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中考名著阅读测评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2021-07-16胡培兴劳新华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胡培兴 劳新华

摘    要:近5年浙江省的中考名著测评呈现出“测评书目类型丰富,小说阅读占据高位”“测评内容凸显阅读方法和高阶能力”“测评形式呈现情境化和‘联读趋势”等特点,名著阅读教学在阅读方法和阅读任务等方面应做出相应的改进。

关键词:浙江省语文中考;名著阅读测评;名著阅读教学

自2016年起,浙江全省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册安排2部必读名著和4部选读名著,并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三位一体”教学系统中。自此,关于名著阅读与测评的讨论,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热点话题。

一、基本背景

我们选择对教学存在诊断与导向作用的高利害测评方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即“中考”)的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为限,对2016—2020年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其测评特点,以期对当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有所启示。为什么从2016年开始统计?2016年是新、旧教材交替的特殊年份,2016—2020年(3年旧版教材中考、2年新版教材中考)是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学认识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间范围(5年2阶段)的相关数据可以较好地呈现变化趋势,提供更为切实的启示信度。

二、测评特点

2016—2020年,浙江省各地市每年共有中考语文试题9套(杭州、湖州、嘉兴/舟山、金华/丽水、宁波、衢州、绍兴、台州、温州)。这9套试题,均有名著阅读考查,赋分均值2016年为5.1分,2017年为6.3分,2018年为7.1分,2019年为9.7分,2020年为9.8分,呈逐年上升趋势。下面是我们从测评书目、测评内容、测评形式3个维度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一)测评书目类型丰富,小说阅读占据高位

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名著有必读书目12本、选读书目24本,中考名著阅读测评材料,除教材推荐内容外,还有部分是各地的自选篇目。这与《课程标准》提出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等内容是十分契合的。

对于名著阅读测评的篇目类型,我们结合教材名著导读及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按不同读法对书进行分类的方法,从作品来源和作品体裁两方面进行分析(详见表1)。

从表1可知,在作品来源中,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比例最高,2019年后地方荐读类篇目基本消失,教材推荐的选读书目大幅度增加。这反映出各地中考对统编教材名著阅读测评作品的选择正趋于一致,即以教材必读书目为主、选读书目为辅。

在作品体裁分类中,小说以66.7%~85.7%的出现频次占据绝对高位。其中《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7部小说的出现频次超小说类总量的75%。散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朝花夕拾》;诗歌,只在2019年2次出现《艾青诗选》;纪实作品,以《红星照耀中国》的考查为主;书信和科普类名著,出现较高频次的是《傅雷家书》和《昆虫记》,但各缺席2次。

(二)测评内容凸显阅读方法和高阶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内容的评价建议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专注……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名著阅读测评显然采纳了这一“建议”,由此,我们在数据处理时,试图从设题角度和考查能力等方面对测评内容做更细致的分析。

1.设题角度

名著阅读主要从作品主题、文本内容、阅读方法等角度设题考查。统计数据详见表2。

从表2可知:考查文本内容(如人物、情节等)一直是中考的设题重点,占总量一半左右;关于主题的考查有所减少,关于阅读方法的考查有所增加。同时值得注意还有两点:第一,考查单本名著主题的考题,赋分比例整体下降;2020年“主题”类考题中多是有关作品评论的;第二,考查不同作品的阅读方法、策略的考题,赋分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温州卷赋分为60分的大作文,涉及“摘抄、批注、写提要、写心得、做思维导图”等笔记的方式,实则与名著阅读中的阅读方法紧密相关。

2.考查能力

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划分,我們参照了《课程标准》相关表述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阅读素养的理解,将其分为回忆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运用三级(考查比例详见表3)。

通过表3可知,在信息识记能力考查比例急速下降的同时,分析整合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和运用表达能力的考查正呈上升趋势。

(三)测评形式呈现情境化和“联读”趋势

对样本卷进行统计可以发现,2016—2020年名著阅读测评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试题呈现出创设情境任务和强化作品“联读”两个趋势。

1.创设情境任务

创设情境任务的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并理解名著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情境任务明确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作答。问题形式从“是什么”“怎么样”逐步转变为“为什么”“简述你的观点”等。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无疑是有较好的导向性的。如2020年温州卷设置“钉钉群留言”的生活情境,考查对《儒林外史》的阅读;又如2020年杭州卷设置一个虚拟情境,考查对《海底两万里》等多部名著的阅读。

2.强化作品“联读”

“联读”类试题或以一部联系多部,要求进行比较阅读、互文式阅读,或从多部作品的同一聚焦点出发,要求深入分析单部作品。“联读”类试题不但在有限的空间内扩大了名著阅读的测评范围,而且强调了阅读关联,使知识和能力向结构化方向层递。如2019年湖州卷,要求在2组名著(《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和《骆驼祥子》)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学生需要较为精准地把握2部名著的精神内涵,学会多角度解读作品,才能建立勾联。

