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级教师批作文

2021-07-1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深渊美感主观

2020年11月温州市高三年级“一模”测试语文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前见”是理解者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者理解。有时,前见有助于提前认识事物,成为预见。有时,前见妨碍全面认清事物,成了偏见。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破前见之锢

中国的美学家曾指出,美感的体现独立于客观的物质形态。诚然,正如唯有客观观念淡化才能重新体会事物的美感一般,真正的理解也该建立在破前见之锢的基础上。

前见是我们的预先判断和理解,其本身带有的猜测性和不确定性,注定了它与事物的本质间存在偏差,这无可厚非。但通过前见做好心理准备的我们,面对此类偏差,也应提醒自己破除惯有的前见的约束。

需要正视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前见。人之所以被定义为群体性动物,其实也是定义者看到了人身上的不安感,所以前见作为一种预先提醒,其作用便在于安抚人的慌乱,使之不至于因患有弱视症而在佩索阿所言的由海角尖峰组成的世界里手足无措。

可是它所有的先入为主的属性也不可忽视。前见暗含着我们潜意识里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给自己绑上绳子。这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现象,就如现世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许多人终其一生极力挣脱,也只是无力地扑跌,最终仍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而这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受了前见指引从而束手束脚的结果。陈丹青曾在《陌生的经验》中坦言喜欢瓦拉东身上的野性,便是破除了原有的美感体会的表现。瓦拉东没有像我们一样在塔西佗陷阱里内卷,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她破除了前见的桎梏,从而使自己身上肆意张扬的野性之火,能够在20世纪所谓正统高贵的艺术各列其位的巴黎烧出一条新路来。撕碎美恶原有界定从而刷新审美观的《恶之花》,打破理性主义者现有判断从而成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卢梭,成功破除前见之锢的人和事实在太多,既如此,又如何可言前见不可破呢?

数据和算法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定义我们的判断和理解,信息推送也无时无刻不在固化我们原有的前见。我们的头脑不应也不能成为价值偏化的恶之花肆意生长的秘密花园。

“我有根,但我流动。”伍尔夫曾这样说。唯有破前见之锢,方可使远方的道路干干净净。

首段从讨论美感转入讨论理解,表明了“真正的理解也该建立在破前见之锢的基础上”的观点,这一由此及彼又略带有文化意味的笔法,再加上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观点,颇能为文章添彩。

但必须指出的是,深究起来,本段存在着逻辑漏洞。美感要体现于独立客观的物质形态,只是“中国的美学家”的说法,并非所有,更关键的是这里的“中国的美学家”当是个别,而非整体,以这个说法为依据,就有些以偏概全,由此引申出的论点,难有充分的说服力。

建议将整段调整为:“正如有的美学家认为‘美感的体现独立于客观的物质形态一样,我相信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破前见之锢的基础上的。”这样既干脆利落,突显出自我的思考,又明晰了引述的只是个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说理方式。

第②段从前见的定义入手,点明它的客观存在的先天特质——“与事物的本质间存在偏差”,重点论述了我们面对这一客观特质,要提醒自己破除其约束,展现了较好的思维力。但“无可厚非”一词用词不当,应替换为“无法避免”或“不可消除”等相近的词语。

第③段强调了前见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必须借助前见,方可避免“弱视症”,从而有从容处世的可能。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世界是由海角和尖峰组成的,我们的弱视症使我们只能看到四处弥漫的薄薄的迷雾而已。”对这一说法的化用,有着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为文章添了些许色彩。

第④段起一波澜,指出了前见“先入为主”的固有属性,突显了破除前见的重要性及其关键性。列举瓦拉东、《恶之花》等例子,肯定了破除前见之锢的可能性及其意义。论述得当,句式富有变化,构成了相对完整而丰富的逻辑关联。但“密密无缝”一词似不妥,可考虑改为“密不透风”或相近的词语;“受了前见指引”的说法较为生硬,可改为“惑于前見之锢”;“而这结果其实也是……结果”一句,可以删除前一个“结果”。

第⑤段联系时下社会发展,提醒我们不可让头脑成为偏见生长的花园,很不错的比喻。“价值偏化”一词当为臆造词,可直接以“偏见”替代。

以伍尔夫语结尾,意味深远,点题有力,予人鲜明的印象。

文章优点

全文论点鲜明,论述结构完整,举例得当,材料剪辑详略有序,展现出了写作的整体把控能力。语言表达具有较为鲜明的说理特性,强化了论述文体的色彩。

不足之处

文章未能深入地去理解与探讨“前见”于人的发展的作用,仅在破除“前见之锢”一点上下功夫,难免给人浅尝辄止之感。一些词语运用不当,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放下偏见,让“前见”成为预见

