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县传统彩塑艺术现状调研与传承保护思考

2021-07-06秦清平

雕塑 2021年3期

秦清平

内容摘要:临县传统彩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彩塑艺术风格,影响了当地人的审美观、文化观以及生活观,突显了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伴随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发展,临县传统彩塑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日益下降,泥塑创作人才匮乏,彩塑艺术本身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对临县传统彩塑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传承方面的相关办法与建议。

关键词:临县彩塑、保护式破坏、晋文化

山西彩塑艺术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特殊的地理环境、美丽的神话传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邃的圣贤思想孕育了一代代彩塑艺人,创作出精彩的泥塑作品。其中,黄河支脉湫水河流域中的临县传统彩塑艺术,根植于三晋文化沃土,以古代神话传说与传统古典美学精神为创作源泉与表现主题,传达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万物万事的认识,在南北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了造型优美、程序严密、技法丰富并具有黄河流域乡土生活气息、浪漫精神气质与重要文化价值的彩塑艺术风格,成为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临县传统彩塑艺术现状调研

临县传统彩塑作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在制作上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主要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再进行填缝、打磨、着色描绘等工序。根据摆放地点与使用范围方面的不同,主要有庙宇彩塑、民俗彩塑等形式。

1.寺院彩塑遗存现状

彩塑艺术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重要内容,是山西作为文物大省的重要标识,拥有的大型彩塑作品多建于寺庙中。这些庙宇最早建于汉代,塑像可追溯到唐代。目前的几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善庆寺、黑龙庙、义居寺等留存了品相较好、艺术精湛的传统彩塑艺术作品。

善庆寺:位于山西省临县大禹乡以西的府底村,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正殿及东西配殿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整体为琉璃瓦盖顶,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有元代建筑与装饰艺术风范。寺内建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驼佛、阿难、迦叶、观音、地藏王菩萨等像,造型丰满,比例均匀,线条流畅,色彩华丽,保存现状完好。配套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艺术价值。

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气势恢宏,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与主要景点。整体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建有黑龙大王、关圣帝、华佗、河伯、风伯、财神、仓官、金龙、庙童等塑像,形制准确,色彩沉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義居寺:旧称佛堂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洞门石雕圆柱上镂雕蟠龙,门顶石龛上雕刻着佛像,洞窟顶部有花草、飞禽、走兽等浮雕。据说彩塑艺人采用泥塑形式,在万佛洞创造了万尊塑像,包括千佛、单身菩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1892年,该寺被外国人盗窃一空,艺术珍品荡然无存,只剩部分大型建筑及石龛浮雕,洞壁柱面留有塑像痕迹,顶部浮雕还隐约可见。

2.民间彩塑发展现状

临县传统彩塑作为黄土区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载体之一,传达着祈求消灾免难、期盼幸福生活、歌颂时代美好的意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造型上以人物、动物为主,内容丰富,表现主题多种多样,既有表现地域文化相对稳定的形态,又有主创者的主观艺术表达。既有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汉高祖斩莽、刘萨诃赴印度取经等历史传说,也有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壮举,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新时代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与事件。临县村镇一级的地方村镇至今有着家家有龛、村村有庙的习俗,民间彩塑艺术有着良好土壤。

3.彩塑人才传承现状

老一辈临县彩塑艺人留有“脚踏云梯,眼瞅泥皮,描龙画虎,为二斗谷米”的说法。他们以专门从事彩塑艺术为职业,遵循父子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模式。由于匠人地位低下,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著书立说的能力,导致老一辈艺人及作品名不见经传,他们的制作技艺无法形成文字流传,这是早期临县传统彩塑在传承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伴随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们搬离了传统民居,导致以泥土为创作材料的泥塑艺术被边缘化;经济领域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彩塑艺术受到市场经济的极大冲击;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人们精神状态的改变,传统彩塑艺术的艺术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日渐式微;老一代艺术家年事已高,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面临后继人才断档的不利局面;部分从业者心浮气躁,粗制滥造,不愿下力气钻研传统技法的精妙之处,而是把眼光直接投放到现实利益的获取上;相关机构组织的彩塑文物修复中,由于部分从业者不掌握传统彩塑技艺技法,盲目修复,致使已有的彩塑文物惨遭二次破坏。如此种种,导致临县传统彩塑技艺的传承保护上面临较大挑战。

二、临县传统彩塑价值分析

临县彩塑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技巧,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黄土高原的苍茫傲然,“母亲河”黄河的奔腾咆哮,黑茶山、紫金山、汉高山等山脉的伟岸雄奇,是一代代晋西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体现如下:

1.极高的艺术价值

临县彩塑制作不满足于对人物外形的如实摹写,而是着力刻画其内在气质,传达出塑像独特的心理、气质、精神、性格特征,其技法之精湛、表达之精妙都代表了地方文化遗存的高超水平。艺人们通过塑造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动态与精神,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体现出来,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生命力载体。除了雕塑艺术,艺人们还把绘画、书法艺术融入进来。绘画技巧方面,借助勾描、渲染、烘托等方式达到苍劲、典雅的风格,追求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艺术效果,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活力和永恒价值。

2.重要的文物价值

临县彩塑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重要内容,是山西作为文物大省的重要标识。许多彩塑建于寺庙中,反映着这一地区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3.强烈的教化价值

临县自古“家家有龛、村村有庙”,彩塑艺术在临县地区具有宗教方面的宣传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些彩塑作品是人们参与宗教活动中所要观摩的重要内容,通过一些故事与传说,教化人们克己修行,弃恶从善,对于社会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4.极高的市场价值

临县彩塑艺术作为一门特种手工技艺,一直是当地很多民间艺人赖以生存的谋生之道,在一些大型宗教建筑建造及活动仪式中也不可缺少,可以为一些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就业机会。在外,彩塑艺术衍生品也可以成为极好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三、保护与发展策略与建议

1.提高保护意识,建立保护传承机制

临县泥塑艺术的传承要提高保护意识,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的同时,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加大资本投入,进一步规范引导,细化保护措施,包括建立非遗传承机制,扶持彩塑艺术非遗传承人;加大在各级学校中的宣传,将彩塑艺术作为一门课程在校园里推广,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中小学生成为传承文化的主力。

2.发展地域特色,促进文化创新互融

临县佛、儒、道宗教活动场所中均有传统彩塑艺术的影子,源于临县彩绘具有宗教神话的历史特征,是宗教教化民众的重要载体,具有神秘玄妙的文化特征。临县传统彩绘材料是运用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红胶泥、云母沙、观音土、谷草等自然资源,制作上突出对气质、神韵的刻画,从表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塑造到内在精神表达捕捉作品精气神,传达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新时期的临县彩绘艺术要充分注意到这些特征,本着文化互融的态度去综合参用,创新发展。

3.培育文化市场,打造文旅特色产业

临县泥塑艺术的传承必须借助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市场的促进作用带来发展上的繁荣与兴旺。大力培育文化市场,延长产业链,借助市场的杠杆作用扩大彩塑艺术的发展规模。要充分调动彩塑艺术相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创作,使之成为创业营收的重要途径。

4.扩大人才培养,突破旧有家族观念

受农耕文化中自给自足文化的影响,临县彩塑手工艺人的传承自古有家族传承的特征,以家族为流派,代代有传人,传男不传女。这种规矩流传了数百年,在推动手工艺发展的同时,也以其弊端产生了不良后果。临县彩塑艺术在新的时期要得到突破,以包容开放的胸襟创新发展。尤其是政府要建立传承保护机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

5.端正创作思想,形成正能量文化传统

彩塑艺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出佛心塑造的是佛像,拿出贼心塑造的是贼像”,说的是彩塑制作人的职业道德与行业标准。正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书法创作原则,临县彩塑创作者创作时也要诚心正意,在塑容绘质中做到手眼心法高度配合,才能使创作出“观其眸子、可以知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出佛的庄严、菩萨的慈悲、侍从的虔诚、天王护法的威风。“心法合一”是临县传统彩塑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代传统彩塑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结语

临县传统彩塑艺术是在临县人民世代传承中延续发展的,凝结着当地民众的智慧,表现出丰富多彩而又淳朴自然的民间精神。形式上千變万化,内涵上博大精深,创作上塑绘结合,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重要的艺术价值成为山西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加大对临县传统彩塑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推动“华夏之根、佛教文化、黄河之魂、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为代表的“晋文化”八大旅游文化品牌的开发。如何立足新时代,续写新篇章,展现新成就,值得每一位关心、从事临县传统彩塑艺术的有识之士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金维诺.论山西佛教彩塑[J].佛教艺术,1991(3).

[2] 成大生.山西彩塑[J].古建园林技术,2002(1).

[3] 魏小杰.山西古代寺观彩塑艺术技法探析[J].艺术教育,2012(11).

[4] 王桂平.传统民间泥塑的研究[J].当代工人(C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