌数量减少,而有害菌数量上升,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引起便秘。⑷糖尿病本身引起的精神损害。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其疾病造成视力模糊、周围神经疼痛等症状,使得患者因此而不能克服痛苦,坚持每天必须进行的体育运动;缺乏运动更会造成胃肠道蠕动减慢,引起或加重便秘。长期因为对糖尿病的恐惧使患者的精神压力变大,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的调节,胃肠蠕动功能受到抑制,盆腔肌群紧张度增加,从而引起排便肌肉不协调,更容易导致便秘加重。

由于糖尿病肠病的形成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其预防对策也应该全面细致。一般需要采取下列对策。⑴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产生便秘,高血糖应该属于万恶之首,因此积极降糖,使血糖控制满意达标属于治本的最大举措。⑵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發生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补充适当的益生菌来改善肠道的细菌平衡。常用的药物制剂以双歧杆菌制剂如培菲康为首选,也可以使用功能性低聚糖益生元口服。⑶提高自主神经功能。可以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B族维生素,以帮助提高自主神经功能,借以改善便秘。⑷增加食物中的高纤维物质。有的糖尿病患者过度禁止自己食用水果等富有甜味的食物。造成食物中纤维物质太少,不足以刺激肠道的蠕动。应该鼓励患者在餐时或餐间进食含糖量不太高的水果,如猕猴桃、雪梨、苹果等,有助于增加食物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⑸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个人排便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应该培养患者选择一个固定的排便时间,每次蹲着排便时不能时间太长,切忌排便感不强烈时拼命去挣,这样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如果在家居的坐便器上排便,切忌边看书或者玩手机等不集中注意力的行为。⑹保持每天补充足够的饮水量。糖尿病肠病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多汗。因此必须每天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使肠道保持润滑的状态。⑺戒烟。长时间抽烟会引起肠道不适,甚至导致肠道发黑,肠道壁的水分被烟渍吸收而导致肠道蠕动缓慢,引起便秘,因此糖尿病便秘患者必须戒烟。

此外,糖尿病患者宜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久坐不动是诱发便秘的不良行为之一。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慢跑等,并每天坚持锻炼。每天按摩腹部、勤做提肛运动也有助于缓解便秘。这里特别推荐两个排便操。一是晨起和晚上睡前,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二是提肛运动,以站立姿势,吸气时肛门收紧上提,吐气时放松肛门。如此反复多次,以锻炼腹肌,促进肠道粪便向下移动。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肠病高血糖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Th17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