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有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2021-07-14张智慧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

摘要:发誓作为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现象,是由于双方信任“不足”所导致的。俄语动词КЛЯСТЬСЯ的含义为“发誓,宣誓”,文中借用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深入探讨КЛЯСТЬСЯ作为言语行为动词的语用方面的问题,对其交际主体、发誓人与发誓对象以及两者的关系、带有动词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行为及其语境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言语行为;КЛЯСТЬСЯ;发誓;语用

一、属于承诺类的言语行为动词КЛЯСТЬСЯ

“语用学”(pragmatics)一词是美国学者莫里斯(C.Morris)在1938年首次提出的,随后一直应用于哲学范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可以说是与心理、社会和文化等范畴相互交叉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涉及范围很广,俄罗斯的语用研究更倾向于关注语言中“人的因素”,例如交际者、语境、社会地位、交际目的等。

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为言语行为理论,其主要研究对象为语势也就是意向功能。言语行为的分类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奥斯汀(Остин)曾将其分为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行为型、阐述型五种类型。除此之外,奥斯汀还将人们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说行为、意向行为和取效行为。意向行为又叫言外行为或施事行为,是奥斯汀研究的重点。意向行为就是具体指行为实施者(说话人)通过言说方式达到交际目的或者表达言语意向的一类动词。【6】随后他的学生赛尔将意向行为分为五种类型:表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我们可以看到每种分类都没有忽视承诺类言语行为,而КЛЯСТЬСЯ属于承诺类的言语行为。

二、带有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行为中的交际主体

我国学者董秀芳在《汉语中表示承诺的言语施为动词》(2010)中将专门分析了“答应”、“保证”、“承诺”和“发誓”四个施为动词。在俄语中表示承诺类的动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клясться?。?клясться?在词典中的释义是?Давать клятву,клятвенно

уверять.\Клятвенно обещать исполнить,совершить что-нибудь?.【3】(发誓,或者发誓保证一定完成某事。)言语交际行为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交际主体、语境和话语本身。首要我们探讨的是发誓言语行为中的交际主体。

(一)带有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交际主体的数量

发誓是一种向他人(集体)进行表白或表达某种态度的言语行为,是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互信的社会现象。发誓言语行为的交际主体主要是发誓人和发誓对象。发誓行为是一种双人或者多人的言语行为,这样就出现四种现象: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1.Клянусь тебе, волшебница Лара,я утру слёзы моего народа!(拉拉女巫,我向你发誓,我会擦干人民的眼泪!)

2.Клянемся тебе, товарищ Сталин, продолжать нашу героическую трудовую вахту и всегда идти в первой шеренге!(我们向您发誓,斯大林同志,继续我们的英勇劳动,始终保持第一!)

3.?Я не буду стрелять! Клянусь вам―не буду! Против народа―не пойдем!?(我不会射击!我向你们发誓—我不会!我们不会与人民抗争!”)

4.Лев Сапега кричал: ?Клянемся вам, что больше с вами делать не станем, завтра же затянем на вас людей, а сами поедем в Литву на сейм?.(列夫·萨佩加喊道:“我们向你们发誓,我们不会对你们做更多的事情,明天我们将会让人们加入你们,我们自己将前往立陶宛进行议会。”)

一对一的发誓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更多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例如例句1很显然是用于非正式场合;多对一的发誓行为多用于某一集体中成员对领导者的“效忠”或者表示决心,例2中说明是集体向领导人斯大林做出的发誓行为;一对多的发誓现象正好和第二种情况相反,可能是某一集体中的领导者对集体成员作出了发誓行为;最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可能是两个集体之间进行发誓行为,如例4。

(二)带有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行为中交际主体的地位

带有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行为中的发誓人和发誓对象的社会地位通常是平等的,或者发誓对象的地位高于发誓人。

5.Катенька, я тебе обещаю, Христом-Богом клянусь, заброшу все дела и все сделаю, чтобы ты наконец счастливо вышла замуж.(卡嘉,我向你保證,向上帝发誓,我将不惜一切竭尽全力使你最后能够幸福地出嫁。)

6.Клянусь, господин судья,что я не виновен.(法官大人,向您发誓,我没有犯错。)

例5中“Катенька”是指小表爱形式,说明发誓人和发誓对象关系密切,地位平等。例6“господинсудья”表示为“法官大人”一般是指在法庭上犯人在法庭上对法官发誓,这种情况下表示发誓人社会地位低于发誓对象。

