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苔点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2021-07-16徐丽华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圆点用笔山水画

1、引言

潘天寿曾说:“画事用笔,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也由点扩展而得,所谓积点成线,积点成面是也”。由此得知,画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点”是画面的基本元素,在山水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点”是皴法的发展,是皴法的演化。“点”经过不断的演进和使用,已逐渐拥有了其自身审美和广泛的运用空间。

2、点的产生与演进

在山水画中最早的点,存在于隋唐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其画中山峰处浓厚的苔点是画家用重色多层点染的结果,其已脱离了勾描法,在造型上有了独立意义。

五代南唐时期,董源对苔点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苔点风格。由于董源生活在南方,南方空气湿,植被繁茂,其苔点大多呈现出湿润的特点。例如,作品《潇湘图》中的苔点是圆润并极富墨气,这些苔点分布在树、石中,有大有小,有浓有淡,使得画面中叶树与远山层次分明、云雾弥漫,厚重的点苔纵横交织、墨气淋漓。

宋代画家注重“苔点”的写实,追求自在阔达的心理感受。如北宋画家巨然,其师法董源,皴法、苔点基本相同。从董源画中可知,其用笔肯定,苔点具有很强的粘着力,并使用干毛笔点显得苍劲有力,用墨色造成深浅变化,使画面氛围表现出生动而具有节奏感的特点。南宋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继承了南派山水,并创造性地创造出了“点”的新风格和变体,其画法为层层累加、淡墨积点而成,后来被称为“米家云山”。其对用“大横点”的运用是影响深远的,其画面平淡天真,为元人水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潇湘奇观图》表现得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其树木、山石、运用淡墨层层累加,并运用枯湿、浓淡、虚实的变化在以横笔为主的苔点上,使画面呈现出沧润的特点。因此,其“点苔”被称为“米家点”,他们独创的“米家点”, 表现力他们内心的笔墨感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点”发展到元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元代对传统绘画中的“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的“点”表现为追求画面古意与“士气”,遗貌求神,追求平淡天真、画家主观心理感受在创作中的即兴抒发。如王蒙《青卞隐居》中的“渴笔”点法,倪云林平淡天真的小横点,黄子久变幻丰富的点苔方式等等。“点苔”随着山水画的关注,受到了画家们的青睐,形式多样化发展,各有其特色。

明清时期“点法”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文献及作品比比皆是,如唐志契《绘事微言》、松年的《颐园论画》。这一时期的画家沈周、龚贤等,对苔点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沈周“点苔”用笔为圆润厚野,笔力如高山坠石,墨色分明。龚贤主要使用特殊的积墨法,用墨浑厚紧密并具有枯湿、虚实、浓淡、阴阳变化,透气润泽。清代画家在文人画意识的驱动下,着重绘画时表现内心的感受,苔点在这一思潮的引领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墨趣味。例如,石涛在《万点恶墨图》中,他将洋洋洒洒的点与皴法结合,使画面产生了磅礴之气的同时自由地表达了他的心境。

近现代,“点”在画面上的笔墨元素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元,例如黄宾虹先生点法浑厚浓郁,点出了一片新天地。其作品《湖山晴霭图》的点苔极为熟练,灵动多变。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山水画的发展,不再单纯追求物体的像似,而是赋予点苔更多新的面貌和意义。

3、点的类型

①圆点式

圆点式是“点苔法”中最常用的技法,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有大圆点和小圆点(又称胡椒点)之分,用中锋点,取其圆厚,笔法具有松紧、快慢、虚实及形态变化。使用此种“点苔”的画家有展子虔、董源等。

②横点式

横点式,又称扁点,由较平整的短线组成,尤宜与披麻皴相匹配。此点法可増强山石苍浑的质感。用此种“点苔”的画家有倪攒、黄公望及米父氏子所创的"米点云山"。

③垂点式

垂点式,又称直苔,是由中锋用笔,形成的较短竖点。其形状类似于藤本植物的叶子,从用笔技法上来看,可以分为上细下粗的计尖点和上平下尖的钉头点两种。这类苔点使用在画面上不够灵活,因此垂点式在画面中并不常见。

⑤杂点式

杂点式,是指如破墨点、泥里拔钉点、其它的各式点法。破墨点指施加多遍笔墨的墨点,可浓破淡,也可淡破浓,多用中、侧锋。泥里拔钉点形状如钉子,多用中锋点之,具有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点苔法丰富多彩,不同的点苔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论什么形式的苔点都要通过"点苔法"的组织和布局,形成抑扬顿挫的节拍,以求内在的旋律感,从而彰显画面的张力和感染力。

4、点的意义与作用

①、“点”起到意境表达的作用

山水画中的“点”不仅能表达对象,而且能表达意境。例如,五代董源擅画江南山水。在他的画中,“点”的使用非常丰富。其在《潇湘图》中,多运用“圆点式”,并结合披麻皴、雨点皴、用墨清润,干笔、湿笔、破笔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气湿润、峰峦出没、云雾显晦的自然风貌,画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②、“点”起到空间塑造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三远法”是用平远、深远、高远来表达画中的空间感。如龚贤《溪山无尽图》中,其通过墨色深浅的变化表现画面的层次。除此之外,龚贤用“积墨法”处理山峦上的“苔点”,并结合使用圆点和方点,处理草丛以单纯竖点代之加強了变化,又确保用笔统一,在山石之上,反复点之,积墨有力,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使整幅画面形成了一种丰富的墨气,充满活力和湿润的山水画风格。

③、“点”的具有调节画面节奏感的作用

中国画讲究"疏""密"二字,绘画中的品评标准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法。画面中的线条和点互补,产生一种节奏感,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丰富画面本身。例如,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其表现画面的一花一叶、一山一石,都有疏密关系与节奏缓急之感。此外,合理运用“点苔法”,结合浑厚的笔墨,使整个画面充满雄壮之气,并将沈周的“林泉之志”与壮丽的自然山水相结合,突出其宽广的胸怀。

结语

综上所述,“苔点”在传统山水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在山水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点”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他们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苔点”是画面中的调和剂,可以充分表达画家的绘画需求。通过对“苔点”的探索和研究,充分证实了画面中的“点”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

[2]郝梦,石涛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J】,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3月,第三页。

作者简介:

徐丽华(1996.0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临汾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项目名称:《苔点在山水画中的作用》,立项号:2020XKT368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猜你喜欢

圆点用笔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⑩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程灿山水画作品
智力大闯关
连一连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