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分析

2021-07-11曾慧云魏寒冰

中国市场 2021年14期
关键词:良币劣币信息不对称

曾慧云 魏寒冰

[摘 要]在利益驱使、品德缺失和市场流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多重作用下,农产品在种植流通的过程中有大量质量、营养、口感都很差的农产品甚至有毒产品充斥市场,而品质较高的农产品则因成本高昂、利润低而被挤出市场、退出竞争,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农产品领域的表现。文章通过对“劣币”驱逐“良币”双本位制度下的市场制约失衡现象的分析,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该现象的成因,并进一步给出了应对该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领域;“劣币”;“良币”;信息不对称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072

1 引言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影响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也通过进出口等方面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以及经济发展,故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各国广泛重视。但在国内外,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依旧很高。国际上有1986年开始的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肆虐的疯牛病、1999 年在比利时发生的污染鸡事件等。在国内,瘦肉精、红心鸭蛋、海南毒豇豆、青岛毒韭菜等农产品安全事件也经常发生。因为质量安全达不到出口国家的要求,中国的农产品也屡次在出口过程中遭受“綠色技术贸易壁垒”,直接影响出口总额,这也导致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民的收入下降。本文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方面来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 数据来源及理论介绍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第一部分来自进出口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统计;第二部分来自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网、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网站,从中获取定期检测和抽查数据结果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第三部分来自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论文的二手数据。

2.2 “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介绍

在双本位制度下,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的交换关系,两种货币按法定价格在市场上流通。人为规定的不变的金银比价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因为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金、银币的劳动生产率和需求量都无法维持完全相同,而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所以金、银币的实际比价会随着两种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人为的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和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假设国家规定金银法定比例1∶7时,新发现银矿导致银块增多,银价跌落,市场上的实际交换比例为1∶8。那时,若将金币熔化成金块,按市价1∶8兑换成银块,后交付一定的冶炼费用,将银块制作为银币,再按法定比率1∶7兑换成金币。因为冶炼成本较低,故可通过该方式获取利润。金币(良币)被收集和融化,在市场上的流通减少,而银币(劣质)被市场消费,这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或“格雷欣法则”。

当今时代的 “‘劣币驱逐‘良币”已经不拘泥于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其在农产品领域表现为在种植流通的过程中有大量质量、营养、口感都很差的农产品甚至有毒产品因为成本低、利润高而充斥市场,而那些货真价实的优秀农产品则因为成本高昂被挤出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造成了社会影响。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影响

下面是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9年12月12日发布的对国内农产品监督抽查的结果。

信息显示,现在仍存有不合格活花甲、冰鲜海鲈鱼、公鸡、豇豆、杭椒和龙椒等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表1是部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17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19年 第34号〕》发布的食用农产品样品不合格的产品信息。

2007年监督机构发布的国内农产品合格率均不超过90%,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屡屡受阻,表现在农药残留、混合品种、有毒添加成分、重金属超标等方面,低质量和存在放射性物质,包括技术壁垒的作用,也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国家。这些国家通常对农产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对我国农产品质量要求较高。

市场上的“劣币”低质甚至有害农产品会危害消费者健康,加剧公众心理恐慌,影响国家声誉和形象,损害农业产业链各行为主体利益。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人民的需要是分类的,最基本的是民生和安全的需要。如果农产品质量受到质疑,这些基本需求可能会受到影响。

4 劣质农产品充斥市场成因分析

农产品领域“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是由多因素共同引发的,例如农产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强行降低成本,降低农产品质量水平;消费者的收入限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零散式小规模的生产特点也给农产品的监督带来极大挑战等,但这些都是影响市场机制的外部变量,而非直接的。

假设市场上的信息是透明的,交易购买方完全了解哪些是有害农产品,即使是收入水平很低的人也不会主动消费这些质量水平很低的不安全或有毒产品,而这些不安全农产品就会被市场淘汰,故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同时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是风险规避者,可为什么愿意承担制作不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甚至有毒农产品的风险呢?这是因为生产生活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而劣质农产品就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做出的抉择。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本文仅从农产品供应消费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不确定性对农产品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劣质农产品充斥市场情况的建议。

