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补五四记忆碎片

2021-07-09佟燕华

文学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修复

佟燕华

內容摘要:民国时期政治经济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流派纷呈,著述兴盛。但目前由于纸质原因,大量文献书叶酸化脆化严重亟待修复。文章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民国文献的纸质特点及装帧、破损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提炼修复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进行和发展。

关键词:五四运动 民国文献 欧洲文学史 修复

清末至今百余年,是距今最近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历史启迪的时段。其间各种政治利益抗衡,虽兵革满道四方离乱,但思想、文学学术传播空前繁荣,国人逐步接受现代科学与新思想。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回传入中国,代表社会新思想流派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刊物得到大量发行传播,茅盾、鲁迅、周作人等巨匠的文学作品广泛流传。报馆、书局等新型出版机构应运而生。因其书籍制作周期短、产出量大、装订简洁、成本低廉,非常适合新文化运动的传播。繁衍了千年的中国古籍线装书籍形制日薄崦嵫,逐步被西方现代化平装、精装所取代。

1.民国时期文献的特点

1.1民国时期文献的界定。国家图书馆于2011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中,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图书、报纸、手稿、期刊、票据、舆图、档案、电影、老照片、唱片等[1];1978-198

6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中,收录的是1911-1949年9月在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2012年国家图书馆的《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试点单位申报书》中,普查面涉及了不同语种不同载体的民国文献;曾研、袁佳红、王志昆就民国文献的时间界定、出版地界定、语种界定、载体形式界定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1912年前现代印刷平装中文文献、1912年前现代印刷平装外文文献、1912年后古代雕版线装文献是否纳入民国时期的文献范围[2]。目前,民国时期文献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随着我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深入实施,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会得到进一步界定与完善。

1.2民国时期文献的纸质特点。公元19世纪末,西方机械造纸、新式印刷术回传入中国。“纸寿千年”的传统手工纸演变为大量的以稻草、木浆为原料的机械造纸,因其制造快捷,成本低廉,极受时人推崇。西方现代铅印式工业平装、精装书逐步替代了中国传统手工线装书。这些机械化大生产的洋装书经济适用,单叶双面印刷节省纸张,非常适合当时新文化的传播。在这一过渡时期,制桨工艺尚未成熟、造纸材料混杂。廉价快捷大批量的机械造纸生产中,纸张成分里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没有经过传统手工造纸的日光氧漂这一环节,在造纸过程中始终无法去除而一直残留在纸张中。由于木质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被氧化后会形成酸性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纸张中纤维素的氢键断裂,从而破坏纸张的强度[3]。添加的明矾、松香、氯等化学物质,以及保存环境不当、微生物的侵蚀等因素都加速了纸张的酸化脆化。民国时期文献的纸张强度普遍较低,长时间易氧化变脆,纸张保存寿命是50~100年。以致百年后的民国时期文献,比留存年代久远的古籍线装文献还脆弱。

1.3民国时期文献装帧特点。民国初期书籍文字是竖排铅印,保留瓷青纸封面、线装、题签装帧,处于古籍向现代书籍发展的过渡时期。照相铜锌版印刷、平板胶印、照相凹版印刷、珂罗版印刷等多种多样国外印刷术的传入[4],使中国印刷术进入改革时期,纸张装帧技术随之改进,平装书籍应运而生。1919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新青年》杂志成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刊物,郭沫若、李大钊等学者通过《新青年》,就古文--新式白话文、线装--平装、文字版面竖向排列--横向排列、标点符号等,版式及装帧诸问题提出观点和想法,推动了书籍装帧历史嬗变的进程。民国时期文献最常见的是平装(包背装的变形),订书钉打穿式装帧。封面封底用较厚的机制纸包裹式粘贴书芯外部,有琳琅满目的彩色印刷封面及插图,文字竖排居多。书芯装订位在书脊处用铁质或铜制订书钉穿透整本纸张,使之固定成册。但这种装订占用书叶版面,使书籍不能完全平整地打开,短期内较固定,时间长了纸张和金属的强度不匹配,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装订处纸张的破损,铁钉生锈产生锈渍并腐蚀书叶[5]。还有的在书脊处施粘结剂,时间长了粘结剂失效干裂,封皮部位经常受力被牵扯,容易与书芯分离,使该部位书叶朽烂,装订部位失去固定书叶的功能,稍经翻动书叶就会一片片散开。精装书一般是皮革加机制纸或布包裹纸板印制烫金字做封面,数叶对折成为一帖,贴与帖折叠处敦齐,有多种缝线方式将每帖连接加固做成书芯,用环衬连接封面与书芯,书背有圆背和紧背两种。