三、发誓人、发誓对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发誓人的动机以及态度的真假

发誓这一言语行为是由于发誓人和发誓对象之间信任不足导致的。这种信任不足主要是发誓对象对发誓人之前做过的事情或者是要做的事情(行为、行动)不信任或者是缺少信心导致的;其次,是发誓人本身缺乏信心,或者是发誓人不认为(不知道)发誓对象对自己的行为(过去的或者是将来的)有信心(表示信任)。我们将发誓动机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来自发誓对象的希望或要求:

7.Клянитесь мне, что вы тотчас пошлёте за мною, когда бы то ни было, днём, ночью.(向我发誓,无论白天黑夜您将会在任何时间为我发邮件。)

其次是发誓人和发誓对象同时处于为难的状况:

8.—А ну, выкладывайте, что там такое! ― Маша, клянусь вам ― я не могу. С меня взяли подписку о неразглашении… ― Если вы ничего мне не расскажете, я буду вынуждена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грязные методы.(—怎么,说出来吧,那是什么!—玛莎,向你们发誓—我不能说。我签过保密协议了。—如果你什么都不和我说,我将被迫使用肮脏的手段了。)

除此之外,发誓人对发誓对象具有责任和义务,或者两者之间有约定:

9.?Клянусь при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и полномочий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важать и охранять права и свободы человека и гражданина, соблюдать и защищать Конституц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щищать суверенитет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и целостность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верно служить народу?, — произнес он.(他说:“我发誓,在行使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权力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人类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和保护俄罗斯联邦宪法,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安全与完整,忠实地为人民服务。”)

奥斯汀将句子分为叙述句和施为句,叙述句有真假之分,而施为句没有,施为句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其最大的特点是说出即执行。

10.“Клянусь, что я не буду рассказывать об этом ни режиссёру, ни сценаристу!”(“我发誓,我不会把这个事告诉导演或者编剧!”),说话人说出“我发誓”便将自己与誓言紧密联系起来,这并没有真假之分,而是说话人将自己的意向表达出来。虽然发誓内容没有真假之分,但是发誓人的态度有真假之分。发誓人态度的真假对交际主体能否建立一个互信机制的影响非常大,假的发誓态度无法弥补发誓人与发誓对象之间的信任缺失或者不足,影响交际双方互信的实现。

(二)发誓对象

11.Клянусь, завтра же я пускаюсь в дальний путь.(我发誓,明天我将要踏上漫长的旅程。)

上面例句中缺少发誓对象,发誓行为依然成立。因为不同于其他承诺动词,发誓类动词主要强调说话人和其作出的发誓行为,发誓类动词的自发性很强,所以就像上个例句一样发誓对象不出现在对话中。但是在俄语中还有一种恰好相反的现象,我们发现发誓对象有一类特殊情况,那就是发誓对象除了是他人以外,还可以是发誓人本人。在俄语发誓行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詞汇:клясться в душе(暗自发誓),клясться перед самим собой(对自己发誓)等,发誓对象是发誓人自己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现象,大多数是表明自己对未来某件事情或某种行为的明确的态度。

(三)发誓人和发誓对象的关系

首先, 发誓人向发誓对象发誓,说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或者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人进行发誓行为。

或者,发誓人对发誓对象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即履行预期的行为。这些义务使发誓人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如果不履行承诺,发誓对象有权采取适当措施:惩罚,羞辱,谴责,揭露发誓人的不当行为(食言)等。这种权利不一定由法律规定的,更多的是由社会道德约束的。

或者,如果发誓人不履行诺言,他可能会失去发誓对象的信任,不仅对他自己,甚至可能对他周围的人失去信任。

四、发誓言语行为及其语境

(一)发誓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三种:1.口头发誓。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2.举行相应的仪式。3.文本盟誓。前两种一般应用于口头形式,而文本盟誓应用于书写形式。一般文本誓言具有法律效力。

(二)发誓言语行为的语势

上面我们将发誓言语行为归为承诺类言语行为,在承诺类言语行为中,发誓是语势最强的。因为发誓预设了受话人对发誓人的承诺内容疑虑较大, 发誓人则要尽可能地打消发誓对象的疑虑。

