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赤峰市建成文化中心城市

2021-07-06闫献冰

关键词:发掘历史文化赤峰

闫献冰

摘 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东临辽宁、沈阳,南近北京、天津。全市共有七旗、两县、三个区,总面积9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余万。赤峰这片土地,是我国古代北方农耕、游牧、狩猎、渔业、林业等先民活动的区域,先后有土方、屠何、燕、戎、东胡、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生活,留下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对促进赤峰市建成文化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掘;历史文化;赤峰;文化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11-07

赤峰市所在的西辽河流域,其历史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悠久。赤峰这座城市是这些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赤峰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现实的机遇与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促进赤峰市建成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唯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总体定位、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赤峰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定信念、扬长避短、有的放矢,从而逐渐确立赤峰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一、赤峰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和机遇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魂魄。有了文化,城市就有了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和长远发展的指引。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更需具备引领该区域文化发展的实力和恰当的历史时机,二者缺一不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赤峰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优势条件

1.历史文化基础优势

赤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了赤峰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构成了它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基底。目前,赤峰文物古迹众多,共有各类文化遗址达7300多处,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分之一,是内蒙古的文物大市。赤峰有国保单位50处,可移动文物36万多件。赤峰是目前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曾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8种史前文化在赤峰命名。现在赤峰已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项市级保护名录。发掘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会促进赤峰市建成文化中心城市。

赤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四类:

①远古文化

早在一万多年前,赤峰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考古学研究表明,这时赤峰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1.2万年的上窑遗址是赤峰地区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迹。赤峰考古学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地区特点十分鲜明。小河西文化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1987年发现于赤峰市敖汉旗小河西村而得名。赤峰地区最为著名的则是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凌驾于氏族组织之上的高级社会组织形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开创了西辽河流域第一个辉煌时期。赤峰史前文化中已经发现有聚落、原始农业、龙凤崇拜、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玉文化等,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赤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探源工程的重要节点。

②青铜文化

赤峰的草原青铜文化被命名为夏家店文化,以最初的发现地松山区夏家店村命名,分为早、晚两期,距今4000年到2500年。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水平高超,不但出土小型青铜兵器、车马具,还有代表礼仪制度的大型青铜礼器,部分青铜器上有精美的纹饰。赤峰青铜文化为赤峰文明谱写又一绚丽篇章。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北方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③契丹辽文化

契丹族公元四世纪发祥于赤峰,游牧于潢水、土河流域。唐末逐渐发展壮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最终发展成为强大的辽国,共历9帝,历时209年。辽代的赤峰作为辽国腹地,也是辽朝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赤峰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辽五京中有二京位于赤峰,五处皇陵在赤峰境内有三处,在赤峰境内出土大量辽代文物,为研究辽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④蒙元文化

从蒙元时期以来,赤峰地区逐渐成为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蒙古族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充分体现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融合。赤峰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成为蒙古族和平安定的家园,蒙古族人民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财富,给赤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2.历史机遇

①各级党委、政府推动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地区、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因素。为推动文化建设,从中央、到自治区、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发展文化事业始终处于重中之重。培养国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为实现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特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政策、资金、人才引進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这几年,赤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文化事业、产业工作,把文化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工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各旗县区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以历史文脉突破品牌,统筹并充分利用赤峰市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赤峰市委立足赤峰市成为自治区大市的新方位,提出了建立坚持教育铸基、文化铸魂、持续增加人文大市底蕴的奋斗目标,为赤峰市新时代跨越崛起提供文化源泉。

②总书记到赤峰市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7月15日到赤峰市进行调研。参观临潢社区时讲到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通过文化市场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也要继续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广像乌兰牧骑这样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参观赤峰博物馆时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进一步研究好、宣传好民族历史文化,以更有力的举措,让赤峰文化薪火相传,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总书记的赤峰之行,激励和鼓舞了赤峰人发展与繁荣文化事业的信心,把握住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③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赤峰市近年来一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进入铺轨阶段。相对于现在,赤峰到北京的运行时间缩短了6个多小时,极大地提高了赤峰人民的交通出行效率,交通的便利极大的促进赤峰地区旅游和文化的发展;2017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契丹辽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总建筑面积4.3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亿元。2018年11月3日主体结构封顶。目前,展览大纲基本完成,展陈方案初步形成,预计2020年5月30日前完成展陈施工;赤峰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已经启动;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已经对公众免费开放;红山文化博物馆主体建筑已完,2019年6月已经开馆;这些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建筑群,成为赤峰城区的文化重心,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