2.《欧洲文学史》的文献价值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新青年》、《语丝》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诗歌《小河》等均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振聋发聩之作。1917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教授“欧洲文学史”这门课程,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为《欧洲文学史》。作者在他的《知堂回想录》中描述此书的创作:“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草稿起好,到晚上等兄树人修正字句后,第二天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6]”。1918年《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三卷,全书约十万字。此书基于作者十余年间大量译述工作的积累,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欧洲文学史的著作,也是周作人与兄鲁迅的合力之作,堪称文学史构建之典范,对于探讨民国时期外国文学的研究历程意义非凡。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吴宓评价此书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竟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著名学者陈平原评价本书说:“毕竟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史,它借‘调古和今而寻求新生命的文学理念,在其日后的社会及文学实践中,得到自觉地凸现[7]”。

3.《歐洲文学史》修复概述

3.1修复前原书纸质状况。书为左开本,文字横向排列。书叶长22.5cm,宽15cm。原为三眼骑马钉线装,装订线已断裂。受民国机制纸无法长久保存影响,封面封底与书芯完全脱离,80%的书芯散开不成贴。全书书叶已变黄,四周1cm-2cm外围部位向书叶中心产生赭、黄色渐变。书口处脆化断裂,天头地脚部位均已磨圆,有平均直径1cm的缺角破损,翻动时有碎渣纷纷掉落。前环衬、书名页、目录页已脆化撕裂成块状碎片,无后环衬,经ph测试计测试,书皮、前环衬、书的前五页、中间页的ph值分别为5.25,4.53,3.55,3.83,3.95,4.08,3.72,3.9,平均ph值为4.1。书叶酸化脆化严重,机械强度明显降低。此书若不及时进行修复,恐日后再拿起时则落英飘摇碾作尘,无法翻阅了。(如图3-1)

3.2制定修复方案。遵从古籍修复的修旧如旧原则,不改变书籍原状,确保修复材料、工艺可逆性。依据书皮、书叶不同的厚度及颜色,逐一染配修复用竹纸、薄皮纸,妥善处理双面文字破口处的连接,保证研究者的使用和可识别度。用手工补书法,把四周残缺的部位补齐,书叶变色脆化大多在无文字的边角处但无残缺,可托薄皮纸加强其韧性。

3.3书叶脱酸的处理。目前国家图书馆针对批量书籍脱酸处理研发的机器,进入后期测试阶段。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古籍保护中心也正对其进行研究。经PH测试计测试,本书的PH平均值为4.1,纸张酸碱值小于5,每翻动一次都会有碎渣掉落。如不脱酸,下面的诸多修复工序则无法进行。为稳妥起见采取水溶液脱酸法进行脱酸。全书116页分三次进行。将拆开的书叶天头错开依次放入0.15%的氢氧化钙溶液中,用毛笔轻轻按压,浸泡15分钟倒掉,沿容器边缘加入清水(以防水流损伤书叶)摇晃冲洗书叶,去除氢氧化钙残留,再放入0.15%的碳酸氢钙溶液中按压浸泡15分钟,倒掉溶液成沓取出,夹入吸水纸中压平,过两小时换吸水纸并翻动书叶。使用这种脱酸方法,会在纸张纤维上残留少量的碳酸钙颗粒,有观点认为它具有缓冲剂的作用,能防止纸张酸度增加,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8]。后经测试,纸张ph值明显提高,书叶变得柔软平整颜色较修复前浅了一些,不再一触就碎。

3.4碎片书叶的修补。由于封面封底残缺并与书芯完全脱离,书叶纸张纤维素的氢键断裂,书名页、目录页缺乏外部保护,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状碎片,如不及时拼接,文字内容恐有遗失。拼接复合这些碎片更须考验修复人员的耐心、眼力。只有进入敛容屏气临深履冰的工作状态,才能使碎片连接处文字的横竖撇捺、表格的粗细线条、文字间的行距等拼接复原得天衣无缝。修复进度缓慢繁琐,喷湿书叶用水稍多一点,会导致书叶膨胀卷曲变形;毛笔涂浆稍一用力,会导致书叶撕裂成更小的碎片粘连到毛笔上。由于书口完全断裂,修补时需要在塑料保鲜薄膜下垫一张有色卡纸,在书中选一张没有破损的最完整的书叶,在卡纸上画出书叶四周边框及中缝,断裂残缺的单页进行拼接时要以此为依据。溜口时两张单页拼接太紧,会导致对折书口出现毛口、不平整;拼接太松太开,会导致对折书口有缝隙不牢固。民国时期文献书叶较厚于古籍线装书叶,而且是双面有字,破损情况基本是书叶有字部位撕裂,四周边缘残缺。此书采用轻薄透明度强的双面修复用纸,厚度为0.02mm双面粘接有字的撕裂部位,采用质地柔软的民国文献修复用仿古纸正面补缺残缺边缘。碎片多,不一定都是需要修补当前页的内容,看到一堆碎片,有时会烦躁坐不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傅曾说过:“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要动文物,你端着它的时候,心烦气躁很容易出问题。很多时候可能一上午只工作一两个小时,在这种心情下工作,容易出篓子,弄不好一个毛病没有解决,又添一个毛病”。每逢这种情况只有沉下心静下气,用镊子轻轻捏起碎片,比对文字内容、拼接方位角度、粘贴复原。(如图3-2)

