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系统的分形与功能变异*

2021-07-19天津科技大学刘向东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分形范畴语篇

天津科技大学 刘向东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王 博

提 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探讨语言系统的分形特征及其功能变异。我们首先回顾分形的要义,并阐释分形机制之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范畴化的方法论意义。然后,我们从分形视角重新考察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分析分形在语言系统中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分形是语言系统内的功能变异机制,在语言的个体发展、历时进化和即时生成中承担关键作用。最后,本文探讨语言系统分形的社会符号学基础及其对语篇研究的参考意义。

1.引言

范畴化之于语言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方法论的一部分,不同范畴化模式服务于不同的语言本体论和认识论,三者共同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视作社会符号,其对语言系统的范畴化模式也具相应的特性。其中所涉范畴之分形机制(fractalization)在其理论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准确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科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关键概念。近几年,学界开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赵文超(2016)、罗载兵等(2017)、罗载兵(2019)。可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范畴化及学科体系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在梳理分形的普遍概念及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应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分形作为一种范畴组织模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科体系中的作用、要义及其社会符号动因。最后,本文结合实际,阐述语言系统的功能分形对语篇分析的意义。

2.分形范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分形”这一概念源于几何学,其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数学家及哲学家莱布尼兹对“递归性自我相似(recursive self-similarity)”现象的思考(Pickover,2009:310)。根据Falconer(2003:xvii),分形理论针对经典几何学提出,与经典几何侧重数学中的规整集合(regular set)相对,分形理论专门考察非规整集合(irregular set);从数学与自然的建模关系来看,经典几何模写自然界中的规则形状,而分形理论则解释不规则形状。在数学界,分形一般被定义为“一个粗糙的或碎化的可以分成部分的几何图形,其中每一个分出的部分(至少大约上)是整个图形在低层级上的复制(Mandelbrot, 1983:51)”。Falconer(2003:xxv)将分形结构总结出五个特征:1)在任意一个低级阶上具有更精细的结构;2)无法用经典几何学描述的不规则结构(包括局部的或整体的);3)具备某种自我相似形式(在大概或统计学意义上);4)分形维度大于拓扑维度;5)大多数情况下,分形通过简单方式进行定义,且定义可能具有递归性。一个非常典型的分形结构是常被用来描述海岸线的“科克曲线(Koch curve)”,如图1所示(Falconer,2003:xix):

图1.科克曲线分形

图1中的四个图形中,第一个图形是“生成单元(generator)”,后面的三个图形都是基于生成单元并对其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叠加,构成一个不规则图形序列,而且这种生成机制可以无限循环。生成的图形虽然在复杂程度上具有差异,但它们在整体及局部结构上具有自我相似性:每一个图形都是对生成单元的递归性应用,在自我相似性上构成一个基于生成单元的集合。

在具体应用上,分形最初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分形性质被认为是自然界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如雪花、海岸线、海浪、菜花等。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界之外的事物(如社会文化结构)也被认为具有分形特征。例如,有学者研究发现,非洲的艺术、游戏、贸易、建筑,印度尼西亚的传统艺术和装饰具有分形特征(Eglash, 1999; Situngkir & Dahlan, 2009)。另外,在生理学与医药领域(Bassingthwaighte et al., 1994)以及经济学领域(Andronache et al., 2016),分形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可见,分形理论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解释不同现象。究其原因,“分形理论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规则为复杂结构创建一个模型;反过来,给定一个复杂现象,分形理论可以通过简单规则在不同层级上的反复应用而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现象的方法”(Finlay & Keith,1993:364)。

在语言研究领域,分形概念主要出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著作中,用于对某些语言应用现象的描写。目前,对这一话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国外系统功能学界。根据Matthiessen等(2010:100)的考察,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从数学家Mandelbrot借用了分形概念,旨在描写符号系统的自我相似性。语言中的分形现象很普遍,贯穿从语篇到小句之下构建意义的语法资源,实现的功能既包括概念功能,也包括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Martin(1995)把篇章的结构与小句的结构比较,发现两者的组织原则具有相似性。以主位结构为例,小句的开始位置与篇章的开始位置在语义信息的传输上具有类似作用,与小句层面的信息波结构相对应,一个语篇按照相似原则组织篇章的信息波就像小句主位为小句确定意义走势一样,开启篇章的超主位为整个语篇确定意义走势。Halliday(2002:371)在讨论到英语的主位结构时也提到:“这一组织原则是英语的显性特征,不仅出现在小句中,而且作为一个‘分形模式’出现在比小句大或小的结构中——例如名词和动词词组,小句复合体。”这意味着,英语中语言单位出现的先后顺序具有跨越级阶的表意功能:先出现的是已知信息,后出现的是新信息,先出现的为后出现的设定意义基点;这一原则存在于从词汇语法到语篇的各个级阶,是同一个组织原则在不同语言层级上的分形。

