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井”事

2021-07-13刘千荣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人新井挑水

刘千荣

人们把漂泊在外叫背井离乡,民间也有包上一小撮故乡井里的泥土到他乡,可治水土不服。也许生来就是漂泊的命,久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坐再远的长途车都不曾晕车。天南海北,无论到了哪里我都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迹象,所以井泥是否可以治水土不服之症,还真没亲身体验过,不知道是真是假。

看过电影《老井》才知道中国北方大山深处曾经吃水不易,打口井简直比登一次月球都难。拜读李存葆先生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方晓得在上个世纪90 年代的沂蒙山区,有的地方连早晨起来用水洗脸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的老家位于江淮之间,属丘陵地带。要是正常年景,并不缺雨水。相反,如果雨下得多了、过了,还可能被水淹形成水涝。

我们生产队里原只有一口老井,始建于何年不得而知,井沿是由几块长方形青石条拼围而成,有一块青石上还雕刻有行楷字,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已经很难辨认。虽不乏打水者前来取水,但井口依然长满蒿、蓼等野草,井壁四周铺满厚厚的青苔,名副其实的一口老井。后来游览过许多古镇老宅,常能与一些古井不期而遇,我必然驻足流连一番,自然会想起童年时候那口故乡的老井。只是老井远在下庄,离我家所在的上庄有大约里把路的样子。因为我们家在队里最西头,父亲去井里挑水很不易。也许是觉得挑水费劲,住我家前面的老邹一家人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始筹划自己打井。

老邹年轻时当过兵,转业回来后安置在大队部,开打米机、磨面机。那时没有电,全靠柴油机来带。老邹每天到副业场去的第一件事把柴油机用摇把摇响,在轰隆隆的机器声里为排队等候的乡人打米、磨面。老邹的一根小手指就是在工作中被打断的,属于工伤,听说还是父亲陪他去医院,跑前跑后做的治疗。别看老邹缺根手指,手上有残疾,但他过当兵,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眼界比一般乡人要高,并且心灵手巧,木工、瓦工都能比画几下。他在我们那里做过两件大事,自制猎枪满田埂打鸟,克服重重困难,在自己家院内打一口压水井。打井需要砖,老邹当然不愿也没钱去买砖,他们一家人就开始四处捡拾还能用的碎砖块,码好堆在院子里。那时我还未上小学,虽然不清楚老邹家捡拾砖头干什么用,看到砖头也会主动交给他家的儿子——我的发小。砖头找得差不多了,他们就在老枣树下开始打井。因为要去副业场上班,即便是农闲时间的老邹也只能趁早晚挖土作业。当时,乡人吃早饭喜欢捧着饭碗四处串门,打井的旁边便成了聚集地。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邹老师(老邹的家门侄儿)那天吃的是手擀面,端着饭碗来到打井地,加入聚集的人群中。有好事者叫着邹老师的名字问:“你吃的啥?”邹老师挑起几根面条吸入口中说:“尿(面)条。”那人接着明知故问:“在哪里吃的?”邹老师用筷子一指头上的歪脖枣树说:“屌(枣)树底下……”这一如相声般的对答逗得众人大笑,这笑声也给忙碌的老邹增加了力气。

老邹打井遇到了难题,具体怎么回事不大清楚。应该是打到一定深度,也见有水冒出,却突然塌方了。于是先前的忙碌都成了无用功,一切归零。除了看到原来的新土慢慢归于从前,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老邹私人打井失败不久后,我们生产队开始打新的一口井。原来那口老井水质很好,清爽可口,也够整个生产队的人吃,但从我们上庄过去太远,不是很方便,而且遇到天旱之年,老井供水明显力不从心。新井选在老邹家西边斜对面的空地上,井右边是农田,井左边是水沟,沟、井之间是通往打谷场的机耕路。交通位置不错,所以打井运砖特别方便。

队里打井是大手笔、大运作,不像老邹家私人打井那样小打小闹。仅拉砖就运了三大拖拉机。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运砖的拖拉机速度不是很快,又是奔跑在乡村土路上,放学碰上,许多顽皮的同学会像铁道游击队扒火车那样身手不凡,非常英勇地爬上拖拉机。我们队的学生则不用,因为坐在砖上押车的是我们村上的邻居,会让拖拉机司机停下,捎带上我们。

坐在大拖拉机的新砖上,听着大拖拉机的轰鸣,一路颠簸是件很惬意的事。砖头运齐后堆在已经被挖出大坑的边缘,与之试比高的还有从坑井中挖出的新土。这时我才知道,井看上去很细,但开挖的时候,却要粗很多倍,挖出一定的深度会冒水。再过若干天后,井边的新土平下去,拉来的砖也不见踪影,这也就意味着新井即将大功告成。待水泥井沿风干后,终于可以取水用了。听说那口井打得非常顺利,没有出现类似塌方等任何意外。