④高校

赤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学教育。大学是人才培养基地,可帮助赤峰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培养专业人才,赤峰拥有高等院校两所,包括赤峰学院、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赤峰的社会发展培养出栋梁之材,一定程度上满足赤峰地区文化企业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未来的竞争中会立于不败之地,赤峰市的发展要坚持不懈抓住人才的投入和产出。

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赤峰地区生活有30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城市。这些民族间的交往、迁徙、融合为赤峰市展现了一幅炫彩多姿的民族艺术画卷。这些民族在赤峰地区创造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对赤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赤峰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3.地理位置

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燕山北麓,内蒙古高原与西辽河平原交接地带。社会的变革和人口变迁是赤峰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直接影响着赤峰文化的发展和涵养。地理位置决定着经济发展形式,赤峰这片土地,是农耕、游牧、狩猎、渔业、林业等综合经济活动区域。赤峰地域辽阔,存在多种地形地貌,当地居民必须适应本土环境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二、赤峰市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

赤峰市文化积淀雄厚,文化资源富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几年来,赤峰在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呈现出新气象。

(一)历史遗迹保护卓有成效

一是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加大。2019年共申报了43个文物保护项目,申请上级文保资金3055.0527万元。二是保持高压态势强化文物安全督查,2019年督查135天,出动600余人(次)。三是进一步增强文物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要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遗址本身保护,更重要的是对遗址周边自然和历史环境的保护。因此启动了辽庆陵、辽上京、辽祖陵、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和辽中京大明塔5处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四是完善文物保护机制。赤峰市境内211处文保单位,全部落实了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有保护人员,有保护措施的“四有”工作。五是文物申遗成绩可喜,2013年,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联合“申遗”、辽代上京和祖陵遗址“申遗”,列入了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

(二)历史文化研究成绩卓著

连续13年举办了国际国内红山文化、辽文化专题学术研讨活动。编辑出版了《红山文化研究》《红山文化概论》《红山玉器》《辽代历史与考古》《辽代服饰》《辽代习俗》《辽上京文物撷英》等130多种学术论著、大型图录以及历史丛书。其中赤峰市历史文化丛书《日出红山后》《走进辽王朝》《漠南风情录》《草原清王府》《赤峰览奇观》《松州竞风流》一套6册,获内蒙古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专著的问世为赤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學术支撑,为赤峰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赤峰市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每年全市举办千人以上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赤峰市不断加强对电影市场的管理,2018年又新增影城5家、大银幕19块、观众座位1698个。圆满完成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任务,观影人数达到300万人(次)。在全市开展“电影下基层”展映活动,历时60天,放映电影6316场;积极开展蒙古语影片译制工程,完成了《厉害了我的国》《保护蒙古马》等13部电影的译制工作。群众文化品牌大放异彩,通过十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红山文化旅游节、激情广场文化月等群众文化品牌已经形成,文艺创作精品不断出新。赤峰市乌兰牧骑全市惠民演出达1400多场,创作剧目43个。市民族歌舞剧院创排了大型话剧《乌兰牧骑恋歌》《热土》《大漠绿魂》《母亲》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能,对于赤峰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文化产业发展突破瓶颈

近年来,赤峰市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赤峰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广告会展、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文化艺术、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生产等。赤峰市委市政府坚持重点开发、合理开发的原则,明确产业选择,谋划优质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更加突出,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以点带面,多业共荣,创新政策设计,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新业态融合协调发展。以文化产业带动赤峰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使赤峰市文化产业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探明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透视一个城市的本质,同时又因地理、人文等因素,赤峰的历史文化是独特不可复制的,从而历史文化也是赤峰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因素。只有立足于历史文化建设的赤峰,才是有着灵魂的城市,才会彰显出自己的气质,才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

(一)历史文化是推进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赤峰地区是个历史文化灿烂,人文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彰显,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化产业中展露头角,例如蒙古刺绣、传统酒艺、回民九大碗等,既实现了文化传承又发挥了经济价值。由于民族传统项目来源于民间,独特的亲民性,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大热,刺激了大量的消费,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成为赤峰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历史文化有助于提升赤峰市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品质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脉络和骨骼,漫长的岁月不只是一个经历,最终糅合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脊梁。赤峰市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品质,不只在于赤峰外在的布局,还在于赤峰的精神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就是赤峰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赤峰地区保有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址和遗迹,其中辽代和蒙元建筑遗址占大多数,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每当我们走进赤峰就能感受到一个草原民族独有的奔放和大气。传承下来的契丹和蒙古族习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个城市别具韵味。