图2.英语逻辑语义资源分形图

Matthiessen(2002)认为,作为逻辑语义系统的扩展和投射机制具有分形特征:“它们是重复出现的语义生成模式,体现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中,因环境不同而有变异,但反映了一种相同的基本模式。”Matthiessen(1995:91)基于此为复杂结构的扩展和投射资源拟构出分形图谱(见图2)。如图所示,包括扩展和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作为构建意义的基本原则贯穿了语言系统的各个层级:从经验意义层面的词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到逻辑层面的小句复合体;虽然各个层级上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但结构所依赖的意义生成模式却一样。以扩展机制为例,以下结构在不同的语言层级上基于同一种组织原则构建(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2006:295):

Sequence(congruent):

She died, BECAUSE she didn’t know the rules

Figure(metaphorical):

Her death was DUE TO ignorance of the rules

Her death WAS CAUSED BY ignorance of the rules.

Element(metaphorical):

Her death DUE TO ignorance of the rules(was reported in the paper)

上面一组句子都涉及到同一个意义关系:因果,属于逻辑语义中扩展机制下的“提升(enhancement)”。这一逻辑语义关系跨越不同语义层级:序列、事件、元素,并通过相应的词汇语法资源组成的结构实现:小句复合体、小句、词组/短语。这意味着,扩展作为语义中的逻辑关系是一定的,但这一关系可以进行结构分形,体现不同精密度阶的逻辑关系。说话人可以选择精密度较低的语言级阶(如小句复合体),也可以选择精密度较高的级阶(如词组/短语)实现这一逻辑关系。所有这些结构以因果关系为组织原则构成一个分形范畴。

分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进行建模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作用机制涉及语言系统、语言功能、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语境机制等。系统理解这一思想对我们准确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科理念和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适用语言学,这一理念可对应用性研究(如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起到指导作用。

在国内,近年来开始有系统功能学者注意到语言的分形现象。例如,赵文超(2016)通过分形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意义进行了论述,罗载兵等(2017)及罗载兵(2019)从分形视角研究了语义波,为语义波的结构及变化拟构出三维分形模型。但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范畴化、学科体系探讨语言分形的研究还不多。在下文中,我们首先把分形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机制进行讨论,然后联系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对分形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考察范围扩大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为语言分形寻找社会符号学依据。最后我们结合实际研究,阐释分形思想对语篇分析的启示。

3.分形之于系统功能语言学

1)分形是一种范畴化模式

分类即范畴化在语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类的标准及其科学性决定语言研究的逻辑性及结论的科学性。Labov(1973:342)对此有精要概括:“如果语言学被认为是什么东西的话,它一定是对范畴的研究。”通过范畴化,研究者将弥散的语言现象按照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而通过在不同类别之间寻找或建立逻辑关系而获得对语言新的认知。历史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学研究范式,如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等等,对语言的本体定位和认识具有差异性;相应地,在分析和阐释语言问题的方法论上就产生基于不同分类标准的范畴化模式。例如,传统结构主义、生成语言学基于语言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分类,特征的有无构成了一个单位是否属于一个范畴的充要条件。这种范畴化模式强调类别之间界限的明晰性以及类别内成员地位的相等性;相对而言,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为依托,通过范畴的原型性特征进行分类。这一模式强调范畴之间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一个范畴中成员地位的原型性和边缘性(刘向东、陈立杰,2014)。由此,不同语言学研究范式就可能对同一种语言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例如词类划分),得出不同的结论,构成语言研究中的“摸象效应”。反过来,不同的范畴化模式又支撑相应的语言本体论和认识论,构成其理论自洽的方法论基础。