新井建成并打出清凌凌的水来,住在我们上庄的人终于不用奔上一里路去下庄挑水吃了。刚开始我拔不动一桶水,也不敢往井沿上站。挑水的任务还是父亲的,而等我能担起这副重担后,我成了住校的学生,周末归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家里挑水。我家厨房的大缸五桶水才可以灌满,我一口气挑上六桶,跑三个来回。挑水肯定是力气活儿,而把水从井里提上来不仅需要一定的手劲,更是技术活儿。传统的木桶不容易沉下去,所以一般家里的井绳末端系有铁环,这样桶到井水处会自行歪入水中,喝个半饱,然后提起半桶水再快速投入水中,如此几下在嘭嘭如鼓的水声中,才能灌满水。接下来就是往上用力拔盛满水的桶,要注意不让桶碰到井壁上的砖,否则水会溅出来,还容易碰到砖上的青苔。我开始提水是把井绳乱糟糟地散放于井边的水泥地上,见别人在提水过程中会把井绳绕成一环又一环,一桶水拔上来,井绳也完好地挽在手里,不用重新捋顺,挑起水来即可走人。我试着依葫芦画瓢操作,果然省时间,井绳还不容易弄脏。

后来人们时兴用铁皮桶,铁皮桶重,容易沉下水去,但如果不小心井绳断了,那桶真的会彻底沉入井底。想要让铁皮桶结束坐井观天的不幸命运,只有找来长竹竿,在一端绑上几个大铁钩,插入井底,在水里来回试探、搜索,经过在井底里耐心的来回折腾,如果手里有了钓鱼时鱼上钩的沉重感,多半是勾住了铁皮桶,用力往上提,水花翻滚处,沉底的铁皮桶露出水面。也有铁钩只挂在铁皮桶的边缘,所以一用力,铁皮桶滑落又沉了下去,捞桶人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不用灰心只需故技重演,耐心打捞。毕竟井口也就那么粗,通常情况下还是都能把沉入井底的铁皮桶打捞上来让其重见天日。

新井打成后,不仅为乡人提供了清洁甘甜的井水,井边的那片空地还是夏夜里乡人乘凉聚集的好地方。曾经许多夏夜里,我跟着母亲到井边乘凉。不愿听大人们家长里短的唠叨,我与小伙伴们就看着田野里萤火虫飞舞,听着蛙声悠扬,一起托着长音,清脆地念着顺口溜“鸡蛋壳,鸭蛋壳,萤火虫子来抱窝”。

新打的井离我家近,离老邹家其实更近,但这并没有阻挡老邹在自己家院内继续打井的决心与意志。在经过多次失败后,老邹家的井也打成了,他家的井更为先进,封闭式的,在井口装了个压水机是应用杠杆活塞的原理把井水压出来,开始有股铁锈味,过一段时间味道就正了。我家住其房屋后面,特别是我因年龄小,还无力到新井打水那几年,父亲不在家,缸里恰巧没水,母亲会让我提着一只桶,去老邹院里的井上压水。省力但需要先往压水机里倒引水,一下、一下,压满一通水需要的时间更长,不过无须担心铁桶落井的事情发生,绝对安全。

同一片土地,我们队打一口井,成一口井,但隔著一条沟渠的邻队却怎么也打不出一口井,听说要么打出的井里没水,要么就是像老邹第一次那样打到一半塌方了。多年打井未成,他们要么用土井水,要么到我们村庄上的新井来蹭井水。他们用土井水的居多,听说需要用明矾打后才可使用。尽管如此,有一年邻队村庄上肝炎大流行,估计和饮用水有关。

非常有意思,就隔着那么一条小渠沟,他们那边肝炎患者接二连三,而我们这边却没见一例患者。也幸亏我们这边没事,因为我家就在沟渠边,如果有影响,我家和老邹家首当其冲,可见饮用干净的井水确实很有必要,那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实在相信不得。

曾有幸进入一些乡镇机关大院里才发现那里面的井沿上方装有辘轳,和压水井一样都是利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但打水速度更快,又比人站在井沿上打水安全省力。我家搬到镇上盖起平房后,也曾在院里打过一口井,井口很细,必须用一种小桶才能打水,也是站在井边,也是用手往上提,但人要省力轻松得多。听说是请专业打井队打的,具体是怎么的一个过程,我却不得而知,因为那时的我早已经背井离乡在外漂泊了。

告别家乡进城后,一直使用自来水,饮用所谓的矿泉水、纯净水,而爽口的井水也只能在睡梦中慢慢回味了。

猜你喜欢

乡人新井挑水
散心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讨厌自己
新老井贯通通风系统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讨厌自己
帮妈妈挑水
挑水
周而复始
左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