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陈蒿汤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及对患儿EPO、黄疸消退时间的影响①

2021-07-13魏璐璐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魏璐璐

(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儿科疾病,黄疸主要见于患儿面目及躯体的皮肤,未结合胆红素水平的过高可引发高胆红素脑病,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时部分患儿可见神经受损[1]。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的范畴,母体湿邪积郁,感而化热,湿热与外邪介导下导致胎儿肝失疏泄,胆汁溢入肌肤被认为是其发病机制;中医理念中清热利湿类方剂是退黄之要药,茵陈蒿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方剂构成虽简,却有着显著的分消湿热、利胆消黄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茵陈蒿汤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及对患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黄疸消退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10~2018-12收治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符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2版)》[3]中“胎黄”中“阳黄”的证型标准及《现代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第16版)》中相关诊断标准[4];精神倦怠,不欲吮乳,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大便秘结或小便短赤,苔黄舌红。排除标准:接受其他治疗或正处于其他治疗方案中者;有感染性疾病者。以治疗方法为依据进行分组,对照组(n=48)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50)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日龄15~28d,平均(18.29±7.14)d;出生体重2.8~3.5kg,平均(3.37±0.42)kg;病程3~13 d,平均(7.69±2.09)d;母乳性黄疸14例、感染性黄疸23例、溶血因素8例、原因不明者3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患儿日龄15~27d,平均(18.13±7.08)d;出生体重2.6~3.7kg,平均(3.41±0.39)kg;病程3~13d,平均(7.58±2.30)d;母乳性黄疸22例、感染性黄疸20例、溶血因素6例、原因不明者2例;足月儿41例,早产儿9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感染者给予抗感染药物,若患儿存在窒息可能,则给予吸氧;光疗:将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遮盖双眼及睾丸,根据病情蓝光间歇性照射12~48h;药物:胆红素急剧升高、溶血者分别应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酌情给予苯巴比妥。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蒿,内服:取茵陈蒿、茯苓、各6g,栀子、大黄、车前草、甘草各3g,随症加减黄芩(热重者)、神曲(食少纳呆者)、竹茹(呕吐者)、枳实(腹胀者),加水250mL武火煮沸,文火续煎30min,取汁约50mL,每日分5次口服,1剂/d,连服6d;外用:取茵陈蒿20g,野菊花、大黄、桑叶各10g,鸡内金、枳壳各8g,加水800mL后进行煮沸,过滤后加入洁净温水(37~40℃)适量,为患儿进行洗浴,1次/d,连续洗浴6d。

1.3 观察指标

(1)密切观察患儿黄疸变化情况,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黄疸全部消退,相关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全部正常为显效;黄疸明显消退,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主要指标基本正常为有效;黄疸未减退或加深,相关体征或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2)在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检测患儿胆红素(TB)、EPO水平;(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平均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整体效果显著好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平均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血清TB及EPO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TB及EP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四项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生2例胃肠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1例胃肠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除此之外,两组患儿并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

3 讨论

1周以内的新生儿黄疸在临床被视为普遍的是生理现象,但也可作为部分患儿的多种疾病的表现,因此及时正确判断黄疸,进行早期诊断治疗仍十分重要。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但普遍存在着血清胆红素的异常,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所致,新生儿自身肝脏功能不成熟,但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机体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低下,进而导致排泄胆红素的过程发生障碍。研究显示,未结合胆红素的脂溶性较高,容易透过患儿的血脑屏障,从而有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4]。

黄疸是一种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古代医籍多有记述,《伤寒论》认为黄疸可由内外之因引起,并可分为阳明发黄、太阴发黄,内里病机相关的脏腑有脾胃肾等,主要在于湿、热、寒,同时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泻下解表、清化逐瘀、利尿之退黄名剂,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对其中某些证候具有明显的优势[5]。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湿热疫毒外侵母体所致,加之部分胎儿先天禀赋虚弱,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湿浊阻滞,湿热蕴于中焦,气机不畅,肝脾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进而随血泛溢发为黄疸。《本草正义》记载:茵陈蒿“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胎黄之阳黄证,适宜用茵陈蒿汤治疗,该方剂疏泄肝胆,清利湿热,导热下行。本研究应用茵陈蒿汤证治的阳黄证患儿为研究对象,方中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久煎可除轻扬外散之气,厚其味,专于苦降,直达脏腑而入里,利胆退黄,且茵陈蒿能发汗,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栀子清泄三焦之湿热,二者配伍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通腑化瘀,泄热解毒,方中多药合用,共奏通腑化瘀,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且外用洗浴之中药方剂中也含有茵陈蒿,也对胆汁的排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且热水浴的方式更有助于药效发挥,促进机体肠胃蠕动[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缩短,整体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茵陈蒿汤中多种中药均具有清热燥湿、清黄利胆的功效,全方具有较强的抗菌保肝效果,而对患儿肝细胞的保护又可以提高患儿的整体免疫功能,多重机制下改善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TB及EP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TB是黄疸的标志性检测指标,EPO在黄疸患儿发病后可异常升高,进而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神经。本研究结果提示,茵陈蒿汤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缩短患儿黄疸消退时间,降低其血清TB及EPO水平。分析其具体原因:茵陈蒿汤可以辅助调节患儿肠内菌群平衡,维护肠内最佳内环境,在阻止直接胆红素水解的过程中发挥效用,且其中的利尿类中药帮助患儿增加排尿,胆红素的排泄更加迅速,因此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

综上所述,茵陈蒿汤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不仅可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还能显著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