在范畴化问题上,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些复杂。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语言研究的功能范式,所以其方法论具有原型范畴理论成分(Aarts,2006)。Halliday & Matthiessen(2014:59-61)强调,构成语言横组合轴的结构通过从纵聚合轴上的一系列系统词汇集合中进行选择得以实现;这里面的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模糊集合,集合内的词汇成员地位不等,依靠反义、同义、上下义及部分整体关系聚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范畴的原型性。但是,原型范畴之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化模式,即分形范畴。这种模式既不同于基于区别性特征的经典范畴,又不同于基于特征典型性的原型范畴,而是在相似性参照下的功能变异范畴。

依上文所述,分形基于自我相似,通过将同一形状在不同精密度级阶上自我复制产生结构复杂程度不一的形状。这一自然界的普遍机制与语言系统的特征和精密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成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的理论描写工具。我们可以将识解某一功能的语言系统当作一个功能空间,这一空间依靠自我相似性在不同语言级阶上进行自我复制,产生不同精密度的功能分形,进而通过相应的语义分形和词汇语法分形实现。语言分形范畴强调同一功能统领下的不同语言单位的功能差异,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以上文的一组扩展结构为例,扩展作为识解因果事件序列的功能是同一的,一般通过小句复合体实现。但是,这一功能也可以通过分形在语言的其他级阶上实现(如小句、短语),进而产生因果关系的功能变异。通过分形产生的不同结构模式构成一个范畴,在系统内相互对立、但又依靠功能的同一而组成一个系统。

显然,基于分形理论的范畴化模式不再简单依赖语言单位的区别性特征(有无或多少),而是将不同级阶上语言单位的区别性特征在同一功能参照下进行系统对比、重构,体现出语言系统的对立同一性。分形不同于一般的范畴化理论,不是基于显而易见的规则特征集,而是基于看似混乱的不规则变异特征。所以,很多情况下分形与“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紧密联系,用于解释现实中的不规则的现象(Crilly et al., 1991;Peitgen et al., 2006)。就语言来说,既有符合逻辑的规则成分,又有不符合逻辑的混乱成分,所以自然会体现出很强的分形组织机制。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是现实中的自然语言,饱含不规则性,这就为基于分形的范畴化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此,我们明白,分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范式所特有且必要的范畴化模式。这一理念贯穿系统功能语言学整个语言理论设计,对准确透彻理解语言的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下文中,我们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分形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作用机制。

2)分形与语言的结构、系统和功能

分形机制作为一种独特的范畴化模式,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理论设计具有密切联系,如系统第一性思想、功能变异思想、互补思想、语境思想等。这一节中,我们通过分形重新审视语言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的关系。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结构是语言的横组合顺序,是什么跟什么一起出现的型式和规律;相对而言,系统是语言的纵聚合顺序,是什么可能出现的型式与规律”(Halliday & Matthiessen,2014:22)。与其他语言学范式注重结构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把系统作为语言的第一性。所以,以往很多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都是基于语言的系统视角。事实上,在强调系统首要地位的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并未忽略结构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系统与结构的互补与张力关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21-24)。一方面,从结构与系统的关系来看,某一语法系统及其功能依靠其在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定义。例如,主位系统及其功能需要述位来确定;及物系统中,过程类型及其功能与参与者及其环境成分类型相互确定。也就是说,一个结构中包括若干功能“插槽(slot)”,它们凭借相对关系而确定其功能,构成彼此的局部功能语境。在这个意义上,结构是系统的功能显化,系统是结构的功能语境。这一互补关系决定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张力系统:一个结构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固定功能插槽,而是包含若干功能潜势;反过来,一个系统及其对应的功能又可以由不同结构实现。

另一方面,从某个特定系统来看,其实现方式会发生系统性功能变异。例如,同样是主位或主语功能,我们既可以通过选择处于同一语法级阶上的词汇或词组实现,也可以通过级阶转移而选择小句甚至小句复合体实现。这样,从词汇到小句复合体的所有实现选项构成一个分形范畴,成为主位和主语系统实现其语言功能的词汇语法潜势。范畴成员体现同一参照下的变异关系,在局部功能上构成有意义的微观差异。Halliday & Matthiessen(2014:23)指出,结构关系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是……的一部分的一部分(...is a part of a part of...)”,而系统关系是一种类别与成员的关系,即“……是……的一种的一种(...is a kind of a kind of...)”。很明显,在系统层面,每个“一种”代表一个关系系统,其成员构成一个对立同一范畴。这个范畴的组织原则不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特征,是在同一功能统领下局部功能进行变异而构成的集合,是一个功能分形范畴。范畴中每个成员对同一功能进行分形,是语言功能变异思想在语言系统与结构互补关系上的体现。

