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2021-07-19海南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概论职业化模块

海南师范大学 李 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穆 雷

广州斑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陈 杲

1.引言

截至2020年底,翻译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TI)教育已历经十余年风雨,全国MTI学位点增加到310个。MTI的设置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仲伟合,2017)。MTI教育作为专业学位教育,要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要以职业化为导向,紧跟时代的发展特征,致力于培养能够满足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职业化人才。“翻译概论”作为一门MTI学位必修课,通常在MTI的第一学期开设,旨在让MTI学生在有限的理论学习时间内,初步了解翻译职业的基本内涵。对于MTI新生而言,该课程承担着普及入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翻译、加深对翻译职业性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技能的职责。因此,课程应与时代发展接轨,因应市场人才需求。

为了解国内对该课程的研究现状,笔者以“翻译概论”、“翻译学概论”、“翻译导论”等为主题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3月10日,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翻译概论》的书评以及课程设置的探讨,说明针对MTI的翻译概论课程的研究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概论”课程自开设以来经历多年探索,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经过不断调整修改已趋渐成熟,本文将从教、学、测和学生反馈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以期为MTI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2.“翻译概论”教学现状和课程定位

为进一步获悉MTI教育中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对2007年至2014年获批MTI专业学位授权的205所院校进行的专项评估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87%的院校在MTI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少数)开设了名为“翻译概论”“翻译学概论”“翻译学导论”“翻译学通论”“译学概论”“翻译理论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导论性课程,且为必修课。其中课程名为“翻译概论”的有147所,占比最高,其次是“翻译学概论”,共13所。虽然此类课程名称多达14种,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如翻译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类是侧重翻译理论的课程(如翻译理论概论、翻译理论基础、译学理论)。这两类不同的名称,实质上代表了对该课程的不同基本认识,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乃至评估方法的使用(文军,2012)。

在开设了该类课程的院校中,总课时分布从8到72课时不等。课时最少的一所院校将其设为8课时的讲座与观摩课。课时最多的三所院校中,一所院校将“翻译概论”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开设在两学期,共计72课时;另两所院校在一学期内开设72课时。从课时占比来看,45%的院校设置36课时,32%的院校设置32课时,7%的院校设置40课时,与其他必修课课时相当。

该类课程需要授课教师既能从宏观上对翻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整体的把握,又能从微观上对翻译活动的过程和具体环节有深刻的体会,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许钧,2009:297)。从该类课程授课教师的职称分布来看,53%的授课教师是教授,38%的教师是副教授,讲师仅占9%。高职称教师占比如此之高足以说明院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以及课程本身对教师的要求之高。

根据以上教学现状,可以看出,“翻译概论”作为MTI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普遍得到了院校的重视,然而“翻译概论”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是模糊的,这一点可以从叫法繁多的课程名称中得以体现。该课程是侧重于翻译理论还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如何区分面向MTI的“翻译概论”以及面向学术型翻译专业MA的“翻译学概论”、MTI学生对理论的了解程度应该如何把握、课程内容如何关照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等问题需要厘清。基于这些问题,下文将对“翻译概论”的课程定位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翻译概论”是针对培养专业性实践型人才开设的理论课程,应当充分对接语言服务行业,向学生清晰展现语言服务市场的现状与需求以及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为个人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兴趣领域打下理论基础。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提到的MTI的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职业化”,应用型与职业化指向清楚表明“翻译概论”课程应该更多介绍语言服务现状与需求,拓展学生行业视野,以便更好适应语言服务市场。从语言服务企业角度来看,通过“翻译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在进入企业时快速适应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译员。以厦门精艺达翻译服务有限公司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的实习统计数据为例,81名MTI实习生中,仅有7名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企业的业务要求,与上下游流程配合良好,侧面说明当前MTI教育中的职业化导向不够清晰,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次,“翻译概论”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硕士重实践的特点,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认知,但不可忽视对学生翻译理论素养的培育,但此处所指的理论知识有别于面向学术型翻译硕士的“翻译学概论”。“翻译学概论”旨在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翻译学学科知识,尤其是翻译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掌握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文军,2012:78)。何瑞清、张小波(2015:35-37)提出“翻译理论”三分法:“翻译理论”包括“翻译概论”“纯翻译理论”“相关学科理论”;在难易程度上,翻译概论先于纯翻译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翻译概论与翻译实践有直接关系,翻译概论简单、具体,大部分是决策理论,例如翻译目的、标准、技巧方法、原则策略。“翻译概论”作为MTI课程中的主要理论课程,应侧重于决策理论和翻译实践相关的纯翻译理论,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认识翻译、理解翻译、对翻译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对象、翻译的主体、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中的基本矛盾、翻译的功能、对翻译的评价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精神和使命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梳理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翻译技能,以便更好地从事翻译工作(许钧,2009:VI),这一点在下文的课程设置中将详细介绍。

