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的三个问题

2021-07-16程恩慧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的叠加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网络空间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认识到网外与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其次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方式的影响;最后还要厘清如何利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认识并处理好以上三个问题对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叠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09-03

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身的使命和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面临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就在于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的叠加,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校园、社会三元空间分明的状态,而是渗透到具体的物理空间形态之中并将其与虚拟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不仅仅联结了家庭、校园、社会三大空间形态,同时也联结了国内、国外等更为广泛的空间形态。国外社会思潮的不断涌进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也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虚拟空间的诞生使得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探究。具体而言,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网内思想政治教育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澄清前提与界限;二是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厘清发展脉络;三是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把握时代脉搏的角度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内思想政治教育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

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方式和研究领域,对传统的以家庭、学校、社会等物质实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网内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无法取代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恰当处理网内与网外的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

(一)网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都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和成果化的体现。1984年,我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05年设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我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完成了学科化、规范化、体系化的转变,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过程、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把握,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形成的新兴事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网络工具、挖掘网络资源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教育方式。网络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但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依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其规划、组织、实施、评估都来源于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网外思想政治教育与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与虚拟的关系”[2],无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其空间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现实空间为基础的,离开了现实空间的支撑,虚拟空间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是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之所以在网络空间视域下考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网络空间实现了诸多教育空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空间体系。以慕课为例,慕课将传统的课程教学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搬到网络空间中,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存储、优化、远程传输和全天候覆盖,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短板,实现了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資源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态势,远程教学、网络会议等新兴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大数据分析提高了教育对象的精准性,VR技术的出现也使得现实教育空间得以实现虚拟化的模拟。信息化的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也催生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契合时代发展。

(三)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回归网外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活动,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回归网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对理论的认识只有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网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信息交流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交往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虽然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手段,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但从根本上而言依然没有改变社会关系的本质。在新媒体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也与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要回归并服务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制定、实施、引导、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受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从属性的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影响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影响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

(一)从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到数字化的转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地完成“教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地朝着虚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被数字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取代。教育者将教育规划、教育方案、教育内容等上传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上,受教育者在网络教育的终端就可以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慕课使得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空间格局退回到幕后,受教育者面对的是虚拟化、数字化的教育者,而不再是活生生的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学互动包括教学反馈都脱离了传统教育空间的限制,通过间接的网络体系联结起来。虚擬化、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理空间限制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师生关系疏远、情感感化作用降低等问题。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导-从属关系的平等化

教育者是主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这种主客体关系的主导-从属地位,教师依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间接性却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再直接面对教育者,空间的割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从而使得这种主导-从属关系逐渐朝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授过程中,受教育者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被动接受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同时也遮蔽了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

(三)对信息的筛选鉴别与知识传授同样重要

数据化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息大爆炸和信息传播呈现出的多样化、匿名性、速度快,因此对信息的来源、真伪及正确与否的甄别判断就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资源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同时也包含一些形形色色的负面思想,如色情、暴力、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因此,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为原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体现为信息资源的筛选和鉴别。网络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和网络传播的对等性使得教育者面对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而是整个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击。教育者的知识储备在某一方面可能胜过受教育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可能就需要向受教育者学习,这使得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呈现出模糊交融的趋势,“教学相长”的教育学规律在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利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该坚持“八个统一”,其中最后一个统一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显性教育,因为它本身是公开的正式的课程,它的教学方式也是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3]。“党中央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性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其认识的滞后性或不到位的现象形成一对矛盾”[4],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正是在显性教育不能完全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境下提出的。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显性教育,因为它是由教育者所主导的。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却是那些并非由教育者所主导的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那么如何在网络空间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呢?

(一)切实把握网络空间与青年认知特点

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流变性、不可预测性,任何微小的事情经由网络传播的扩大效应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继而升级为“事件”。网络事件源于社会现实中的事件,但是事实一经在网上传播就会扩大群体参与程度、模糊原有事实,形成扩大效应,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以2014年芳烃(PX)百度词条的修改为例,百度词条的修改将原本与事件无关的清华、北理工、北化工等高校的化工系学生拉入事件的漩涡中,客观上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事实真相也逐渐被媒体喧嚣浮躁的传播遮蔽。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网络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要开展好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把握网络空间特点,及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引导,以避免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就必须把握好青年学生在网络传播中的心理状态,融合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与新媒体的简单快捷优势。化工系学生对芳烃词条的修改有着“捍卫科学”的自我认同心理,而其对事件本身的认知则高度依赖于大众媒体的报道。大众媒体的报道迎合了戏剧化的冲突模式,以追求最大的关注度为目的,进一步将事件推向了波澜。“捍卫科学”的心理认同与大众媒体传播的推波助澜使得化工系学生处于情绪化的边缘,真理与无能为力充斥着躁动的青年学生的内心,极易导致过激性的事件发生。

(二)准确把握网络传播学规律

要切实把握“沉默的螺旋”“反螺旋结构”“群体极化”等传播学规律,加强意见领袖的培育和引导。“沉默的螺旋”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主要指人们在意见冲突的讨论氛围中因惧怕被社会孤立,拒绝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形成的“沉默者恒沉默,活跃者更活跃”的状态。事件发展的初期,不明真相的人们被舆论和非理智左右并形成了“一边倒”的意见,人们因害怕自己被孤立而保持沉默。但是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冷静的、理智的思考会使得原来处于弱势地位的意见开始反击并逐步实现翻转,形成“反螺旋结构”。意见领袖就是这个“反螺旋结构”中的主力军,他们主导着整个舆论的走向。因此,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把握传播学规律,首要的就是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此外,液态现代性、公民新闻、新闻客观性、断言式新闻、后真相、数字鸿沟等也都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研究和重视的主题。

(三)坚持技术与制度并举

网络空间的联结具有实时性和跨国性,西方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价值观是他们一贯的伎俩,而网络空间就是他们的主要传播途径。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网络防火墙机制,从根源上阻断国外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侵蚀。要充分发挥网络和大数据手段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5],对任何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违背、相抵触的错误思潮要坚决给予切断和过滤,阻断错误思潮的传播路径。这种防火墙机制同样适用于国内网络教育空间的治理,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高效地进行时事政治的教育和引导,减少网络传播的次生危害。对国内社会网络空间中已经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潮要及时给予批判反驳,以净化现有的网络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7.

[3]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13-19.

[4]王岩,殷文贵.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与阻碍发展的八大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122-128.

[5]常小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4-6.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程恩慧(1990—),男,河南民权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19-MKSZY16)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微博视角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