因此,语言的系统与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基于功能差异的张力:同一语法系统中,在结构上的局部调变会引起功能的相对变异,构成一种对立同一关系。以投射结构为例,投射所表达的逻辑语义关系是投射的语篇功能,这是就整个系统而言。从结构来看,这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语言单位组合实现,如言语小句(say that...)、心理小句(think that...)、表达视角环境成分的介词短语(according to)、甚至情态附加语(reportedly、allegedly)。这些不同的实现方式通过不同结构实现投射功能,构成一个功能分形范畴。每一个结构都是在更微观层面上对宏观的投射进行的分形。

总之,分形让我们重新认识语言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以更体系、更综合的视角理解三者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不仅需要重视语言的系统特征,而且应该关注系统统领下的结构差异及其相应的功能变异。

3)分形与意义潜势和精密阶

在更为具体的层面,通过分形我们可以重新确定和认识语言意义潜势与精密阶的关系。意义潜势是对实际语言意义行为实例的抽象,是语言系统可能构建出的意义;精密阶是根据语言单位的词汇语法属性分出的语言结构连续统,跨越小句——短语/词组——词汇——词素,统称为词汇语法系统(Matthiessen et al., 2010:136, 214)。这意味着,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作为表达意义的方式是相同的,都属于语言的“措辞(wording)”部分;两者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体现方式,处于一个连续统的两端,呈互补关系,区别在于构建意义的概括程度(Halliday, 2008)。从分形角度看,语言的精密阶与其意义潜势具有系统联系:精密阶为意义潜势提供选择空间,构成从词汇端到语法端的功能空间张力。具体而言,意义潜势体现为语言精密阶上不同层次单位及其它们之间的系统对立关系,构成其实现意义的弹性空间:一个意义的表达,可以通过词汇端实现,也可以通过语法端或者中间层次实现。从语言级阶角度看,处于不同精密阶上的语言单位,对整个意义潜势进行局部分形,其结果是一个结构递变范畴,构成这个意义潜势的弹性功能空间。同样以投射结构为例,跨越词汇语法级阶的不同投射结构事实上是投射系统通过语言的精密阶在词汇端和语法端进行的分形表达,是一个系统的潜势在语言不同精密度上的局部表征。这意味着,投射系统的词汇语法资源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存在,而是一个既对立又同一的系统,通过精密度的最大化(词汇端)或最小化(语法端)形成一个弹性空间,是一个连续统。

意义潜势和精密度之间涉及的分形联系让我们明白语言符号系统的功能分工(division of semiotic labor),更准确掌握语言系统的运作规律。虽然词汇和语法同属一个连续统,但因为它们是对同一个意义潜势的系统分形,所以承担不同的符号功能分工。我们可以在三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从人类语言整体来看,同样的潜势和功能在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类型学差异:一种语言功能通过分形在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及其精密阶上构成不同的符号功能分工系统。例如,语言的投射功能在一种语言中可能趋向于用精密度较高的词汇层来实现,而另一种语言可能采用精密度较低的语法层,其他语言也可能两种资源皆有。不管是哪一种,其在词汇与语法之间的符号分工体现出人类语言的投射功能在不同语言中的系统功能类型分形。相应地,构成某种语言投射系统意义潜势的实现模式就组成不同分形范畴,在语言类型学意义上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重要参照。

第二,在同一种语言中,语言系统的潜势及其功能可能会因语境的差异而在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级阶上进行不同精密度的分形。还以投射结构为例,某些语境可能会采用更多的词汇资源,而其他语境可能采用更多的语法资源。这样,投射系统潜势就通过这一语言的词汇语法资源在不同精密阶上进行符号功能分工,实现不同的功能分形模式,在不同语境中完成相应的语篇功能。例如,情态附加语(如reportedly、allegedly)在词汇端实现投射功能,其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频率更高(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605)。这应该不是偶然,而是与新闻语篇所对应的语境特征相关。

