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模式的探讨

2021-07-12祝梦婷

科技视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课外竞赛学术

祝梦婷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0 引言

在落实教育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下,加强本科生专业教育成为高校工作重点[1]。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专业教育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有效途径[2]。基层学院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以“两库·三制度”为支撑,构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打造“一挑成名”科研育人品牌,发挥基层学院团委贴近青年学生优势,精细化开展宣传服务工作,探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模式,对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3]。

1 建立“两库·三制度”的强力支持

1.1 以“两库”为基础,搭建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平台

加入专业教师科研团队是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参与学术竞赛的基础,专业教师希望招募有志开展实验室工作的学生到科研团队作为储备人才。为搭建师生之间双向沟通平台,建立“两库”,即“教师库”和“学生库”,定期更新“教师库”,向学生公布专业教师的科研动态,引导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学生库”吸纳学生参与课题项目。以此构建的师生团队在人员结构上更稳定,形成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朋辈教育模式,在竞赛组队中体现优势,以日常研究成果参赛,可以在较短的参赛周期取得丰富成果。

1.2 以“三制度”为保障,激励、监督、评审工作全面覆盖

基层学院要建立完善的“三制度”作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政策支撑,即科研育人激励制度、科研监督评审制度、科研反馈制度。通过在教师奖励性绩效分配、立德树人评价中体现指导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积分等措施,激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赛;通过在奖学金评选、推免攻读研究生、入党推优等方面体现参与科研加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成立以院长、书记牵头的科研监督评审小组,把好学术成果、学术道德关口;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通报、检查、督促师生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督促师生按期完成项目。

1.3 以“专家库”为支持,提升项目评审推荐专业化水平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立项和结项需进行院内评审[4-5],要利用专业师资进行科学评价。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专家库”,由专业领域资深的专家组成,进行项目立项、项目结项的评审;定期召开参赛项目师生座谈会,通报、检查、监督项目进展情况;对重点项目深入指导,打磨作品质量。“专家库”的建立提升了项目评价推荐专业性、规范性,有助于提高作品质量。

2 构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打造“一挑成名”科研育人品牌

2.1 学风建设营造人心向学的良好氛围,打好学生专业基础

学风建设影响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紧紧围绕“人心向学”学风建设主线,以考研为突破口,以“优良学风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优良学风标兵班”“十佳学生”榜样示范作用,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抓住新生入校关键期培养良好习惯,开展早读和晚自修制度,严格考勤纪律;在高年级开展培训辅导,如“考研数学提高班”“名师面对面”专任教师课后辅导,实现个性化辅导;开展考研、科研、访学经验交流会,实现有益经验广泛传播。

2.2 塑造学生学术专业的凌云之志,注重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攀科研高峰”的凌云之志是推动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因素。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凌云工程”:实行“双导师制”,一为班主任导师,侧重班级日常管理、专业教育指导;二为专业导师,四年全程指导专业学习、科研、毕业论文、考研、求职等。此外,“研本联动”机制也是在本科生参与团队科研普遍存在的有力措施,团队研究生有科研任务、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细致指导,对其学业、科研、职业规划产生榜样作用。

2.3 构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沉浸式开展学术科技创新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将专业与兴趣结合,以青春方式贯穿在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更有效。建立以“挑战杯”“创青春”为龙头,“互联网+”为导向,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为抓手,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指导,以学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化学节”系列活动、学术讲座、科普宣传为五大培育模块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让学生沉浸在浓厚学术科技氛围中。具体做法是动员学生参与“挑战杯”,形成积极风气,在心中埋下“一挑成名”科研信念;组织好各类学术竞赛宣传、服务工作,让参赛学生受重视、有依靠;将学生“第二课堂”与学生参与科研紧密结合,把“三创”类必修学分要求转化成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参与竞赛的动力;依托科研团队开展学术讲座,拓宽视野;发展好“化学节”等品牌活动,在专业延伸中打造特色。

3 发挥团组织工作特色优势,精准组织服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3.1 学院团委贴近青年学生需求,以青春的方式开展组织宣传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基层学院团委重要工作。团组织贴近青年,容易吸引和服务青年学子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新生科研动员大会,普及学术学科竞赛知识,宣传制度政策,帮助新生建立参与科研的信念;举办“化学节”系列活动,包含游园会、实验室开放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趣味化学设计大赛等,让学生运用知识、体验乐趣,营造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良好氛围;运用新媒体力量,制作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学术学科竞赛推送,让学生喜欢阅读、乐意了解。

3.2 学院团委书记加强对学科发展的了解,精细化开展组织服务工作

基层学院团委书记应加强研习工作特点,精细化开展服务工作。最关键是有敏锐性和重点。了解学科内常见期刊、热门研究方向,关注教师突出科研成果发表,有本科生参与的列为重点培育项目;重点发动有参赛经验教师,对青年教师加强赛事介绍,帮助组建团队。最重要是培养传承服务保障队伍,发挥学生群体自身赋能做好服务。最重要是关心参赛学生身心状态,做好后勤服务,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备赛。

3.3 发挥团支部对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加强科研育人日常培育和引导

基层团委在学院党委指导下,组织党员教师与各团支部对接,参加团支部活动,与学生建立起联系,经常性开展专业教育,可吸纳学生参与科研,为团支部学生提供科研资源,培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党员老师将思政教育与科研育人结合,对学生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体验,也是党员老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力探索。

猜你喜欢

课外竞赛学术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我看竞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