再次,“翻译概论”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生源与学生基础,在掌握学生整体情况的前提下主动调整,灵活把握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认识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感性环境,同时提供理性认知的指导。从生源和学生基础来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至2017年MTI新生入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为例,虽然MTI有85%的学生本科专业是外语类,但仅有15%是BTI翻译专业本科,说明绝大多数MTI新生对翻译学科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问卷结果显示,95%的MTI新生对理论类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翻译理论类课程有必要开设,并认为能够帮助指导实践。58%的MTI学生入学前学习过或接触过翻译理论,掌握程度为一般了解。63%的MTI学生入学前上过论文或报告写作课,对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为一知半解。在翻译职业方面,33%的MTI学生入学前完全不了解口笔译岗位、流程和要求,仅18%的MTI学生入学前尝试用过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从上述数据可知,MTI新生对语言服务市场的掌握较为欠缺,亟待在课程中弥补,应通过各类方式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直观认知语言服务行业及其需求,同时引导其理性认知行业。

最后,“翻译概论”课程承担着行业概况入门的任务,需要教师积极调研,不断了解新需求,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新需求,从而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从语言服务市场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语言服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最初传统的外语人才到现代化语言服务业需要的懂外语、懂专业、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职业化人才,这一演变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与市场接轨。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翻译概论”作为帮助MTI新生了解语言服务市场的第一扇窗户,应该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以职业化为导向,引导MTI学生一步步走进语言服务行业,让学生明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找到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耕,例如商务翻译方向、法律翻译方向、科技翻译方向、本地化方向等等,也为翻译理论知识的吸收以及口笔译技巧的学习铺好基石。

3.课程内容

培养职业型翻译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其培养模式的特点,基本的翻译理论可以通过“翻译概论”等课程来进行(穆雷、王巍巍,201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概论”通常设置为16周32课时,通过多年教学并根据效果反复调整后,目前课程主要包括学术规范、翻译的标准、译员的素养、翻译的主体、口笔译方法、翻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16周共16个课程模块,各模块内容大致如表1所示。

表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概论”课程安排

第一模块是对MTI培养目标和“翻译概论”课程的总体介绍,包括课程计划、目的和要求。“翻译概论”作为MTI培养计划中的主要理论课程,起到普及行业及专业状况,指引学生发展道路的作用,第一模块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了解教育阶段的目标及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介绍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和安排,推荐阅读书目,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目的明晰地自主学习。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生入学问卷调查结果,73%的MTI学生选择报考MTI是认为MTI以实践为导向而非专注学术,10%的MTI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好,16%的学生选择MTI的原因是不考二外或认为考试容易,还有1%的学生报考时没有成熟的想法,或听老师、同学建议或盲目跟风。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MTI的培养目标还未有充分的认识,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在“翻译概论”的开篇之课中,帮助新生了解MTI开设的背景、意义、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个模块着重介绍学术规范,旨在涵育学生学术潜力,同时推进学界与业界的信息互通。一方面,学术规范在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容易被轻视,可能造成学生在后续工作中出现学术失范,也不利于学生发掘其学术潜力;另一方面,职业化工作态度和翻译保密要求等职业道德也应当在研究生期间着重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职场。穆雷、邹兵(2011)在对第一批15所试点院校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及部分论文进行调研分析后指出了MTI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研究规范和写作方法欠缺,在项目报告中,超过半数的选题仍止步于简单的译事汇报,没有系统总结,报告实践过程的意识”。我们“强调和突出实践的特点绝不意味着放弃学术能力的培养,也绝不意味着MTI毕业论文可以不顾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惯例而马虎了事”(吴刚,2010)。在MTI阶段开设论文学术写作的院校为数不多,而在未专门开设学术写作的情况下,则非常有必要在“翻译概论”课程中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逻辑化的思维习惯。此外,现阶段大量先进的翻译实践来源于产业一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产业一线在翻译方法、翻译模式、翻译技术等方面也会有更多创新,用以应对日渐增长的语言服务需求。MTI高校输出的人才在进入行业后,应该能够以规范的学术语言总结行业中的新现象与新技术,将先进实践传回学界,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第三模块介绍翻译的标准,引导学生关注学界、业界现有标准,形成关注行业动态的意识。翻译作为市场产品,了解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仅能主动规避错译、漏译等硬伤,还能提高译文的质量,交付符合要求的译文。另一层面的翻译标准是与翻译策略、方法相关的标准,了解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异同有助于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多年经验总结的群体智慧,督促学生了解中国翻译协会等行业协会出台的相关标准及相关国家标准,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时获得参考,以较迅速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一些跨国公司也针对其语言服务制定了标准,同样也应推荐学生了解。例如,微软语言门户网站上就有开放下载的风格指南。这一模块兼顾翻译策略、方法相关的翻译标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文体与用户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亦有助于学生在碰到实际翻译难题时反过来求助于理论。