除了人类语言整体和同一种语言的不同语境,分形还体现在即时语篇中。在这个层面,一个系统的功能潜势通过这个语言的词汇语法精密阶在语篇的局部语境进行相应的功能分形。例如,一个语篇根据其内容的推进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步(generic move),每一个语步在语篇中承担不同的语篇功能(Swales, 1990)。这样,与不同语步相对应的词汇语法型式实际上是同一个语言系统的功能潜势在词汇语法级阶上进行精密度相异的分形,是在这种语言词汇语法的不同级阶上进行系统的符号分工。

4)分形与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往往涉及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错位或超常规配置:“用语言进化出的一种本来表达某一意义的形式来表达另一种意义”(Thompson, 1996:165),也就是Halliday(1998)所说的“相同所指、不同能指”现象。从分形视角看,“相同能指”是语言功能的同一,“不同能指”是对同一功能的分形。根据Matthiessen et al.(2010:111),语法隐喻包括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一般通过从小句到小句复合体的表达式“升级”(upgrade)来显化语言人际功能(情态与语气);而概念隐喻是通过从小句复合体到小句、再到名词性成份的“降级”(downgrade)来完成某一功能。

根据He &Yang(2014),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前者通过“级阶转移”(rank-shifting),把实现一种概念功能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及逻辑语义级阶上向下移动,进而将这一功能的实现方式从基本层扩展到非基本层;人际隐喻不涉及“级阶转移”,而是通过“范畴转移”(transcategorization),把实现一种人际功能的语法范畴进行跨界功能转换。例如,就概念语法隐喻来看,从一致式“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rapidly down the hill”到隐喻式“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的变化涉及到语言表达式从词汇语法的小句级到词组级的转变;就人际隐喻来看,“Close the door!”到“Can you close the door?”再到“I’d like you to close the door.”从实现建议一致式的祈使句到通过对命题进行疑问和陈述的隐喻式的过渡。但是,无论哪种语法隐喻,都涉及不同词汇语法结构对同一功能在语言体系内的变异表达,构成分形范畴。以这个理念为基础,我们可以将语法隐喻的核心要义进行重新解释。

首先,语法隐喻机制也是一个资源系统,属于生成意义的“元潜势”。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生成意义的资源系统,包括词汇语法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系统中是可供使用者选择的按照盖然率分布的资源选项(Halliday & Matthiessen,2014:22)。交际者按照语境要求在资源系统中进行选择,然后通过结构实现意义,构建语篇。从分形角度看,语法隐喻事实上也是一种生产意义的系统资源,也具有意义潜势。语法隐喻是总的入列条件,然后分形为一致式和隐喻式,进而再分形为词汇语法、逻辑语义资源。但是,因为语法隐喻可以作用于语言的各个系统及子系统,是在词汇语法潜势系统上通过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对立关系起作用,所以是潜势的潜势,即“元潜势”,其功能不是直接生成意义,而是附加在其他资源系统上,通过对某一系统潜势进行功能分形,进而生产出原型功能(见丛迎旭、王红阳,2017)之外的非典型资源潜势,是一个把语言资源系统再加工的过程。

其次,以分形为参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关系。上文说到,语法隐喻是识解同一功能的符号系统潜势在语言级阶上或不同范畴间分形的结果。依据这一结论,一致式由系统中原型的词汇语法级阶单位或范畴类型实现,隐喻式由这一级阶或范畴类型之外的语言单位实现。这一原则赋予语法隐喻更强的可操作性:在表达式所处的级阶或所属范畴可以确定的情况下,一定规模语篇中处于不同级阶或属于不同范畴类型的、与某一特定功能相连的表达式数量就可以确定,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概率得出一致式和隐喻式的结构特征,进而为两种表达式的确定提供参照,解决语法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如何确定的问题(张德禄,董娟,2014)。另外,语法隐喻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不同语言级阶上或不同类型范畴实现某一功能时产生的局部功能相对差异。这样,一致式和隐喻式就不是一对一的配对,而是依据与原型表达式的背离程度构成一个分形范畴,是一个连续统。例如,投射系统的原型是实现逻辑语义关系的小句复合体,以此为基准,通过小句层、词组/短语层、词汇层所实现的投射功能构成一个连续统。随着语言级阶降低,精密度升高,隐喻性递增,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同理,情态隐喻在情态动词(如must)、情态副词(如probably)、主观投射小句(如I think that)、客观投射小句(It is likely that)之间构成了人际隐喻连续统空间。

