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图像场域构建研究

2021-07-09刘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构建

刘玲

[摘 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构建一套以图像为载体、服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图像场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是“左图右史”历史教育传统的要求,是“图像转向”认知方式转变的要求,更是“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课建设的要求。其建构路径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让图像讲故事,包括史实的图像化和理论的图像化;二是让图像提问题,即通过图像呈现问题;三是让图像引領价值观,使学生在图像的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信念的洗礼。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图像场域;构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纲要课教学应对‘认知方式图像转向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改进”(BJSZ2019ZC34);2018年度北京体育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 刘 玲(1990—),女,安徽怀宁人,博士,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17-04      [收稿日期] 2021-02-2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图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各类历史人物照片、事件照片等,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辅证,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现代多媒体技术催生的历史纪录片、写实电影等,更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小助力。面对丰富的图像素材,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图像是否只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本文认为,不能把图像仅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图像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了“图像场域”的概念,探讨在“纲要”课教学中深度融入图像元素的基本路径。

一、什么是图像场域

“场域”(field)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它指的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1]。它不是实在具体的场所(如一处庭院、一个街区等),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而是由客观关系构成的抽象系统。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就是一套紧密联系的客观关系,它们共同构成“纲要”课教学的特有场域。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构建一套以图像为载体、服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体系,就是图像场域的建构。如图1所示,教学效果M点,不仅取决于X轴教学目标的设定和Y轴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取决于Z轴图像元素的使用。

二、为什么要构建图像场域

构建一个适用于“纲要”课教学的图像场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左图右史”历史教育传统的要求,是“图像转向”认知方式转变的要求,更是“八个相统一”思政课建设的要求。

(一)“左图右史”的历史教育传统

“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的思政课。合理借鉴历史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可以使“纲要”课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可借鉴的历史教育方法中,“左图右史”自古就是优良传统之一。宋代郑樵《通志·图谱略》清晰阐述了“图”这一元素对于求学的重要性: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2] (P729)也就是说,没有“图”,我们就无法看到学问的全貌。

郑樵的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科学性。知识的传授一般分为两个过程: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首先,在教师讲授环节,当教师向学生描述一个客观对象时,图像永远比文字更具说服力,因为图像可以做到对客观对象某一角度的完全还原,而文字却做不到。如果图像还原是一台“照相机”,文字描述就是一个“翻译”。在把客观对象“翻译”为文字的过程中,文字描述哪怕再精确、再形象,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其次,在学生理解环节,效果同样如此。直观的图像可以把客观对象的原貌直观地映射在学生的头脑中,无须其他的转换环节。文字描述在进入学生头脑的过程中会再次被“翻译”,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的客观对象再次“失真”,离原貌越来越远。在“纲要”课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建筑、服饰、器物、地点等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介绍和讲授,图像呈现在很多时候是优于文字描述的选择。

(二)“图像转向”的认知方式转变

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声音和图像是人类的主要表达方式。文字出现以后,以其抽象性和概括性逐渐得到人类的青睐,进而取代声音和图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文字不是世界本身,文字是对世界的“翻译”。可以说,文字时代的人类,已经习惯于通过文字来“翻译”世界。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等的相继问世,图像这一古老的表达方式开始回归,日渐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被称为“图像转向”,即认知方式由文字转向图像。

当前进入大学的“00后”大学生,正是在这个图像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绘本、动画、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充斥着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眼睛去“看”世界、感知世界。即使在成年之后具备了文字思维,他们也没有抛弃早已存在的图像思维。例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他们总是倾向于使用图片、短视频、Vlog等形式去表达自我,而不仅仅是文字。简言之,图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图像转向”,要求“纲要”课教学进行深度变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纲要”课一直以文字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给教学效果打了两次折扣。首先,“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灌输性是被学生天然排斥的。以文字讲授为主,会放大它的灌输性,更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其次,以文字讲授为主,是与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图像转向”相悖的。对于已经习惯了“读图”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图像元素参与的教学过程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要使教学效果不打折扣,纲要”课必须积极引进图像元素,以适应大学生认知方式“图像转向”的时代趋势。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