为了加强语势,也就是为了使发誓对象更加信服或者给发誓人自己信心,在发誓行为中我们习惯将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者事物作为“担保物”。 俄语中作为“担保物”的一般是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人或物,比如家人(妈妈,爸爸,妻子,孩子等)、脑袋、上帝、十字架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从古至今对面包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所以面包也成为了重要的“担保物”。

12. Ну хлебом клянусь! ― громко бубнил набитым ртом, а сам будто оглох.(好吧,我用面包发誓!—他大声喊道,好像自己听不见一样。)

(三)发誓言语行为的非语言手段

非语言手段是一种间接的语言表达手段,是借助肢体语言、表情及面部动作等方式来传递话语信息。非语言手段常常在发誓的言语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誓人常常在进行发誓行为中伴随着一些不同的动作和手势,表情大多是严肃庄重。

13.А ты ему,приложив свою рук к сердцу:?Клянусь своей матерью, в последний раз?.(而你向他发誓,手放在心脏的位置:“我以自己的母亲发誓,这是最后一次。”)

(四)发誓言语行为的语言外部环境

语境即交际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的客观环境。包括主体从事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话题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只有在满足许多必要的情况和动作时,言语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发誓行为能否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语言外部环境。因此,说话人和受话人只有在特殊地点或者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发誓行为。例如总统宣誓、职业的入职宣誓(法官、警察、医生和教师等)、天主教神父中举行独身誓言等都必须在正式的特定的场合进行,有的还需要特定的时间,比如俄罗斯总统宣誓不可以在周末(宗教原因)。

发誓行为针对的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事情。针对过去的事情时,发誓人进行发誓行为试图让发誓对象相信他过去做过或者没做某事,是对发誓对象的一种坦白。而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发誓行为,则表示了发誓人对发誓对象表达某种态度。

结语

发誓作为人类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意向言语行为,是由于双方没有建立诚信机制导致的。俄语中我们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表示发誓的КЛЯСТЬСЯ进行研究,主要是探究了关于动词КЛЯСТЬСЯ的言语行为。

关于КЛЯСТЬСЯ的发誓言语行为的交际主体,首先在数量上可以是单人發誓也可以是多人发誓,发誓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而发誓对象也可以是单人或者多人,这里需要注意,由于发誓人是意向行为的发出者,所以是发誓言语行为中必要的因素,意向行为强调的是行为发出者和行为本身,所以没有发誓对象的情况还是存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发誓人和发誓对象是同一人,例如“在自己面前发誓”、“暗自发誓”。交际主体在地位上也是比较灵活,可以是相互平等或者发誓人地位低于发誓对象。

其次,我们单独对发誓人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首先是发誓人进行发誓言语行为的动机,发誓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发誓对象的请求、要求或者威胁,这是出于发誓对象对于发誓人的信任不足导致的;其次,是双方都处于两难境地,使发誓人被迫进行发誓行为;最后,发誓人对发誓对象具有责任和义务,或者两者之间有约定,这种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可以是书面或者口头的,比如总统宣誓,职工入职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发誓人和发誓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害关系,发誓人对发誓对象具有一定责任。

发誓言语行为在承诺类的言语行为中语势是最强的,因为要最大限度降低发誓对象对发誓人的不确定性,甚至发誓人会用“担保物”进行承诺。发誓行为有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外部环境,比如宗教仪式、总统就职等,其次,还有需要配合一定的非语言手段,比如将手放在胸口等。

对俄语中КЛЯСТЬСЯ的言语行为研究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在合适的情境中正确使用КЛЯСТЬСЯ一词。

参考文献

[1]Апресян Ю.Д. Перформативы в грамматике и в словари[J].Известия ААН СССР. 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 1986(3).

[2]Богданов В.В. Речевое общение: Перформатические и сема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M]. Санкт-Петерпург:ЛГУ, 1990.

[3]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Ушакова. Д.Н. Ушаков. 1935-1940.

[4]常颖. 汉、俄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08.

[5]孙淑芳. 俄语语用学研究概观[J]. 外语研究, 2002(06).

[6]孙淑芳. 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阐释[J]. 外语学刊, 2009(06):88-93.

[7]武瑷华. 俄语语用学的基本问题[J]. 当代语言学, 2001(03).

[8]信娜. 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12.

[9]杨玉玲. 承诺义动词“发誓”的用法探析[J]. 青年文学家,2018(33):179.

[10]周民权. 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张智慧(1996—),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浅谈中英语言中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