最后,从分形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综合征效应。根据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2006:239-245),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往往成串共现,这些语法隐喻之间构成综合征性质的相互依赖关系:一个出现预示着另一个也会出现(刘向东,2019)。例如,表达式the government’s decision通过the government decided 隐喻而来,在这一过程中,随着 decide作为过程到decision作为事物的转化,the government也在这一过程中从事物隐喻化为事物的所有者,两个语法隐喻过程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从分形角度看,这种综合征效应是语言的概念功能在进行重新配置时所产生的功能再分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实现某一功能的结构中某一成分发生功能分形,结构中的其他单位也须进行相应的级阶调变和重组。人际语法隐喻也不例外。请看Yang(2019)给出的人际隐喻综合征例子:

a.I definitely think that your problems began as Dysthymia...

b.I think that your problems began as Dysthymia...[Psyc-10]

c.What I believe is that your problems began as Dysthymia...

d.My judgment is that your problems began as Dysthymia...

以上例子中,随着从a到d投射小句的范畴转移,话语的可论证性依次递减,四个范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预测,体现出语言的综合征效应。

5)语言分形的社会符号学动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语言为社会符号,强调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关性,两者构成自然映射关系:“语言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其通过进化而完成的社会功能”(Halliday,2003:295)。这种映射关系基于语言分层体系(stratification),构成逐层体现关系,是建立在盖然率上的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规定、相互预测的关系。所以,语言系统运作规律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系统:语法范畴的划分、运作规律及其功能需诉诸于社会文化系统寻求合理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的分形特征与语言系统进化的三个维度相关:个体发生维度(ontogenesis)、种系发生维度(phylogenesis)与话语发生维度(logogenesis)。

首先,从个体发生来看,分形是个体语言从“初始语言”(protolanguage)到单语言级阶表达再到跨语言级阶表达的逐步发展过程。根据Halliday & Matthiessen(2014:24-16),儿童初始语言没有语法,意义与形式(语音或姿势)构成一对一的关系。随着儿童语言发展,其语言会在某一节点(一般为2岁)由初始语言过渡到母语。这其中最关键的变化就是在意义与表达之间词汇语法层的出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词汇语法层逐步成长,体系越来越复杂。例如语法隐喻功能的出现和大量应用是在儿童成长后期,尤其是接受学校教育后。显然,这个成长过程是词汇语法级阶的发展对语言功能逐步分形,构成个体越来越精密的系统潜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周遭及内部的经验世界、人际关系为其语言成长提供语境和动因,从而使个体通过语言分形机制逐步发展出完备的语言系统潜势。

从种系发生来看,语言的历时进化与个体语言的成长具有相似性,是一个不断适应人类周遭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经验与人际关系变化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人类语言提出新的制造意义的需求,进而对语言系统潜势提出新的系统资源变异要求(Matthiessen,2004)。在这一过程中,分形是扩大语言资源潜势的有效途径。其原因在于,分形可以在不创造全新资源的情况下,通过级阶重组或范畴转移,让原有资源在新的结构级阶或范畴体系中创生新的意义。这正好符合语言运作的经济原则(Martinet, 1955;Vicentini, 2003)。例如,语法隐喻过程对语言中既有的词汇语法资源进行结构重组或范畴重构,扩大语言的意义潜势,进而产生新的功能变异,以适应社会文化系统变异。按照Halliday(2003/2006)的观点,作为英语中语法隐喻过程的名物化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语言适应科技体裁交际的要求而产生的。这里的名物化就涉及到语言的级阶重组,是一个语言系统分形的过程。

从话语发生来看,分形特征是语篇作者根据即时语境需求,通过选择不同语言结构对同一功能进行变异表达,实现即时语篇交际目的的过程。即时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语境值在三个维度上的动态匹配(刘向东,2018)。这意味着,交际者需要根据即时语境提出的新要求,随时改变话语策略,以实现语篇交际目的。这就在语义潜势乃至词汇语法系统上对交际者提出即时要求。以此为动因,交际者通过对原有系统资源在不同级阶上进行分形选择,拓展其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资源潜势系统,完成即时交际需求,创造连贯语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语篇都是语言系统的一次体现,又构成整个系统进化的潜势。

至此,我们明白,分形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异机制,是语言整体系统进化、个体语言成长和即时语言创新的运作机制。同时,语言分形调整语言系统潜势,通过语言的内部变化表征并建构语言外部变化,是一个语言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分形,语言实现词汇语法、逻辑语义的分工及分工调整,在三个维度上(个体语言、人类语言、话语生成)调整语言系统潜势,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