第四和第五模块是关于译者/译员,旨在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翻译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翻译市场上,从事语言服务的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职业道德、翻译类资格考试证书的种类有哪些,都应该是MTI学生在为进入市场提前做好的功课。举例而言,职业道德应当在学生阶段着重培养,而教师则应就保密、守时、质量等主题与业界人士沟通,针对业界普遍反馈的问题对学生加以训练,树立学生的保密意识,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确保学生翻译质量过关。随着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翻译行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译者的身份也在随之变化,让学生了解译者的身份,有助于MTI学生在进入职场后快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适应岗位需求。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职业化的背景下,也呈现出了特有的职业表现形态,充分了解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工业化、智能化之间的关系,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译者主体性和译者身份。

第六和第七模块是关于口笔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口笔译策略和方法的学习,了解专业化。口译、笔译方法策略在基础笔译、口译等课程中通常有大篇幅的介绍,因而在“翻译概论”中仅用2个课时从总体上介绍笔译的基本方法、翻译的策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形合与意合等;2个课时介绍口译的基本方法与分类、口译员的基本素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正接触具体的口笔译方法前有全景图式的了解,也解决了部分其他专业来源学生对口笔译基本方法不够了解的问题。

第八至第十模块讲授翻译技术,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职场上可能应用的翻译技术有宏观的了解。翻译技术是职业化翻译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方式不同,“翻译概论”中的翻译技术模块从宏观的角度介绍职业化翻译可能会使用到的工具或技术,包括机器翻译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术语管理工具、语料库、本地化工具和技术写作工具,共计6个课时,分三个模块。这些模块不需要深入探讨具体翻译工具或技术的操作,而重在介绍市场上现有或主流的翻译技术工具或技术及其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寻求相关技术或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十一是关于翻译的管理,具体包括翻译行业的基本流程及其管理、翻译市场管理、准入机制与考核机制。这一模块旨在帮助MTI学生加强对语言服务行业现状的了解,洞悉语言服务企业或语言服务岗位的操作流程。

翻译的市场分两个模块,具体包括语言服务行业的业务细分、各项业务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两个维度。上述模块完成后,MTI学生应对语言服务行业有更细致全面的了解,对市场需求的人才特征和能力要求心中有数,从而为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第十四模块是MTI毕业论文的写作,主要内容是毕业论文的模式及选题和写作方法。在完成此前的十三个模块内容后,MTI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了初步的想法,应当就选题方法、选题价值、研究方法等内容做一定介绍,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积累,以毕业论文为手段,进一步提高职业化能力与素养。

课程最后两个模块是开放式内容,一是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介绍行业中真实的实践案例,二是请高年级MTI学生分享实习和学习经验,在课程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让MTI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翻译市场和行业。

总之,“翻译概论”课程的内容安排以职业化为导向,为学生职业化发展做好准备,并一定程度上兼顾学术能力的培养。

图1.教学模式六大板块

4.教学及考核模式

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文献阅读、准备试讲、专家讲座、教师点评、学生交流六大板块的有机配合,如右图所示。

