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与个体自由的辩证关系

2021-07-16胡逸灵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摘要:本文由《货币哲学》“综合卷”中有关个体自由的论述出发,探讨货币本质与特征对个体自由产生的影响。现代社会,个体正因货币逐步走入消极自由的囹圄,如何有效化解货币对个体的主导性,建构个体驾驭货币的主体性亟待思考。齐美尔重新肯定货币作为价值符号的意义,恢复个体内在世界与现代社会价值多元性的努力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关键词:齐美尔;货币哲学;个体自由

前言:

齐美尔从现代性对个体自由的威胁入手,以货币经济体系的角度分析自由问题,提出个体可以通过逃避或不断完善现有货币经济体系的方式来走出自由困境。可见,齐美尔眼中的货币已不单单是一种经济单位,而是成为现代人自我认知、发展甚至异化的一种途径。

1. 货币使个体自由成为可能

1.1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是释放个体自由的前提条件

齐美尔将货币同语言类比,形成货币语言类比论。0语言本身不存在特性与差异,但能让言语富有特性与差异;货币亦是如此,其本身在理想状态下是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而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生活内容与方向,却能丰富现代社会生活。同时,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来源于价值体现者,必须在交换互动中体现。

货币的本质是个体自由形成的重要前提,货币的特征更为个体自由提供可能。0货币的可分性使得现代社会的事物能被分割成任何物品,个体的占有物范围被延申;货币的无限可利用性使其可以被循环使用,价值不因破损程度而被消减,保证其作为纯粹价值符号进行交换的功能。货币的两大特征让交换得以按照货物或义务的方向进行,并成为个体追求自由的直接手段反复无限使用。

1.2 货币义务是个体自由最大化的协调形式

原始阶段的义务形式导致简单粗暴的产权变更方式,交换过程中好处完全属于强者。货币的出现交换双方相互都能收益,互动从非自愿、不平等状态转变为自愿、平等状态,自由从少数人扩散到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义务下的产权变更之所以能让双方收益,默认了现代社会的客观性。假设客观性不存在,一方面交换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受到主观意志的支配而使交换物掺入主观情感;一方面为了达到双方收益的目的,任何客体都有可能被交换,资源配置因此紊乱。当然,客观性的完全缺位是不可能的,因为齐美尔认为人类基因中是客观的动物,所以人类具备在超出主观情感和意志之外来看待、处理事物的潜力。

1.3 货币是个体自由的理想载体

货币创造了新的依附关系,使个体能够脱身于复杂的人际网络却又可以彼此联系,为个体追求自由创造无限可能。

货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工,人们必须依赖彼此完成基础的日常生产工作。传统社会涉及到的相互依赖的功能数量很少,处于功能位置的人非常持久,个体与功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依赖的对象从功能逐渐过渡到个体,个体自由被关系网络束缚;0现代社会涉及的相互依赖的功能数量非常多,人与人、人与物的时空距离被不断拉大,个体脱离由关系上的亲疏远近进行的充满特殊主义的交往互动,减少了无尽的情感束缚和严密的人伦关系羁绊,保留了最低限度的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0在现代社会的忙碌与竞争之中获得内在的保护与调节。0

2. 货币使个体自由陷入困境

2.1 货币从手段变为目的,个体自由反被货币限制

货币的理想状态是作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但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为了某个客体而寻求货币,转而变成追求货币本身,使得货币从手段变为目的。

将货币作为目的来追求,实则打破货币相对意义上的不可获得性,陷入货币的空洞内容之中。尽管齐美尔指出,自由是在对事物的占有中形成自我,但是这里的占有物本身具有价值,个体可以在选择占有物的过程及后续占有中体现自我。然而货币本身没有价值,自我也并非其中的内核,占有的欲望无法从内核延伸到事物,个体自由只能在燥热与骚动中慢慢消磨殆尽。进而,当货币从目的变成持续目的,人们的终极目的也将变得虚幻。0

2.2 客体文化凌驾于主体文化,个体追求自由的能力被压制

理想状态下,主体文化塑造客体文化,虽受其影响但主体依然有掌控能力。但现代化社会促使人们生产客体文化能力增强的同时越来越难以把握客体文化。因此,齐美尔认为货币对现代生活的全方位渗透,意味着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宰制。0

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中就曾指出客体文化对个体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齐美尔同样认为现代化进程加速了劳动与消费行为的分离以及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并且被分离出去的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自主化的体系。不同的是,齐美尔认为是作为纯粹价值手段的货币而非体现交换价值的商品加速了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制。货币固化了人们对价值的认知,0将一切质的差别用数量度量,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差异性,这就将自由的边界无限制地扩展到主体文化之外的客体文化中。人们看似获得的双重自由实际上失去了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仅仅变成一种形式。

3. 结语

辩证看待货币与个体自由的关系,沿着齐美尔的思路从个体角度出发探寻消解自由困境的路径。成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与现代社会保持审美的距离,同时不忘追求积极自由的初心,现代人才不至于被货币洪流裹挟前进,深陷于价值丧失的泥潭之中。总之,自由从来不是货币所能定义的,它的内容等待着每个人的赋予。

参考文献

[1]陈水勇.从货币哲学视角看金钱与人的异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16-19.

[2]刘小枫.金钱·性别·生活感觉──纪念西美尔《货币哲学》问世一百周年[J].开放时代,2000(05):19-26.

[3]陈水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主体性的出路[J].社会科学辑刊,2011(03):21-24.

[4]格奥尔格·齐美尔.货币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9-95

[5]胡翌霖.价值何以可能?齐美尔《货币哲学》初探[J].科学文化评论,2015,12(03):113-124.

[6]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01-145

[7]潘利侠.货币经济与个体自由——《货币哲学》中的个体自由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1):107-112+123.

作者简介:胡逸灵(2000-9),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