4.1 信息不对称

4.1.1 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应生产资料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农业生产资料在使用后无法立即看到效果,农产品在使用化肥等生产资料后的农药残留物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技术才能检测出来,而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且没有相关知识获取的渠道,从而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加工者与生产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检测农产品所需的技术水平较高,且农产品多为小规模、分散性种植,从源头收集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较高,故农产品加工商一般没有从农产品中收集质量信息的积极性。

随着后处理环节的增多和产品包装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逐渐增加。包装只传达了农产品外在质量,而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内在污染销售者难以发现,故农产品加工商和销售商之间信息不透明程度增强。

同理,农产品销售者与农产品消费者、政府与农产品供给者、政府与农产品消费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具有累加的效果,市场下游的交易者对农产品的信息获取度更低,对于农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获取的信息最少,无法区分产品的优劣,也无法利用价格机制淘汰劣质农产品。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中层层累加的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效果是农产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重要原因。

4.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

单位成本过高对农产品信息传递有一定的阻碍,因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成本较高,同时这些成本具有规模效应,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而農产品以分散性的小规模农户为主,所以信息传递的单位成本较高。生产者想将农产品的质量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需以盈利为主,信息传递的单位成本高会降低他们传递信息的积极性。

由于农产品质量天然存在差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农产品标签和广告的不规范性、市场上的信息可追溯渠道不够健全,以及农产品市场信誉机制仍未建立等都制约着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使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

4.2 不确定性模型分析风险问题

假设甲是一个风险规避的人且拥有100元用于投资,若用于不合格农产品,被查出的概率为p,每查出1元不合格产品,需要交m元罚金,如果没被查出,则1元不合格农产品的收益为r元,以不合格农产品被查出的消费C1为横轴,以不合格农产品未被查出的消费C2为纵坐标作图,当甲不做任何事情时,A点(100,100)表示甲的限值点。同时可获得C1与C2的边际替代率为p/(1-p),也就是被查出不合格农产品的差率。如果甲全都制作合格的农产品,则他的消费为100元,而如果甲制作1元不合格产品,其消费会降低m,如果没被查出,其消费会增加r元,此时点B(100-m,100+r)也在预算约束线上。在极端情况下,甲生产的不合格农产品全部被查出,则其消费为100(1-m),故甲的预算约束线为一条通过点A(100,100),斜率为-r/m的直线(横坐标最大为100)。详见图1。

如果监督局想减少类似甲这种生产不合格农产品人员的数量,只要保证可能查出制作单位不合格农产品的期望损失和期望收益相等即可。即p× m =(1 -p)× r,解得m=[(1 -p)/ p]× r,这说明被查出的概率越小,所对应的罚金就应该越高,同时在被查出概率不变,但单位不合格农产品利润增多时,政府应加大惩罚力度。

5 解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得,要减少农产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需要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例如,通过使农产品供给组织化来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信息流通的积极性;创造农产品标签,使生产商从供应链的初级产品中了解相关质量信息;利用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而推广,更多地向消费者宣传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同时建设农产品的生产、再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和消费等环节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起纠正信息不对称的信用机制。

通过对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制作质量不合格农产品的单位收益r对制作不合格农产品的决策也有重要影响。故要从源头入手,提高正规企业的收益,降低农产品领域“良币”的生产成本,使市场上流通的多为价低质优的“良币”农产品,将农产品领域的“劣币”挤出市场。同时,可以采用加大法律惩治力度,严惩生产不合格农产品者以及监管农产品质量失职者,推广农产品安全教育等方式来减少农产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孙小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与治理[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2]王明刚.食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3-45.

[3]李淘.警惕现实中的“劣币驱逐良币”[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09(1):63-65.

[4]张晓雨. 质量安全导向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协同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5]李宏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03.

[6]王红丽,于帅,李芝燕.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视角[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8):81-82.

[7]杨依山.“劣币驱逐良币”另解[J].中国经济问题,2004(1):71-76.

[8]沙燕.谈“优胜劣汰”与“劣币驱逐良币”[J].中国建材,2005(3):78.

[9]陈彦华.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187-188.

[10]詹国枢.劣币良币[J].经济月刊,2003(10):89.

[作者简介]曾慧云,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经济;魏寒冰,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农林经济。

猜你喜欢

良币劣币信息不对称
莫让电动自行车头盔“劣币驱逐良币”
旧币总是被先花出去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良币被劣币驱逐之后它欲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