3.5装帧与保存。压平后参考原尺寸将书叶裁切平整,10叶一贴锁线装订,以安徽泾县单宣染色托成双层为衬纸,书脊处以染色后皮纸加固,随书形粘贴前后封面封底。文献修复装帧成册后,放在书架或使用密闭性较好透气性较弱的囊函中。并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测调控,温度在20oC、相对湿度50%左右。在进行展陈期间,展陈厅的温度在库房温度的±2oC,湿度在±10%之间。根据自身库房情况,控制自然光照、人工光照,在保证门窗密闭性能的同时,有计划定期做好空气流通。防止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烟尘等对文献的腐蚀与伤害,设置文献存放的适宜环境,延长其使用寿命。

3.6总结与反思。修复中每一道工序采取的处理措施,材料的选配,都在保证被修复文献的安全性、适当性、可逆性、再处理性下,严格按照规范与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修复后还原了它的原始风貌。由于纸张脆化溜补中缝开裂的书叶,两张单叶拼接,要对好事先画好的色卡纸上的版框和中线,如果太挤或太松,在折叶时都会有毛茬或缝隙,导致整本书无法装订整齐。修复好的书籍叶面纸张干净平整、柔软无死折。补纸的选配虽然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但补纸稍浅于原书叶,颜色有点差别。嵌补部位迎着光亮处审视无缝隙无重叠连接妥帖。书口平正,页码顺序正确无颠倒书页。在书叶脱酸过程中,由于单张书叶薄且脆弱,脱酸后成沓拿出,放在吸水纸上,两小时后换吸水纸,这样可以避免操作时书叶受水再次被撕裂。脱酸后书叶上有颗粒残留,有专家认为:采用水溶液脱酸法,对于文献后期保存会产生影响,且人力及时间周期长,修复效率低。纸张的稳定性、强度、内部纤维结构的变化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考量。此外针对民国文献纸张焦脆的特点,粘合剂的运用、浆水的稀稠调制,溜口纸厚薄的选配,纸张双面文字的修复,书叶成帖的装订等问题还需在日后的修复实践中日省月修刮摩淬励。(如图3-3)

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文保科研机构也研发了一些纸张的脱酸产品,如采用各种型号的无酸装具、中药制剂、脆弱纸张专用保护剂、纸张防霉脱酸剂、无水纳米喷雾脱酸液等,对焦脆纸张进行脱酸处理和保护。大型修复设备方面:纸浆补书机运用于近代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的修复,大大提高了文献修复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充氮除痒灭菌设备延长了纸质文献的寿命,保证了修复人员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这些技术和设备对文献修复技术和工作效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相信不久更科学的库房保存管理设备、文献大批量脱酸设备、纸张加固设备、修复用水处理设备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将在文献纸张保护修复工作中得以广泛的运用。

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教授曾呼吁:“尽管民国文献距今并未超过百年,但民国原版书远比几百年前的明清线装书还脆弱,其中尤以民国著名文人墨客、教授名流所著的文学、文化类书籍最为珍贵,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革命求索内容。遗憾的是,由于古籍收藏市场贵古贱今的心理,不少民国原版书品种已成孤本,很容易破损、继而散落湮灭[9]”。民国时期纸质文献的修复,目前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操作标準,其修复研究与技法实践任重道远,还需要不停的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为其续命。

参考文献

[1]马子雷.国图报告献策民国时期文献保护[N/OL].中国文化报,2011-5-19(02) [2019-12-25].http://www.ce.cn/cul

ture/whcyk/gundong/201105/19/t20110519_22429601.s

[2]曾研,袁佳红,王志昆,论民国文献的界定[J].图书情报工作,2014 (10):144-148.

[3]林明,张珊珊,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5 (12):110-115

[4]林安云,论开发利用民国文献的价值所在及馆藏现状[J].统计与管理,2014(4):34-35

[5][8]林明,周旖,张靖.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48-52,159-165.

[6]止庵.欧洲文学史[N/OL].中国文物报,2001-08-29(006)[2019-12-25].http://www.bookschina.com/1547148.htmfid-235019-1.html.

[7]bpwz7430.欧洲文学史360百科[EB/OL].(2018-06-18)[2019-12-25].https://baike.so.com/doc/6512468-6726193.html.html.

[9]申冉.民国原版书比线装古籍还脆弱.[EB/OL].(2016-03-10)[2017-10-05].http:art.people.com.cn/2016/0311/c206244-28190569.html。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ZZJH-040) 《古籍修复技艺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编号:20HNFYB47)《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修复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