(三)历史文化有助于赤峰市的和谐发展

当今时代,城市发展已经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历史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让赤峰这座城市安定的是繁荣的经济,让赤峰和谐的却是赤峰的历史文化。赤峰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助于增强赤峰发展的精神力量。重视赤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赤峰和谐发展,增强赤峰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的和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高度文化自觉,塑造文化之魂,增进社会认同。

四、赤峰市建设文化中心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赤峰市建设文化中心城市受到制约

融资机制不完善。赤峰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目前仍以政府支持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没有形成,社会资本撬动不足。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均衡,城乡文化基础建设差异较大,基层文化基础建设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专项资金分配不够合理,针对一些发展尤为羸弱的文化项目,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文化新兴产业扶持力度较小。

(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赤峰市建设文化中心城市后劲不足

促进赤峰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赤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当前,赤峰地区文化人才队伍主要存在几点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够,缺少高精尖的文化专业人才;二是文化人才队伍激励制度不平衡,向政府体制内倾斜较多,社会的文化人才激励较少,没有充分激发社会文化人才活力;三是人才引进渠道过于狭窄,多依赖政府主导,人才引进效果不佳。

(三)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赤峰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赤峰市现有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普遍实力薄弱,呈散、弱、小特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步伐缓慢,缺乏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和大型集约产业园区;企业创新动力不强,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思路滞后,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现代产业发展贫弱;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遗产等隐性资源开发不足,产业发展缺少特色;文旅体融合不紧密,产业发展缺少深度,长远发展前景动力不足。缺少打造一批继《契丹王朝》之后文化特色鲜明、艺术性和观赏性合二为一的舞台艺术。

五、赤峰市建成文化中心城市的途径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基垒台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小舞台、农家书屋、文化站(室)等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拉近城乡差异化距离;二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着力推进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实现服务供给现代化,着力推进本土与外界的融合,实现服务供给特色化。三是要注重城市特色文化景观建设。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特色,打造一批蒙、辽等特色文化景观,彰显城市的民族文化;将文化发展与周边环境集合起来,例如街容巷貌、殿堂装饰,形成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用品等特色街区,让人们多角度地感知文化;打造特色的文化标志,建设体现民族文化的主题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增强人们对于城区的识别度,强化文化的影响力。

(二)建设博物馆群

赤峰市现已建成13家国有博物馆,通过政策引导,民营博物馆发展到11家,全市各级博物馆发展到24家。赤峰地区博物馆收藏文物总计36万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8件(组);二级文物1528件(组);三级文物2560件组。目前,赤峰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非公有博物馆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发展的格局。接下来,赤峰市要加强对非公有博物馆的业务发展指导,协助非公有博物馆建设,增加非公有博物馆数量。推动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并行发展,充分调查挖掘赤峰市基层文物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基层文物示范单位,鼓励、扶持社会各界资源在基层开展博物馆建设,均衡城乡博物馆差异,形成城乡链接的完整区域,为博物馆建设打好硬件基础,同时充分调研民间对博物馆群建设的意见,调动民间文物收藏资源,形成良好的博物馆群建设氛围。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好历史文化资源

赤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许多优秀文化在赤峰驻足绽放。我们要讲好赤峰故事,必须做好赤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例如赤峰市巴林左旗打造的大型情景舞台剧《契丹王朝》,总投资超过2亿元,开启了“消失”千年的契丹民族的伟大史诗。加大对赤峰市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研究和挖掘力度,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保护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和扶持力度,强化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根据各自特色,不断拓展,赋予其新的功能,将业务拓展到旅游、商业、服务业等多行业领域,以历史、文化价值来带动商业价值的提升。

(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發展

截至目前,赤峰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到7800多家,从业人员14万余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已经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4个。连续三年举办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每年都有来自内蒙古,河北省,辽宁省及赤峰周边地区16个城市的一千多家企业参展,年成交额都在10个亿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赤峰市文化产业入库项目达到220项,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2018年开工47项,完成投资4.7亿元,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运行良好。积极组织宁城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兴隆地毯有限公司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申报文化产业扶贫项目2项、申报北京对口帮扶项目5项,获得扶持资金10万元。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交易额20万元,签订订单880万元。承办了自治区文博会赤峰展区展览工作,现场交易额42万元,签约额660万元。

赤峰市巴林左旗以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核心,以围绕辽上京遗址周边的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将辽上京、辽祖州祖陵遗址建设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把辽真寂之寺建成国际4A级旅游景区,最终实现把左旗建设成为中国契丹辽文化旅游胜地的目标。赤峰市抢抓国家、自治区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科学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全民共享,创新机制、逐步推进,努力实现遗址保护、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总体思路。