同时,从分形视角审视语言系统意味着对语言中更深层次的“隐性范畴”(cryptotype, Whorf, 1945)进行深入分析,把一些无显性标记的、隐晦的词汇语法机制与其功能变异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对于语篇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形分析挖掘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动因,为语篇行为提供更合理的解释,也为语篇创造提供参照。下面我们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4.语言分形对语篇分析的启示

一个语篇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语篇策略来实现。语篇策略的实施通过语义模式的选择进而通过词汇语法及逻辑语义模式的选择实现。“选择”体现语言运作的系统维度,是实现语篇功能的背景与先决条件。选择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模式体现不同的语篇策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从分形角度看,构成某一系统意义潜势的不仅包括承载不同语义特征的同一级阶上的词汇语法资源,而且还包括通过分形而产生的其他级阶的资源,前者是在同一精密度上进行调节,后者是在不同精密度上调节。前者更多的是词汇语义特征的对比,后者更多是不同的语法关系。因为语法更为抽象的缘故,所以其揭示的规律更普遍,也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以投射结构为例,下面的三句话分别通过不同的语言级阶实现投射功能:

a.Reportedly, he died of a heart attack.

b.According to his wife, he died of a heart attack.

c.His wife said on Sunday that he died of a heart attack.

以上三例的共同点是将即时语境之外的内容通过投射植入即时语境。但是,三者对这一投射功能的实现方式却存在系统差异。也就是说,被投射内容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即时语境的。首先,这种差异体现为不同投射词的应用:reportedly、according to、said的语义特征构成系统性差异。语义差异之外,三者还构成语法层面的系统差异:a通过词汇资源实现,b通过短语资源,c通过逻辑语义资源。因为不同级阶上的资源背后是一套不同的语法关系系统,所以选择了某一类型投射结构,就意味着选择与其相伴的一整套关系系统。这样,每一种投射模式就是投射在语言不同级阶上的分形,在微观上构成投射系统的功能变异。这种功能变异最终作为语篇策略,为实现语篇的交际目的服务。例如,reportedly的语法特征决定了投射结构中信息源的缺位,according to 只表征信息源,投射过程的其他信息(如通过言语还是心理,投射语境如何等)都被隐藏;而said因为是动词,其语法特征决定了作为参与者的投射源必须出现,结构中可附加若干投射环境,投射动词时态可标示投射时间。很明显,这些差异不仅是词汇差异,同时涉及更抽象的语法系统网络,是由投射在语言不同级阶上的功能分形而来,在语篇构建中作为语篇策略被有意义地选择,实现特定交际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需要考察实现某一局部功能的、独立的词汇语法和逻辑语义特征,而且需要从整个系统资源潜势考虑,考察某一系统在整个语言级阶上的变异,并把不同级阶上的变异体联系起来。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已经被选择的资源,而且需要关注可能被选择的其他变异形式。这样才能更深入系统地揭示语篇的深层语义特征。另外,因为语言分形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思考语言分形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还以投射为例,处于分工词汇端的情态附加语(如reportedly、allegedly)可能更趋向于出现在新闻语篇中,因为新闻语篇作者需要利用这一类投射结构缺乏信息源与表征完整事件结构的语法特征来降低新闻作者自己的参与度,把自己的声音排除在被投射信息之外(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05)。这一投射策略符合新闻报道的行业要求:降低新闻语篇的主观性(Mindich, 2000)。

简而言之,语言的分形机制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分析语篇的透视维度。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分析一个语篇的显性特征,而且可以通过比较分形系统中的其他可能性,深入了解什么被选择与什么不被选择,进而通过社会文化系统对语篇内涵进行更深入挖掘。

5.结语

基于分形思想的范畴化模式不同于学界流行的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是以语言的系统和功能为基准,揭示了同一功能在跨语言级阶上的变异模式、变异规律及其各变异体之间的系统关系,是功能统领下结构的系统变异。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思想为语言的分形过程提供了社会文化上的合理解释。在语言的实践研究中,以分形思想为参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语篇的语言构建机制、目的和动因,拓展适用语言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分形范畴语篇
分形微通道换热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感受分形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分形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语篇填空训练题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