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试题命制探索

2021-07-16冯妙群

冯妙群

摘    要:中考试题命制应着力于努力发挥考试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向功能。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试题命制可在“拓宽考查范围,创新试题形式”“设置语用情境,体现核心素养”“紧扣课标教材,注重内容整合”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题;教、学、评一致;命题研究

可以说,考试是悬在每个教师和学生头上的达摩斯之剑,为了考试的教学在中学课堂中仍大行其道。在考试必将长期存在的当下,与其改变教师对考试的态度,不如积极改进试题命制的理念,创新试题命制的工具,努力发挥考试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向功能。下面以2020年中考金华/丽水卷为例,对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试题命制做一阐述。

一、拓宽考查范围,创新试题形式

在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的印象中,中考试卷中某一板块选用什么样的语料,采用什么样的题型,是相对固定的。譬如,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大多是散文或小说,作文大多写一篇记叙性文章。2020年金华/丽水卷的选材范围相对较宽:文学作品阅读的语料是日本作家山下春雄的童话《送给青蛙的大海》;非文学作品阅读的语料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访谈《〈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微写作,不写应用文或口语交际,而是续写现代诗歌《海浪》;大写作,要求故事和议论性文章二选一,区分文学写作和实用文写作;即便是考查字音、字形的语境,也不再是一段文质兼美的充满哲思的散文化文字,而是一则平实简练的关于金华市市花——茶花——的说明性材料。

相较于以往的试卷,这份卷子不仅考查内容拓宽了,试题形式也有所创新。文学作品《送给青蛙的大海》抓住童话最本质的特征——幻想——来组题,既凸显童话特点,又别开生面。第6题围绕选文“大故事套小故事”这一结构特点绘制思维导图,以实线和实框表示阿和的故事,虚线和虚框表示青蛙的故事,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学生补全思维导图后,对“大故事套小故事”这一结构形式会有新的领悟和认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第8题跳出常规语言品味题的套路化命题模式,选取了一则兼具童话语言特色和现实与幻想完美交融这一特点的歌谣,重在赏析其“童趣”,让答题套路失效。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相较以往,也有所突破。选文《辨白檀树》讲述的是关于“白檀树”和“志公影”的误传,第17题围绕“志公影”的“真相”设计一对照表格让学生补全,既降低阅读难度,又能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该题自然也就代替了常规的句子翻译题。选文题目为“辨白檀树”,文中详细呈现了“辨”的过程,并用一组表意精准的动词,如“观”“望”“瞻”表示“看”,“质”“审”表示“辨”之不易。据此设计的第18题,意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第19题,则引导学生从虚词“乃”“哉”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链接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穿井得一人》,课内外联读,强调能力迁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传闻”。

二、设置语用情境,体现核心素养

俄罗斯谚语云:语言像蜂蜜,什么都能粘住。被粘住的东西,当然一定和语言有关;如果这被粘住的东西因此堂而皇之进入语文试卷,是否语文就什么都可以考,什么形式都可以采用了呢?语文试题命制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如果语文评价果真无所不包,那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无所成。判断能否进入语文试卷的标准就是能否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極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考试与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精准掌握语文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学习经验解决问题,展示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引入高中语文课标并不是中考难度要达到高考水平,也不是越俎代庖,让初中语文教学去耕高中语文的地,而是因为高中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对初中的语文教学和评价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综观整份试卷,可谓处处考查语言运用,处处体现核心素养。

(一)在语用情境中传承文化

第1题,设3小题,分别为根据拼音写汉字、近义词辨析和给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语料来自金华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中的《金华市花——茶花》,略有删改。该题在真实语境中考查学生汉字认读、书写的能力,由此语文积累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现与记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语境进行迁移应用。这是变考知识为考应用。

第2题,古诗文默写,设2小题。第1小题,要求根据语境默写古诗词名句,并以“古诗词中的夕阳落日”为话题,引领学生对“落日”这一文化意象进行个性化深度感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同时将无序的诗文语料变为有序的语文积累,在诗文诵读中提升语言素养。第2小题,以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海伦·凯勒的识字体验为情境,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整组试题不仅考查古诗词的积累,而且教给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方法,重视对所积累的古诗文内容的梳理与整合,注重对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深层感悟与实践运用。

