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历史交汇点 创造时代新辉煌

2021-07-16王珊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办医碳达峰发展

文=本刊记者 王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这一重要历史交汇点,全国“两会”的召开意义非凡,举世瞩目。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国企的“两会”代表、委员,就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优化产业结构、稳就业保民生、“碳达峰”和“碳中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本刊编辑整理了部分中央企业“两会”代表、委员的新思路新观点与读者共同分享,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焦开河: 固平台促融合,提升北斗应用能力

焦开河

全国政协委员、兵器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针对如何推动形成“安全可控、泛在融合、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北斗应用发展新格局,建议:一是要谋顶层、作支撑,加强战略研究谋划,发挥央企平台作用,为国家统筹部署北斗应用与产业发展,实现重要领域、关键行业全覆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固平台、促融合,提升特色服务运营能力,推动北斗与5G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交叉创新,融网络、融数据、融终端、融应用、融服务,走进新基建、催生新业态,更好建设“一流的北斗”。三是强基础、补短板,加快突破高精度、抗干扰、多源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关键元器件国产化、高端化,提升北斗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更好建设“中国的北斗”。

谭瑞松:加快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

谭瑞松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未来15年需要保持在30%水平线上,才能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向高端制造业迈进刻不容缓。高水平“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是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也是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前提。建议发挥航空工业集团和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的战略性作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培育和发展全球领先的“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起中国特色、先进完备的“数·智”能力体系和创新卓越的“数·智”产业生态。

舒印彪: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舒印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四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刘明忠:以自主研发打造国之重器

刘明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重大高端技术装备自立自强,加快组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国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以自主研发打造国之重器,以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我国高端制造业存在的短板,急需建设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攻克转化一批高端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这对推动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批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建议要进一步促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融合发展,重点建平台、抓载体。要加强企业与企业和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合作,如联合成立创新联盟、“校企协作创新平台”等,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杨杰:加快推进新型平台用工规范发展

杨 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全面兴起,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保洁、直播销售员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作族群人数快速增长,对传统的就业方式、组织结构形态产生冲击,催生了新型平台用工模式这一就业新业态。新型平台用工模式在带来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劳动权益,促进新型平台用工模式健康规范发展,使其在助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健全劳动立法,尽快将新型平台用工模式纳入法律体系。二是推进治理创新,应对新型平台用工模式带来的社会治理新挑战。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灵活化保障制度维护从业者权益。四是加强合规监管,推动新型用工平台规范运营。五是关注个人发展,拓宽从业者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马永生: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马永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早日实现氢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当前中国石化年产氢气350万吨,是国内最大氢气生产企业,中石化“十四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加快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及降碳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让绿色洁净成为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刘绍勇:建议制定中国民航业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方案

刘绍勇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民航业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当前面临的一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民航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的制定及实施,包括资源配套瓶颈、国际谈判压力、碳减排壁垒等。建议要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针对行业特点和面临挑战,民航业应尽早谋篇布局,统一规划,制定中国民航发展的碳排放指导方案。一是保持行业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的平衡,促进民航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多方协同,努力提升机队运行效率。三是统筹碳市场机制,推进民航行业碳市场建设。四是推动可持续燃料、飞机等新技术变革。五是建立航空业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六是推进航空业绿色发展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顶层设计,加速出台与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调整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指导性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王宜林:低碳化转型为油气供应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王宜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原董事长

从长期看,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天然气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支撑,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在全球低碳化转型浪潮中,油气供应安全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一项短板。为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夯实基础保障能力;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资产结构,高效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和海外投资贸易业务;三是加快推进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四是大力推进油气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温枢刚:推动能源转型 展现国企担当

温枢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董事长、党组书记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能源保障供应不仅要跟得上,保证安全高效,还要提升品质,做到清洁低碳。要持续推进从保障供应向增加有效供给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国企担当。“十四五”期间,中国华电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努力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中国华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让绿色成为公司发展的鲜明底色:发展风光电,推动形成建设一批、优选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格局;推进水电发展,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

斯泽夫:以电力安全为核心 统一制定“碳中和”规划

斯泽夫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基于国内“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势必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承担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是建议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有序减少火电。二是建议由国家能源局在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三是建议科学处理“碳中和”过程中的地区差别问题,特别是电力需求量大的地区,应保证一定的传统化石能源比例,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并通过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实施在役机组延寿等方式,最大限度控制碳排放。四是建议进一步解决新能源稳定性的技术问题。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实践,重点解决好日常高峰低谷调峰、季节性调峰问题以及极寒等特殊工况下的能源安全稳定问题。

于旭波:国企办医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

于旭波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目前,国企办医,特别是央企医疗集团,已经成为政府办医之外,公立医疗机构的第二国家队,是社会办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政府办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基于国企办医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状,国企办医仍然存在办医主体不清、土地权属不明、不能平等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等问题,不利于促进国企办医高质量发展及公立医院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为此,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是切实保证国企办医平等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落实政府对国企办医的筹资责任。三是针对国企办医登记为事业单位的事项作出授权。四是对设立为独立法人的国企办医提供划拨土地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办医碳达峰发展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三峡集团计划2040年实现碳中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十部委: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北京新政促进社会办医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