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对膀胱癌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7-16柯善保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膀胱癌尿道出血量

柯善保

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穴 435400

膀胱癌作为泌尿外科恶性肿瘤疾病,诱发因素与化学致癌物质、吸烟、饮食及药物滥用等相关[1]。膀胱癌导致患者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导致肾功能不全,因此临床上重视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目前临床治疗膀胱癌以手术为主,其中膀胱部分切除术属于开放性手术,虽然可有效切除肿瘤和完成输尿管再植,但切口大,暴露面积大、刺激性强、出血量多,影响术中操作,尤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较大,易出现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2-3]。而如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受到重视,其可通过经尿道置入电切镜作为引导,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小切口和减少出血量,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尤其避免正常组织受损严重,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利于术后康复[4]。理论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但临床实践是否可与开放性手术下病灶完全清除率高相近的效果需深入研究[5]。为此,本次研究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2例作为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60.8±4.1)岁,肿瘤最大直径5~52 mm,平均(25.5±4.5)mm,临床分期:T2共34例,T3共7例,病理分级:G1共18例,G2共19例,G3共4例;观察组男30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0.1±4.1)岁,肿瘤最大直径5~50 mm,平均(25.0±4.5)mm,临床分期:T2共32例,T3共9例,病理分级:G1共16例,G2共20例,G3共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均表现出间歇性无痛血尿,经膀胱镜下肿瘤组织活检确诊及病理分级,无侵犯膀胱周围远处组织;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症,麻醉及手术耐受。

排除标准:鳞癌、腺癌等非尿路上皮肿瘤患者;远处转移患者;尿道狭窄难以操作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及系统疾病患者;既往膀胱手术史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膀胱部分切除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完善各项检查,结合影像学定位肿瘤位置,严格控制饮食,术前1 d晚给予灌肠处理。采取全身麻醉方案,协助取仰卧位,臀部抬高,经耻骨上正中切口,进入盆腔,推开腹膜,切开膀胱壁,探查后显露肿瘤,切除肿瘤,含瘤体外缘2 cm范围内的正常膀胱壁及粘连腹膜,若肿瘤位置处于输尿管开口,则需将输尿管开口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少许切除,随后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吻合完成后,利用可吸收线缝合,膀胱黏膜下肌层连续缝合,外肌层间断缝合。术后冲洗,清除残存肿瘤细胞,置管引流。术后切缘病理检查确认肿瘤切除效果。次日给予膀胱内灌注化疗,选择吉西他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03)1 g/次,灌注40 min,每周1次,连续8周。术后定期定时复查,随访6~12个月,若发现不适症状需及时就诊。

观察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完善各项检查,结合影像学定位肿瘤位置,严格控制饮食,术中采取椎管内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沿尿道置入电切镜,详细探查,多角度分析,明确膀胱内肿瘤信息,如肿瘤大小,是否伴细小结晶附着,浸润程度等,确定手术切除范围。针对带蒂下肿瘤<2 cm,经肿瘤基底部外侧1 cm切除,包含肿瘤、蒂及瘤体边缘外1 cm正常组织,深度达浅肌层,针对>2 cm肿瘤需扩大切除范围,含瘤体外缘2 cm范围内的正常膀胱内壁组织,若浸润至深肌层,需多次电灼切除或分层切除,将切除组织经尿道取出,术后冲洗,清除残存肿瘤细胞,置管引流。术后切缘病理检查确认肿瘤切除效果。次日给予膀胱内灌注化疗,选择吉西他滨1g/次,灌注40 min,每周1次,连续8周。术后定期定时复查,随访6~12个月,若发现不适症状需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拔除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膀胱穿孔、尿道狭窄、伤口感染、继发性出血等。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术后下床活动、术后尿管拔除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拔除尿管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41 50.25±5.72 95.22±25.36 24.15±0.28 24.52±2.19 2.02±0.73 6.23±1.07对照组 41 68.89±9.28 142.15±32.33 28.72±1.19 30.45±3.79 3.85±0.94 8.74±1.73 t值 10.948 7.313 23.936 8.674 9.845 7.90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并发症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4.88%,与对照组的1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率及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膀胱癌是指起源于膀胱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与环境、吸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依据组织来源可将膀胱癌分为膀胱鳞癌、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腺癌及膀胱肉瘤等[7-8]。膀胱癌患者早期出现血尿症状,患者入院后可经膀胱镜及病理活检诊断,并与上尿路肿瘤、非特异性膀胱炎鉴别[9]。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辅助其他方法治疗,确保将膀胱肿瘤切除,抑制肿瘤复发[10]。目前应用在膀胱癌切除术的方法较多,其中膀胱癌部分切除术虽然尽可能减少膀胱切除,保留膀胱功能,但其作为开放式手术则伴随明显的手术创伤,对机体损害严重,术中出血量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机体耐受力,影响术后化疗效果,甚至出现较多并发症,即手术安全性欠佳[11-12]。近年来经尿道膀胱切除术值得推广,其主要经尿道置入电切镜完成探查,可多角度明确肿瘤信息,更加真实、实时的反映病变情况,为切除操作提供可靠依据,再借助高频电流完成肿瘤组织的切除,而且高频电流可对肿瘤组织迅速加热,有效杀死膀胱中的肿瘤细胞,并可快速控制出血,预防大量出血情况的发生[13]。术中电切电凝操作能够将淋巴管固定在封闭的环境中,预防肿瘤转移[14]。而且经尿道膀胱切除术可提高操作效率,缩小创面暴露大小和缩短创面暴露时间,降低感染风险,促使排尿功能尽快恢复,加快康复进程。虽然经尿道膀胱切除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膀胱穿孔,主要是由于电气切割功率不合理导致膀胱外组织损伤,需注意调整[15]。同时该术式存在局限性,若为膀胱顶部和后壁的肿瘤以及浸及黏膜下层的肿瘤,难以有效治疗,因此临床应用需准确把握手术指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随访6个月复发率低,提示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可通过操作前多角度探查确保操作精准性,依据肿瘤实际位置及大小确定切除范围,而且电切和电灼可减少失血,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利于术后快速恢复,尤其并发症少,体现安全性高优势,属于可靠的手术方法。与李国伟等[5]研究中“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A组”相近,均提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体现微创性、术后康复时间短及安全性高优势。为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日常生活需规避风险因素,如严禁吸烟,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心态,给予大量饮水可减少有害物质在膀胱内停留时间。本次研究尚存在不足,如纳入对象少,监测指标少等,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应用在膀胱癌患者治疗中可发挥微创优势,能够在微小创伤下完成肿瘤及周围组织切除操作,确保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及浸润,且保证操作安全性,控制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膀胱癌尿道出血量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男性急性钝性尿道损伤后发生尿道狭窄的影响因素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长段外伤性球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术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陌生的尿道肉阜
尿道损伤诊治及合并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