(二)在文学语境中发展思维

第7题题干表述如下:

童话中写道:“啊,发现了,咱们发现了一个好东西!”你认为这句话是谁说的?请根据上下文推测,并简述理由。

该题既考查学生对阿和、妈妈、青蛙弟弟等形象的理解,又考查学生联系语境进行推测、分析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情节、形象等的知识应用、探究分析、推理阐述等高阶思维能力。它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非结果,体现了结果取向向过程取向的转变。王萍在《语文试题编制的原理和技术》一书中指出:新课程从语文学科的特殊角度充分肯定了试题的多样选择和思维的多种流向,给学生以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体现了以鼓励新见解为特征的变革。该题呈现开放的问题结构,情境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丰富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身的思维过程。它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呈现过程性思考。

(三)在情境任务中建构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说:“如果我们用语言和言语区别的观点来解释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说的都是对言语的运用,‘梳理与探究才逐渐进入社会语言的规律探讨。……从文本阅读到学生的表达交流,都需要学生自己积累经验和语言材料。”语言学关于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念,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十分有用。第12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言语作品,依据题后所附的“应对”原则,自主探究“应对”规律,理性认识刘慈欣的巧妙“应对”,进而建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在文化语境中培养审美

试卷的古诗阅读部分,选用的是一组赠答诗。赠答诗是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成果,学生通过欣赏与评价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作品,可以提升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三、紧扣课标教材,注重内容整合

辛涛和姜宇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说:“学生学业测评的蓝图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容标准(课程到底涉及了哪些内容),一个是表现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何种能力水平)。”课程标准如果能够提供学习哪些内容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表现标准,课程标准就能够取代考纲,直接指导考试与评价。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2020年的金华/丽水卷,坚持以课标为依据,指向推进统编教材的教学,整份试卷的内容和课标、教材的关联大致如下:

1.字词:“优雅”“忌”“珍视”“沃”

【课标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古诗词默写

【课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教材内容】八上: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中的“分门别类辑古诗”。

3.成语“望梅止渴”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4.《骆驼祥子》《简·爱》《西游记》

【课标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教材内容】七上:《西游记》。七下:《骆驼祥子》。九下:《简·爱》。

5.《送给青蛙的大海》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内容】七上:《安徒生童话》。

6.《〈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

【课标要求】能听出讨论的焦点;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

【教材内容】七下:《带上我的眼睛》。九下:口語交际“应对”。

7.《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答裴迪》;《辨白檀树》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内容】七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穿井得一人》;九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海浪》

【课标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教材内容】八上:跟法布尔学写作;观察小动物,进行仿写。九上:诗歌“活动·探究”单元,尝试诗歌创作,续写。

9.写故事

【课标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材内容】八下:学写故事。九上: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重新设计人物命运;为小说续写故事。

10.写议论性文章

【课标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教材内容】九上: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

对教材做进一步梳理可知,整份卷子(不含古诗词)覆盖了教材“阅读”“写作”“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活动·探究”“知识补白”等各大板块的内容(详见表1),且6册教材均有涉及,意在引领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好统编教材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合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2020年的金华/丽水卷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首先是语文学科板块内部的整合。名著阅读整合考查了3部名著;作文题一整合了“学写故事”和“续写”等单元写作内容,作文题二整合了“观点要明确”和“议论要言之有据”等单元写作内容;微写作整合了仿写、续写、比喻和诗歌创作等内容。其次是语文学科不同板块的整合。《〈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是阅读和口语交际的整合;写作中的微写作和大写作都是阅读和写作的整合。最后是不同学科的整合,如识字、写字与科学的整合,阅读与科幻影视的整合。

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试题命制,必然要求教、学、评一致的语文教学设计,即逆向教学设计。教师备课应从关注“教—学”的过程拓展到关注“教—学—评”的整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深刻理解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学科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评确定不同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就应思考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评价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