在教学上,除了教师授课之外,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TBT)。教师在课前制定课程计划时,首先遴选若干个助教,助教可以是博士生或高年级MTI学生,主要任务是“老带新”,为MTI新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根据各模块内容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名助教。助教带领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穷尽相关文献,阅读后提炼出要点等,其后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将学习与讨论成果以演示文稿的方式体现出来。演示文稿完成后由教师审读,小组则根据教师审读意见修改后进行组内试讲,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种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根据课后回访与观察,不少同学对本组所负责的主题产生了兴趣,可能由此奠定后续的职业方向或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任务型教学法,课程主讲者涉及了不同的角色,如表1所示。下文根据不同的主讲者分为四部分来介绍。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模块及第十四模块,由教师讲解。前四个模块安排在学期初,课程的内容是教学计划及学生不易通过自学深入掌握或需要全面解读的内容,由教师讲解较为合适,这样安排也为学生主讲的第二部分留出了准备与调整的时间。第十四模块则在一学期学习接近结束时讲解,提醒学生反思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与疑问,适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第二部分为第五至第十三模块,由学生主讲。教师在学期初就下发课程计划,各小组在助教带领下组织定期讨论,开始查找资料,准备试讲。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助教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在课程范围、方向、资料、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小组定期讨论的结果以会议纪要形式每周发送给教师,一是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二是督促各小组积极讨论和共同学习。经过讨论与改进的演示文稿则由教师审阅并提供意见,进而形成课堂演示的终稿。课堂演示中,每个模块通常为2课时共90分钟,在时间分配方面,小组展示60分钟,平均每个学生的展示时间因小组成员人数而有所不同,约在10—12分钟左右,课堂最后30分钟则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在学生主讲的这一部分中,教师应通过行业会议、论文、专业书籍、走访企业等方式了解相关主题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行业新现象与新做法。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的主体、方法、技术、市场,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翻译职业中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展其视野。

第三部分为行业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在部分院校得到了很好地实施,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课程中邀请行业专家围绕翻译职业化的要求举行讲座,与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并提供实际的案例,在讲座后与学生互动问答,有助于建立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

第四部分则是学习计划与职业选择,通过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和实习经验,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将来的学习情况,增强其学习的目的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研究生生涯,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实习积极构建职业化翻译所要求的能力。

以上四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翻译概论”课程的完整图景,对翻译理论、翻译市场、翻译技术、翻译管理等内容的探讨,拓展了学生的观察广度与思考深度,让学生有机会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所要面对的市场和将要做出的准备,从而为职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考核主要分三部分:(1)课堂讨论和小组贡献,约占20%;(2)每个学生的课堂展示效果,约占40%;(3)期末论文,约占40%。

第一部分中,课堂讨论采取加分制,以增加互动,小组贡献则由助教评定,重点考核任务中注重的资料检索、团队协作、职业态度等内容;第二部分则针对演示内容的充实程度、信息的时效性、台风及演示文稿的美观实用程度等进行考察,督促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软技能;第三部分则是在课程结束后由每位学生提交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论文内容可以与自己课堂展示内容相关,也可以选择任一感兴趣的模块进行阐述,重点考察研究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亦注重逻辑与行文,供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及期末考核。

5.课程效果与问题

自“翻译概论”课程开设以来,为检验课程效果,教师鼓励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个人心得体会,并根据效果和学生建议反复优化课程。以2017年度的41名MTI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为例,学生普遍反映在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导向和实用性、主动学习的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演示技巧等方面得到了启发和锻炼,受益匪浅。从反馈情况看,预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见表2)。

表2.学生心得体会分析结果

以下摘取部分学生的心得(见表3)。

表3.部分学生心得体会撮要

在认可的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学习中的困惑,如:学生对学生主讲内容的权威性与及时性存在疑问;对课堂互动和研读内容的广度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例如目前的课堂时间分配中,教师点评与答疑的预留时间为30分钟,可能出现讨论不充分的情况。在互动方面,学生希望增加课堂互动,尤其是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互动环节;亦有学生提出课堂上有部分同学已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请他们发表一些看法,或者提出问题请演示小组回答,以促进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在广度方面,有学生认为课前准备时过于关注本组主题,容易忽视其他主题的内容。这些学习中的困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完善。

6.结语

“翻译概论”是MTI主要理论课程,起到普及翻译理论、对接行业实践、拓展学习广度的作用,“翻译概论”如同链接纽带,在各个课程之间建立了有机连接,使各项课程结合得更加融洽紧密。就MTI的培养目标而言,职业化是基本要求,“翻译概论”以此为导向,就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要求等方面向职业化翻译靠拢。在课程设置上要引导学生跨出培养方向,关注职业要求所可能接触到的各类内容,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在教学模式上,要容许学生有发挥与犯错的空间,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加以纠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守时、保密、保质等职业要求,将课外的自主学习环节变成职业化训练的实践场所;在考核要求上,要积极调查行业信息,将翻译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投射到考核上,引导学生向职业方向看齐。除了强化职业化导向之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学术意识,在学术规范、学术写作、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主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进入行业后能够以规范的学术语言对新现象与新做法进行阐述总结,从而反哺学界。

猜你喜欢

概论职业化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