(五)繁荣文化事业

一是打造地域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红山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同时大力扶持镇乡村发展地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精品发展;二是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以建国70周年等重大时间点为契机,激发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举办原创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征集中发现一批土生土长的特色精品。三是加强文艺社团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文艺带头人的优势,加大专业文化团队下基层团队指导力度,提升文艺社团的文艺水平,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帮助社会文艺团体创造一批精品节目。四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政策。开展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活动,做好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完善工作,提升基层文化基础水平。五是赤峰市应继续发展乌兰牧骑等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的基层服务活动。

(六)建设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中心

这几年,赤峰市相继召开了多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诚邀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共同探讨赤峰历史文化保护之策。如“十至十二世纪东亚都城和帝陵考古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韩第三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赤峰市成立了考古所,组建了中国契丹辽博物馆筹备处,为跻身国内国际学术高地搭建了平台。不断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加强海内外历史与考古研究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把历史文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推进史前考古、辽代考古、东北亚地区考古的学术研究发展。

(七)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助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开放融合,不断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着重推进民族文化和特色旅游的结合,促进文旅产业和科技、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借助文化旅游阵地形成新业态,为发展提供新动能。将城市当作文化旅游产品来经营,打造文城、景城、产城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着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标识系统,提高交通便利性,如重点强化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大文旅市场监管力度,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着力打造精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项目。注重民族产业的开发,做大做强细纹刻纸、谢氏酿酒、回民九大碗、周家拨面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做好红色旅游项目规划;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规划落地,推动旅游综合区、工业精神传承区,旅游廊道、特色小镇,旅游区,主题公园,旅游特色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旅第三产业,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创造一批融纪念性、收藏性、实体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的特色企业。

着力创新营销,建树文化旅游产业形象。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中,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以“红山文化”“辽文化”等文化吸引游客,让旅游助推文化的传播。把旅游要素作为文化旅游的宣传点,在景区景点道路标识、导览牌等重点突出部位宣传旅游口号和标识,让文化旅游的形象深入人心。广泛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打造广场文化艺术旅游节和全民健身运动会品牌活动,并以“我们的节日”“春节文艺汇演”“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为主线,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人才引进等政策,对文化人才情况进行摸底,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分门别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文化人才队伍专业水平。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除考录引进外,对特殊人才如文艺人才、体育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目前文化人才断档情况严重,人才队伍偏老龄化,所以要给年轻人才提供合适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增强吸引力留住人才。增加高中级职称人员的数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对于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待遇上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给予基层人员职称评定同等对待。

六、结语

赤峰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秉承历史文化之根,绽放现代文明之花。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内容,努力把赤峰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华夏文明相融合的文化大市。促进赤峰建成文化中心城市,是赤峰市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形象,为内蒙古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建立城市保护和發展并行不悖的观念,赤峰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应该是立足发展的保护,即保护必须符合赤峰城市迅速发展的客观规律。赤峰这座城市的持续发展也必须依靠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作为依托,实现保护与发展长期和谐的共存。赤峰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要着眼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也就是对过去创造产物的保护,而且要在赤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以历史为依据,发掘其文化的内涵,总结历史的创造方法,在新的城市肌理的创造产生中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保有文化延续性的新的城市环境,延续发扬赤峰城市文化特色。

赤峰应多与内蒙古区域内各盟市相互借鉴、相互共存,积极参与到内蒙古地区文化竞争与交流中去。抢救和保护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要有勇于负责的态度。我们要正确认识赤峰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详细调查和严格保护,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通过不断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赤峰市建成内蒙古地区文化中心城市。

——————————

参考文献:

〔1〕李炳武.充分发掘和用好丰富发历史文化资源[J].西部大开发,2017(08).

〔2〕邓民兴.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丰富影视艺术创作[J].电影文学,2010(02);乔宇.浅谈对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

〔3〕周慧侠.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J].长江丛刊,2017(07).

〔4〕杨蝉玉.大同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5〕章军杰.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J].文化产业研究,2014(01).

〔6〕李学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7〕史广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o Excava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Build Chifeng into

a Cultural Center City

YAN Xian-bing

(Chifeng Museum,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Chifen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Inner Mongolia, near Liaoning and Shenyang in the east and Beijing and Tianjin in the south. The city has seven flags, two counties and three districts, with a total area of more than 90,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total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4.8 million.Chifeng, a land of farming, nomadism, hunting, fishing and forestry in the north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was inhabited successively by earthwork, Tu He, Yan, Rong, Donghu, Xiongnu, Xianbei, Khitan and Mongolia, leaving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How to rational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toda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Chifeng into a cultural center city.

Keywords: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Cultural Center; City

猜你喜欢

发掘历史文化赤峰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