此外,还应注意一些特殊的“联读”。如名著与其他文本阅读的结合,2020年温州卷文学作品阅读《子规的画》的最后一题“如果傅雷读过此文,你认为他会推荐给傅聪吗”,赋分5分;又如名著阅读与写作相结合,2019年衢州卷要求以多本名著中的人物故事为例,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对“任”的理解,赋分10分。

三、教学启示

从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可以看出,名著阅读测评在中考试题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当前一线教学因种种原因,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学习指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测评反观教学,我们就名著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任务创置两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阅读方法指导

考查不同名著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考查重点。故而,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加强相关学习指导,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后获得相应能力。

第一,要帮助学生习得教材中要求的不同阅读方法。如以《西游记》指导精读与跳读,以《骆驼祥子》指导圈点与批注,以《海底两万里》指导快速阅读,以《傅雷家书》指导选择性阅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指导摘抄和做笔记……

第二,教学中需处理好“精细阅读”和“快速阅读”、“单本”和“多本”、“课内”和“课外”等几组关系。就一本名著的阅读指导,教师要明确哪些篇目、文本应带着学生“精细阅读”,哪些则可以由学生自主“快速阅读”。以《西游记》为例,经典章节如“三打白骨精”等适合教师作为范例,教学生细读、精思、品鉴,部分描写环境氛围的诗词、程式化的人物外貌描写等,则可引导学生运用“速读了解”的方式跳读、略读、浏览。学生在习得某一作品的阅读方法后,就可以用此方法阅读其他同类作品。

此外,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从“共读”走向“自读”:通过“生生共读”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相互学习;通过“师生共读”示范阅读过程,带动学生模仿深思;通过“学生自读”巩固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学生就能真正习得阅读方法,逐步成为成熟的阅读者。

(二)阅读任务创设

阅读任务的情境化、关联化、综合化是名著阅读测评的未来趋势。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将情境化、关联化、综合化融入阅读任务的创设中。

1.情境化

阅读任务的情境化,即将阅读任务创设在“真实”的情境中。这里的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创设个人体验情境的阅读任务,重在让学生感受和呈现自己独特的体验,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如在教学《儒林外史》时,设置阅读任务“如果你处于周进、范进的生活环境中,你是否会跟他们一样执着地参加科举”。创设社会生活情境的阅读任务,旨在让学生于交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实现交际目的。如在教学《海底两万里》时,设置阅读任务“倘若你有机会带一位自己的老师(语文、数学或科学老师任选其一)去参观鹦鹉螺号,你会选择参观哪些地方?请撰写一份参观讲解稿”。创设学科认知情境的阅读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建构和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并发展相关的学科认知能力。如在教学《水浒传》时,设置阅读任务“假设你是《大宋晚报》或《梁山周报》的记者,你会写怎样一条头版消息,报道宋江等人设计赚秦明上山一事”。

2.关联化

阅读任务的关联化,就是从名著内部和名著之间、名著与生活等角度找到联结点,创设阅读任务。

第一,找寻单本名著内部、多本名著之间的联结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分析、评价能力。教师可以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与关系、艺术手法与写作特点等角度找寻名著之间的联结点,设置阅读任务。如教学《骆驼祥子》时,设置比较阅读任务“从对      (车、乘客、同行……)的态度看祥子的变化”;又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時,设置比较阅读任务“同样历经生活的苦难,为何保尔与祥子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第二,找寻名著与生活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提升运用、表达能力。如指导《西游记》的阅读,可以设置这样的阅读任务:“倘若再走取经路,请简述你会邀请哪几位自己的朋友一起组队西行,各自又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形象。”又如指导《傅雷家书》的阅读,可以设置有关“选择性阅读”的阅读任务:“向父母推荐《傅雷家书》中的一封信,并简述理由。”

3.综合化

阅读任务的综合化,就是创设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的阅读任务。分析整合、评价反思和运用表达等中、高水平认知能力常包含信息识记、内容理解等低水平认知能力,故而应多设置需要运用高水平认知能力的阅读任务。如在教学《朝花夕拾》时,设置阅读任务“结合书中所述,你认为鲁迅到底信不信鬼神?查找如鲁迅的《女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相关资料,论证你的观点”;又如在教学《昆虫记》时,设置阅读任务“在荒石园开设不同昆虫的展馆,请为其中三个馆(如法那斯米隆馆、粪金龟馆、隧蜂馆、老象虫馆等)设计体现各自‘主人特点的门票,并阐述设计意图”。

最后,我们应该谨记的是,名著阅读的“读、教、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切忌狭隘地理解测评,切忌“为测评而阅读”。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教学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名著鉴赏微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
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导演”和“侦探”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探究式阅读的作用
批注法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名著有效阅读教学的模式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