“前见”是指人在认识一种事物之前对事物的先行判断或理解。而这判断和理解往往带上了个人的主观色彩,成了妨碍人们认识事物的障碍。

孔子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他因为言辞而看错了宰我,因为外貌而看错了公孙不输,二者都被他逐出师门。前者死于叛乱之中,后者带着他的学说造福一方百姓。连圣人都做不到放弃主观色彩,更何况是我们平凡人呢?正因如此,我们失去了许多。而与偏见同行而来的,往往还有傲慢。就如《傲慢与偏见》中所说的那样:“傲慢,使别人不能爱我;偏见,使我不能爱人。”傲慢与偏见成为阻挡在我们与真实之间。

著名摄影师苏珊曾说,人们困于柏拉图的洞穴之中,沉湎于真实的幻影而并非真实。前见在很多时候成为“真实的幻影”来阻拦我们与“真实”相会。但黑格尔却认为凡存在均有其合理性,前见也不例外。

在认识事物之前就对事物进行判断的确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但并不一定不能去除。

马克思在目睹工业革命后,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是黑暗,并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求证。历时十余年,他的《资本论》问世,并且他成功预见了工人运动的爆发。他的“前见”,就成了预见。是因为他在观察事物时做出了准确判断,并对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预见。

现在,偏见仍控制着绝大多数人,而存在的最主要的精神问题,加缪已经在一个世纪前喊出来了——“人云亦云”,他的声音穿越了时光,回荡在当代人的耳旁。

正是因为人云亦云,大家的偏见不断累加,于是形成了一道道深不可测的深渊。尼采曾言,当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这“深渊”的形成不仅仅有你,还有别人,当你以为别人身陷深渊之时,也是你被深渊吞噬之际。

如何摆脱“深渊”?这就需要人们走出柏拉图的洞穴,去拥抱真实,将前见中的主观色彩削弱,并主动迎接事物,不对它过多评价。“深渊”才能逐渐被填平。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此起,放下偏见,让“前见”成为你遇见更好自己的“预见”吧!

首段转述了题目材料对“前见”的定义,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前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妨碍人们认识事物。

材料取自《论语》“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字子我,但通常不称宰予为宰我;而公孙不输则是大错特错,当为澹台灭明之误。“逐出师门”云云,也是缺少依据。素材的积累要严谨,运用时更要讲究准确,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放弃主观色彩”搭配不当,可改为“摒弃主观意识的影响”。末句是病句,成分残缺,可在末尾加“的屏障”。

从第③段之前的行文看,作者认为前见容易造成偏见,偏见会妨碍大家的认知,而第③段的后半段來了个反转,指出前见也有合理性,但之后的第④段,作者并没有接着这个话题展开辩证的讨论,而是谈偏见可以去除,这就导致了行文的混乱。

第④段提起了偏见“并不一定不能去除”这个话题,接着这个话题,一般可以讨论为什么能去除、要怎么样做才能去除,作者却又在这里戛然而止,在紧接着的第⑤段谈起了马克思的“前见”是一种“预见”。

这三个段落的行文逻辑十分混乱,读来让人困惑。

在⑥⑦两段中,作者想要探讨造成偏见的原因,但似乎把偏见等同于精神问题,又归因到了“人云亦云”,其中的逻辑令人费解。尼采的“深渊说”,用在这里也有些莫名所以。

作者认为摆脱“深渊”要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但对于如何走出洞穴,却没有具体说明,论述显得苍白无力。老子的话顺序反了,应改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另外老子的话跟结尾谈论的“放下偏见”“遇见更好的自己”没有内在关联,这种强拉关系的引述,给了评分人扣分的实锤。

文章优点

作者较为准确地理解了题目,提炼出了“放下偏见,让‘前见成为预见”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论述中,举例、引用内容丰富,展现出一定的阅读量。

不足之处

论述上未能聚焦于论点,整体上显得零散和混乱。对于事例和名言的引述及分析,浅尝辄止,只有表面上的丰富而缺少正确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指出的是,对素材的记忆不精准,出现了知识性错误,严重影响了得分,同学们要引以为戒。

猜你喜欢

深渊美感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欲”的深渊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数字深渊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一朵深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