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线上课程发展现状剖析

2021-07-12梁亚澜

科技视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在校生通识实效性

梁亚澜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710130)

近年来,建立在多样化平台基础上的高等学校线上课程的教学模式发展方兴未艾。以慕课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自2017年以来中国上线的慕课数量超过3万门,在线学习人数超过5亿人次。

1 高等学校线上课程源起背景

高等学校线上课程的兴起非偶然性产物,而是技术与需求共同催生的结果,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通识通选类课程需求量猛增,线上课程因此兴起,同时由于新冠疫情的突发,线上课程的覆盖人群前所未有的增加。

1.1 大学生通识通选类课程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通识通选类课程在高等教育环节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具体指高等学校在校生选择的自身专业课程之外从自身发展和兴趣出发修读的非专业性课程,由于此类课程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不作专业和年级的限定,且在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之下每个高校在校生都必须修读3~5个学分才能申请毕业资格,因此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之下,此类课程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线下通识通选课程的开设量远低于对于此类课程的需求量,尤其是在与母体师资共享的独立院校、民办院校以及以地市命名的省属、市属院校中,受制于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通识通选类课程更加供不应求,大部分学生表示,很难选到时间、内容与自身相适应的通识通选课,甚至出现此类课程学分修读不够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而线上的通识通选课程尤其是以慕课形式出现的通识通选课,不受班级容量、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等现实性因素限制,越来越成为高校在校生修读学分、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课程形式。

同时,以通识通选类线上课程教学的开展为契机,众多高校开始在慕课平台上推出自身优势专业的专业性慕课,作为提升高校品牌影响力、打造浓郁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全方位、特色化的线上课程体系也就呼之欲出。

1.2 疫情导致线下课程的不可抗力因素增加

在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期间,因疫情防控需要,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采取了依托于线上办公平台的线上课程,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进行,虽然我国本土疫情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是零星散发性疫情依旧存在突发的风险,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区别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大多涉及远距离、大范围的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无疑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因此,高等教育环节中正常的线下课程的开展就面临着更多的不可抗力因素,故而做好开展线上课程的教学预案就成为面对疫情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有效措施。直至2021年第一季度结束,国内依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通过线上课程的形式保证本学年度教学计划的正常推进。

同时,在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季节性流行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之外的多个遭受疫情侵扰严重的国家也在通过“网课”的形式来弥补疫情为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损失,线上课程的普及化和常态化过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2 高等学校线上课程开展可提升空间分析

随着各大院校线上课程的不断推广,高等教育中线上课程数量、门类等基本要素实现了规模化、全覆盖,但其在与线下课程的衔接度以及自身公信力和实效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2.1 线上线下课程衔接度有待提升

以慕课为主要形式的通识通选类课程以及专业化课程项目的推出,为高等学校在校生更好地提升自我开辟了途径,但是其线上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环节存在着与线下课程衔接度较低的问题。具体而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中,很多高校教师已经逐渐习惯让学生在慕课平台上修读一门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线上课程,线上课程的完成度和课程任务的质量计入期末考试的平时成绩中,但这些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与线下课程存在重合的部分,并没有真正从深层次上帮助高校在校生形成对于某一理论的认知;同时,对于部分较为抽象的理论及知识点的理解,开展线上课程原本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形象化、现实化的认知,但是大部分的慕课对于这一教学要求的实现程度并不高。

线上线下课程衔接度较低,无法形成两者的合力,究其原因是各方教育主体在推进线上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缺少顶层规划。

2.2 线上课程公信力、实效性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的线上教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其公信力和实效性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对于慕课这一线上课程形式而言,虽然已经得到高校教师和大部分高校在校生的认可,但放之于社会层面而言,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其报以怀疑或者观望的态度,而公信力的不足必然导致课程实效性的降低,学生在修读线上慕课之后除了开阔眼界满足猎奇心理之外,现实性价比较低。同时,线上慕课缺乏有效的监督环节,无法对在校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上课质量做出有效判断,故而部分线上慕课项目一定程度上沦为部分学生修读学分的工具,“挂课”“刷课”现象严重。最后,为应对类似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在社交、办公平台上开展的线上课程,受制于教学主体对于平台使用方法掌握的局限以及平台技术的局限,以及学生群体线上课程的现实环境和惰性心理影响,其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线上课程面临课程实效性以及课程公信力亟待改善的局面,究其根本,是与现实教学相适应的课程秩序体系和评价机制尚未完全构建。

3 高等学校线上课程效能提升路径探究

提升高等学校线上课程的效能,关键在于线上、线下多方教育主体的顶层协调和规划,同时改革线上教学的评价体系与秩序体系也十分重要。

3.1 完善顶层规划,增进各方协调

不断完善顶层规划,增进各方协调,是提升线上、线下课程衔接度,形成课程合力的重要手段。而完善顶层规划,增进各方协调不应仅拘泥于某一单位或某一单位中的教学主体,要根据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地协调多方力量。例如高等院校在开展线上慕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本单位内线上、线下课程教育主体的沟通协调工作,尽可能地保证两种课程在知识点架构、理论理解等方面优势互补。其次,经常开展同一专业领域内线上课程教学主体的沟通和研讨,实现开展线上课程的各个教学单位在线上课程制作的环节减少知识理论架构重合以及泛泛化的不足。最后,开展线上教学的各大慕课平台,在高等学校线上课程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为线上课程顶层规划的完善和各方协调的过程发挥自身纽带作用。

3.2 推行线上课程秩序体系和评价机制改革

线上课程公信力和实效性的改善,关键在于依托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构建一个完善的线上课程的秩序体系和评价机制。其一,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增强监督的效能,保证线上课程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都能高质量的完成日常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一方面减少消极参与线上课程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减少高等学校在校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社会主体对于线上课程的顾虑。其二,增强对于教学主体的信息技术培训,便于其在线上授课的环节更好地发挥课程平台的便利优势,减少线上教学环节基础性技术失误的出现,推动线上课程的教学环节更具秩序性。其三,根据不同水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群体,开发差异性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推动线上教学的环节在高等学校在校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之下,客观真实地反映在校生对于某一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对于教学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出合理的评估和预判,为教学主体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的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相关活动提出一定建议。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线上课程的教学形式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要素,对教育主体而言,更好的抓住发展的契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线上课程走向完善至关重要。[1]刘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体育科技,2020,41(1):106+108.

猜你喜欢

在校生通识实效性
数说高教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山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在籍学习证明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