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花儿来

2021-07-16王奇新王国慧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沁园春花儿知识点

王奇新 王国慧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培养高中生诵读兴趣以及借助诵读理解文本提升素养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诵读;高中语文]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学生关于语文的悄悄话:

“真没劲,早读课上读课文,上了课还要读,烦死了。”

“是啊,读来读去又读不出什么花儿来,一遍就好了哇。”

读不出花儿来?这句话让我觉的脑子里什么地方突然亮了一下。

与小学生不同,高中生不喜欢读课文。对他们来说,读书和抄书差不多,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读的有感情点”就是“读的大声点。为此,我曾有意识的对学生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读课文怎么理解课文?可惜效果实在有限,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机械的读着。

这次,学生的“肺腑之言”给了我当头一棒。明明知道学生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会读书,体会不到朗诵的感人魅力,为什么不能教学生学朗诵?难道只是因为朗诵不是教参中的“重点难点”?难道这些高考不考却又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就不能在正式的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么?为什么几次新课程培训中都有专家强调“多诵读”而我就是放不下教案呢?

最后,我决定试一下,上一节专门的朗诵指导课。如果能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变机械性朗读为创造性朗读;如果能培养出朗读课文的兴趣,变被动朗读为主动朗读;那么,从长远利益考虑,我想牺牲掉一个课时是绝对值得的。

我要让他们读出花儿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改变了教学计划,根据自己的朗诵演讲实践和平时收集的资料,给将要上的《沁园春·长沙》增加了一个课时,指导学生借助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将诗歌内蕴的情感表达出来。第二课时按原先的教案,传授知识点,分析重点诗句。

课前,我下发了《沁园春·长沙》背景资料的讲义。上课时,我用经过精心准备的范读作为导入。看着惊讶的学生,听着热烈的掌声,我平静的说:“同学们,这才叫朗诵。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出花儿来”。

在这节课上,我围绕着朗诵最基本的技巧“抑揚顿挫,轻重缓急”展开指导,先诵读后指导,指导完再诵读,主要问了学生三个问题:

1、诗歌哪部分要读得急促,哪部分要读的舒缓,为什么?

2、诗歌哪部分要读的最高昂,哪些部分要读得低沉,为什么?

3、每句诗中哪些字要重读,为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确定诗歌感情基调(顿挫缓急),寻找诗歌抒情高潮(抑扬),圈画诗句重读字词(轻重)等步骤将《沁园春·长沙》读了4遍,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从机械的“读”到感人的“诵”的转变,发现原来“读书”可以是这样的,原来自己也可以这样去“读”,因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最后的个人朗诵环节中争相举手,而且朗诵效果也出乎我的意料,教室里掌声不断,气氛好的异乎寻常。

另外,最令我惊喜的是我根据课堂情况临时增加的几个小问题竟然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确定朗诵高潮时,学生很顺利的判断出词的下片中的6句是全词的抒情高潮也是朗诵中的高潮。我临时增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高潮在下片而不是上片?”学生竟然很快答出因为上片是写景,下片是抒情。我趁势带出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

在引导学生圈画诗句重读字词时,我介绍了诗词朗读中那些最能传递情感,最具表现力的字词需要重读,举过第一句中的例子后,学生就自己找出了词中剩下的如“万”“遍”“层”“染”等需要重读的字词,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词要重读?”学生们竟然不假思索的一起答出了“万”表现出了山之多,“遍”表现出了红之广等知识点。

最后,下课铃响了,很多一直高高举起的手才失望的放下。走出教室的一刹那,我意识到,准备好的第二课时已经没有上的必要了,那些知识点学生已经通过朗读自己体会到了。

一堂本来打算“牺牲”掉的朗读课,不但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解决了以往需要老师分析启发一整节课的问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由此可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否低估了诵读的作用?

从本质上看,诵读既是对文本信息的接收过程,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表达过程。再细分,诵读的过程还包括字型字音和语感的积累与巩固过程,文本的整体感知过程,文本的品味与体验过程,自身感悟的生成过程,感悟与体验的表达过程等等。一句话,诵读不简单。当一个学生能够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表达出恰当的感情时,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基本理解和积累。

可见,诵读,特别是读出感情的诵读,本身就可以称的上一个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完整的语文活动了。而更为重要的是,诵读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学生对课文的认真诵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诵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这正如北大学者孔庆东所言:“朗读是文本在头脑中的再现,声音带动了整体的思维,听了以后需要再创作。”这种再创作不管是否符合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期许,都代表着学生的独立思考,代表着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误读和谬解,进而为教师的引导提供了契机。而学生这种觉醒的主体意识,这种满含了思辨色彩的再创作,正是当今我们的语文课堂迫切需要引入的。

所以,诵读是一种催生感悟,增强积累,运用语言,建立主体意识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要重视诵读。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沁园春花儿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